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至1993年的18年間,從成功研製漢字激光排照技術到與人聯手成就方正,王選每周工作達65小時。1997年,已經60歲的王選仍然堅持每周工作40多小時。他克服了研發條件、資金、實驗室、信息獲取等方麵的問題,頂住來自各方人士的壓力,猶如唐僧取經,闖過了何止九九八十一道難關。
1979年8月11日,《光明日報》第一次報道了王選成功研發漢字激光照排技術的消息,1988年,《經濟日報》報社印刷廠取消了全部鉛字,完全采用激光照排係統,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徹底廢除了中文鉛字的印刷廠。1995年,王選牽頭成立了方正技術研究院,建立起一個從科研、開發、生產、銷售、培訓和售後服務為一體的一條龍體製,開始探索和建立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產學研創新模式。產學研一體化讓北大方正從一個最早隻靠激光照排技術生存的企業,發展到現在擁有幾十個項目的集團公司。
王選十分推崇這樣一句話:“獻身於科學研究就沒有權利再像普通人那樣生活,必然會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樂趣,但也會得到很多常人享受不到的樂趣。”
王選的成功之路是一條做精專業的“煉獄”之路,是充滿了艱辛與困苦之路,正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創業的路絕非一些年輕人想象的那樣一夜踏就,會遇上各種困難,因此要有長期忍受痛苦的思想準備,要耐得住寂寞,並有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真正成功的創業要靠知識積累,並無其他捷徑。”
做精專業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需要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和勇氣,需要有不屈不撓的進取品德。就像王選那樣,在鑽研激光照排技術中犧牲了全部的休息時間,使這一技術不斷成熟,直到成為領先世界的技術產業。十年磨一劍,是中國的至理名言,何況是18年。在做精專業中必須多一點忍受寂寞與孤獨的耐心,才可能享受“磨劍”成功的樂趣。畢竟,成功隻是一個時刻,而走向這一時刻往往需要耗費人生的許多寶貴時間,北大教授說:“功成名就是一種美好的境界,但令人回味的往往是走向這一境界的過程。”
北大教授說,做精專業不僅是專業競爭的需要,也是一個成功者所應具有的做人品質。專業做不精,就可能在業務上出現各種漏洞,就難以成為業界狀元。一個漏洞百出的專業人士也絕不會是一個合格的專業人士,隻是一個蹩腳的人士,哪裏還有偉大的成功可言呢。
春雨隻有潤透大地,才會帶來勃勃生機的春天;樹木隻有枝繁葉茂,才會帶來風清氣爽的綠陰;一個人隻有擁有精益求精的專業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在成就專業狀元的同時,也成就人生的狀元,成為一個傑出的人,一個在人生和事業上都獨領風騷的人。
追求要達到癡迷的程度
北大學生考入北大的一條成功經驗是:對學習有癡迷的精神。達不到癡迷的程度,就不可能一心一意地對待學業,一個三心二意對待學業的人,無論頭腦多麼聰明,也難以使自己的各個學科成績斐然,達到考入北大的水平。北大教授說,北大從有史以來,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癡迷於自己的學業。大學是自由、浪漫、輕鬆的校園,而在北大的校園裏卻沒有輕鬆,隻有挑戰。作為北大的學生,在學業上是成功者,在人生中也要出類拔萃,他們必須用癡迷的精神為人生的成功積蓄無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