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學習——博采知識的營養,打造競爭的資本(4)(2 / 3)

癡迷是一切成功者的偉大品性。傑出的作家在寫作時經常是深夜孤燈,把生命陶醉在意識的海洋裏,沒有了時空的存在,隻有肆意流淌的真情宣泄於筆端。傑出的商人常常戰鬥於商場之上,暫且擱下對親人的愛戀,心中常懷愧疚,但仍癡迷地去追求自己所衷愛的事業;傑出的科學家無不以夜為晝,夜以繼日地在實驗室裏觀察和研究;傑出的畫家也總是在筆端傾注了心血的色彩,陶醉於忘我的藝術追求中。

這個世界不是癡迷的人多了,而是癡迷的人太少了。隻有癡迷的人,才會義無返顧地去追求成功的鮮花,才能把成功變為一座座人生的驛站,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充滿深情與熱愛地去做永遠的追求者。癡迷就是執著,就是鍥而不舍,就是頑強毅力的體現。在癡迷於事業的人生裏,隻有精彩而沒有平淡。

向時間竊賊宣戰

越是珍惜時間的人,越是會感到時間的寶貴。而越是拿時間不當一回事的人,越覺得時間太多了。北大的學生當然是前者。在北大,幾乎少有不珍惜時間的學生,他們個個都惜時如金,每一分鍾都不願意輕易放過,每一秒鍾都要創造出每一秒鍾的價值。

有些高校一到傍晚,便會成為一個自由的天堂,許多天之驕子們會三個一群,兩個一夥地走出校園,投入到燈紅酒綠的城市夜生活中,享受著愜意的大都市生活。而北大的夜晚,卻是讀書的夜晚。幾乎每個教室裏都座無虛席。在北大的教室特別是圖書館裏,尋找讀書座位幾乎成了一個難題。因為每個北大的學生都在爭分奪秒地增長著自己的學業水平。他們知道,大多數人在北大隻有區區的4年時間,每個北大學生都認為,4年的時間隻是短暫的一瞬,想要有所作為的北大學生,是絕對沒有時間遊玩的。隻有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多讀一本書,多思考一個問題,多與大師們探討一次問題,對於人生的成功都是極為難得的,他們絕不舍得浪費掉眼前的分分秒秒。從眼下做起,因為昨天已經過去,惋惜也已無法追回;明天尚未到來,與其坐等,不如利用好眼前,抓住了今天,就能彌補昨天的不足,又可以提前迎接明天的晨光。在北大學生的眼裏,如果用一條鏈環把昨天和明天連接起來,那麼,今天就是中心環節。珍惜每一個“今天”,盡量壓縮生活中每一分的“時間開支”,每當翻開日曆的時候,這4年的每一天才不會出現空白。

珍惜時間是北大人的優良傳統。北大教授朱自清先生曾寫過一篇膾炙人口的時間篇《匆匆》,他想起自己已經度過的8000多個日日夜夜,就感慨不已,覺得再也沒有時間的流失更讓人心痛不已了。他說:“……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裏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麵歎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歎息裏閃過了……”朱自清珍惜寸陰的思想無疑與古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詩句,和“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箴言的精義暗合,表達了向時間的竊賊追討時間的強烈願望。然而,逝去的時間將一去不複返,隻有把握住眼下正一分一秒逝去的時間,才會創造出人生的偉業來。

北大教授梁實秋曾寫出《談時間》一文:“有人說‘時間即生命’。也有人說‘時間即金錢’。二說均是,因為根本有人認為金錢即生命。不過細想一下,又命斯有財,命之不存,財於何有?有錢不要命者,固然實繁有徒,但是舍財不舍命,仍然是較聰明的辦法。所以淮南子說:‘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我們幼時,誰沒有作過‘惜陰說’之類的課藝?可是誰又能趁早體會到時間之‘難得而易失’?我小的時候,家裏請了一位教師,書房桌上有一座鍾,我和我的姐姐常趁老師不注意的時候把時鍾往前撥快半個鍾頭,以便提早放學,後來被老師察覺了,他用朱筆在窗戶紙上的太陽陰影上劃一痕跡,作為放學的時刻,這才息了逃學的念頭。時光不斷地在流轉,任誰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我們每天撕一張日曆,日曆越來越薄,快要撕完的時候便不免矍然以驚,驚的是又臨歲晚,假使我們把幾十冊日曆裝為合訂本,那便象征我們的全部的生命,我們一頁一頁地往下扯,該是什麼樣的滋味呢?‘冬天一到,春天還會遠嗎?’可是你一共能看見幾次冬盡春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