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有一位大學新生提著大包小包的東西進了校門,因為他是帶了許多東西,不知道該去怎麼處理它們。正在這時,他看見一位年紀有點大的老人,因此就向他求助,他讓老人幫他看行李,他去辦理入學手續。就這樣,一個小時的時間過去了,那個大學新生終於回來了,他看見那個老人正在盡心盡責地幫他看行李,連聲道謝。
第二天召開開學典禮,那個大學新生驚訝地發現,在主席台坐著的那個北大副校長正是昨天替他看管行李的老人。
2007年8月6日,是季羨林教授96歲生日,且不說是大師,就是任何一個常人,有幾個能過上90歲的生日。
低調的季羨林教授的96歲生日隻是二十餘位醫生、護士穿著整齊的新式軍裝,團團圍坐在他身邊,點燃生日蠟燭,輕聲唱著生日歌,為他送上誠摯的生日祝福。季羨林教授的低調是令人敬仰的,是低調成就了他學貫中西的大家風範,他的低調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學子,使他們能夠在北大這個中國最響當當的學府裏,不浮躁,不誇張,不覺得自己高人一頭。而且無數的北大學子即使走上了紛繁複雜的社會後,仍能保持自己的低調,不炫耀自己的學曆和學識,從基層崗位上做起,一步步地成就自己的事業,這是北大教給學生的最為寶貴的人生哲學之一。
學會放低心態做人,就要不喧鬧、不矯揉、不造作、不故作呻吟、不假惺惺、不卷進是非、不招人嫌、不招人嫉,即使你認為自己滿腹才華,能力比別人強,也要學會藏拙。而抱怨自己懷才不遇,那隻是膚淺的行為。
山不解釋自己的高度,並不影響它的聳立雲端;海不解釋自己的深度,並不影響它容納百川;地不解釋自己的厚度,但沒有誰能取代她作為萬物的地位……
人生在世,我們常常產生想解釋點什麼的想法。然而,一旦解釋起來,卻發現任何人的解釋都是那樣的蒼白無力,甚至還會越抹越黑。因此,做人不需要解釋,便成為智者的選擇。在當今社會,與人相處,學會低調同樣重要。
放低心態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態來看待世間的一切,修煉到此種境界,為人便能善始善終,既可以讓人在卑微時安貧樂道、豁達大度,也可以讓人在顯赫時盈若虧、不嬌不狂。
放低心態,為人低調並非是妥協、退讓、懦弱,而是一種智慧、一種遠見、一種對人的尊重。
成於謙虛,敗於驕狂
北大人從來不以自己是中國學府的“大哥大”而自驕自大。恰恰相反,他們認為自己有幸成為北大中的一員,不是靠驕狂取得的,而是靠謙虛的學習態度,不斷進取心的拚搏勁頭取得的。如果在北大放棄了這種謙虛好學的優良品德,最終也會一事無成。北大學者們教育學生,一個人無論身處何方,都必須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因為總有讓你學習的東西,也總有值得你學習的人物,甚至市場裏普通賣菜人的身上也有值得學習的優點。而驕狂的人是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和長處的,在驕狂人的眼裏,隻會看到自己全身上下都美侖美奐,而總是看別人一無是處。人生隻會因為謙虛而成功,因為驕狂而失敗,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謙虛不是意味著自己的無知,而是讓自己的知識更加豐富,謙虛不僅是尊重別人的一種方式,是一種道德,也是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己的一條捷徑。如果一個人缺少了謙虛的做人態度,就會排斥一切有益的知識,一切有助於自己提高的師長,就會陷入自以為是、老大自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唯有謙虛的人,才不會招致這種後患。因為謙虛就意味著承認自己不如別人,就需要拜他人為師,向他人學習。北大學者們教導學生說,每個能夠考進北大的學生,都有自己的過人之處,都值得每個人甚至包括我們授課老師的學習和思考。正是這種謙虛育人的風尚,使北大始終是推崇互相學習,取別人之所長,補自己之所短,獲得普遍提高的治學之所。
曾是北大教授的魯迅先生曾講過這樣一段話,大意是:他是不寫自傳也不主張別人為他作傳的。因為自己的一生太過平凡。如果像他這樣平凡的人都可以寫自傳,那麼,四億人(當時中國的人口總數)的傳記,“直將塞破圖書館矣”。魯迅先生的這番表述很令人感動。這樣謙虛做人的態度,不僅沒有降低和矮化自己,反而更加使人感覺他人格的高尚和超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