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北大學生在自己的北大生活感悟中寫道:與其說是北大讓我癡迷,不如說是北大人孜孜不倦追求學業的精神讓人癡迷。在北大,很少感受到那種浪漫於遊玩的氣息,而到處彌漫著追求學業的氣氛,好像未名湖的水都在靜靜地思考著問題,靜園裏的草木都在默默地增長知識。正是這種氣氛,讓人不敢懈怠和放鬆。隻有癡迷於學業中,才能感受到苦卻是樂,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熱愛的學業上,忘卻時間,忘掉疲累,在有限的求學時間裏掌握更多的知識,獲取更多的人生精華。
2002年,李雙伍獲得了北大國際關係學院研究生學位,之後進入中央聯絡部研究室,現任中共中央聯絡部研究室一處副處長,負責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的戰略性和政策性研究。工作5年多來,他起草了多篇對中央重大決策有重要參考價值的調研文章,先後隨中央及部領導出訪十多個國家,多次隨團或單獨參加重要多邊國際會議。
讀書期間,李雙伍非常癡迷於學習,一分一秒的時間都舍不得浪費,之後以很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一所師範本科院校。在本科院校裏,他開始向往北大的學習氛圍,進北大成了他美好的夢想。1999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被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錄取,終於圓了自己的北大夢。
在北大讀研的日子裏,他每天五六點鍾起床,早早地就開始了一天的學習,每天都匆匆地往返於教室和圖書館之間,學習達到了癡迷的程度,有時甚至忘記了吃飯時間和閉館時間。他還注重博采眾長,積極參加各種各樣的講座、論壇、國際會議等活動,並日益成為北大的一名“活躍分子”。
功夫不負有心人,收獲的果實再一次印證了“天道酬勤”這句古訓。在眾人羨慕而驚訝的目光中,他被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袁明教授欽點麾下。剛一接觸到工作,他麵臨了從學術研究盡快向政策研究的過渡,但良好的知識和能力儲備為他適應新的環境創造了條件,李雙伍不僅很快適應了工作,而且成了精英骨幹。他說:“愛因斯坦的名言‘成功=艱苦勞動+正確方法+少說空話’。隻要對學業和工作有癡迷以求的精神,任何的困難都難不倒北大人。”
是的,求學也好,工作也罷,隻要把全部心思都用到所從事的事業上,不管有多大的困難,都會被一一克服掉,達到“功到自然成”的效果。北大學生耳熟能詳的我國的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周培源先生,一生信奉的格言是“獨立思考,實事求是,鍥而不舍,以勤補拙”。早在20世紀20看代至30年代,周培源就選定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引力論和流體力學的湍流理論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經過他近70年的不懈研究,終於到20個世紀90年代取得可喜進展,而這時,他已是90歲高齡的人了。周培源院士認為,如果一個人有這樣的毅力與勤奮和執著,總是可以做好幾件事情的。
任何一個成功者,都是通過癡迷一般的努力走向成功的。北大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的命運如何,決定於晚上8點至10點之間。在擁有數萬學生的北大校園裏,每天晚上8點至10點,很少有學生閑逛。因為幾乎都投入讀書學習中去了。北大人知道,晚上8點至10點之間是他們消化一天所學、開闊思考視野的最好時間。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北大演講時,有學生問他:“你在哈佛大學沒有畢業,後來卻在計算機領域取得了無人能比的成功,這是不是說明無須學習,靠著天分也可以成功呢?”比爾·蓋茨回答說:“是的,我確實在哈佛大學沒有畢業。但是這不等於我就放棄了學習。你們知道嗎,我對計算機和數學理論的癡迷程度不次於世界上的任何人。創立我的事業後,我更是一個工作狂人,常常在半夜裏或淩晨向下屬發送電子郵件。加班到晚上10點是家常便飯。我要告訴你們的是,癡迷於學業和事業永遠是不矛盾的。隻有癡迷的成功之路者,少有癡迷的失敗人。”
北大教授說:“平庸的人和傑出的人,其不同之處就在於是否具有癡迷於事業的追求精神。癡迷的人往往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苦和勞動,他們專心致誌於自己的事業,所以才取得了成功。而失敗者,卻常常缺少癡迷於事業的精神,遇難就退,遇硬就回,結果隻能是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