牌子做出來了,生意自然源源而來。清軍攻取浙江後,大小軍官將掠得的財物,從數十兩到十數萬兩不等,都存入胡雪岩的錢莊,胡雪岩借此從事貿易,設商號於各市鎮,每年獲利數倍,不過幾年,家資已逾千萬。
富而有德,樂善好施是曆代良賈應有的道德風貌,古代就有:“貪吝常歉,好與益多”、“慈能致福,暴足來殃”這類包含著辯證法的商諺,胡雪岩在饒有資財之後,也熱心慈善事業,實在難得。
1871年(同治十年),直隸水災,胡雪岩捐製棉衣1.5萬件,並捐牛具、籽種、銀1萬兩,由於天津一帶積水成澇,籽種不全,胡又續捐足製錢一萬串,以助泄水籽種之需。
1877年(光緒三年),陝西幹旱,饑民急需糧食充饑,胡雪岩初擬捐銀2萬兩、白米l.5萬石裝運到漢口再轉運入陝,左宗棠考慮到路途遙遠、轉運艱難,要他改捐銀兩3萬兩,結果胡雪岩捐實銀5萬兩解陝備賑。
此外,胡雪岩還曾捐輸江蘇沐陽縣賑務製錢3萬串;捐輸山東賑銀2萬兩、白米5000石、製錢3100串,勸捐棉衣3萬件;捐山西、河南賑銀各1.5萬兩。
以上僅是胡雪岩捐輸賑災的犖犖大端,據1878年(光緒四年)左宗棠上奏朝廷的《胡光墉請予恩澤篇》根據胡雪岩呈報捐贈各款,估計已達20萬兩白銀,這還不包括他捐運西征軍的地道藥材。
捐賑作為胡雪岩的一大功績,成了左宗棠為他爭取黃馬褂的一個重大砝碼。胡雪岩用財富贏得了善名,又以善名獲取更多的財富,足令今人感佩,引以為鑒。
士農工商四大行業,自古就有地位高下之分,光從排列順序上就可看出,商人居末,地位實在不怎麼樣。尤其商人頭上常被冠以一個“奸”字,是為“奸商”,更為“無商不奸”之語。可是生意場中也有性情中人,也有不從孔方兄看世界的,也有義舉不斷的。最起碼,胡雪岩就很對得起杭州城老百姓。胡雪岩發跡於杭州,對杭州城一土一木,極具感情。他花大把銀子買10萬石白米,籌措10萬兩白銀賑濟攻城湘軍,換取杭州滿城百姓的平安,這正是他“富不忘本”的表現。200年以來,中國近代史上還沒有第二個類似的例子。生意人往來貿易,不外為的是將本求利,賺取銀兩,可是錢財畢竟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錢財價值,不在於錢財本身,而在於花費、消耗過程所帶來的滿足感。胡雪岩富而有德,樂善好施,為民造福,追求的正是這種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