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心態——直麵自我的風範,無欲則剛的境界(4)(3 / 3)

趙鵬在1989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北大法律專業。進入北大後,他第一次感覺到自己跳進了書的海洋,這裏有他讀不完的書,越讀他就越感覺自己知識的貧乏,越讀也越感到自己需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太多了。在這樣的讀書中,他深刻理解了謙虛這個詞的意義,如果不是讀到這麼多的書,他還覺得自己已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了。在讀到這麼多的書後,他才感到,自己所讀的那些書僅僅連大海裏的一滴水都不如。在謙虛的求學中,1993年他畢業了,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後趙鵬開始到團中央工作,他如魚得水,工作得心應手,於1994年任職中國青年誌願者協會秘書處。2005年,他進入智聯招聘,任副總裁,主管市場公關。智聯裏的智慧及謀略讓趙鵬頗為感歎,趙鵬開始了新的學習實踐征程。他又一次感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個人不論畢業於哪裏,永遠也沒有學盡的時候,謙虛地學習,永遠不會有止境。

當今社會,錯綜複雜,變幻莫測。因此,在人生的漫長跋涉中,我們必須學會謙虛。但學會謙虛並非自貶自卑。學會謙虛則意味著進步和成功。

當有人提出為北大的著名教授汪曾祺先生立傳的時候,汪曾祺先生立即明確表態拒絕。他說:“我沒寫過幾篇好文章,不配也不值得立傳,這樣就立傳會讓人笑掉大牙的。”有不少評論文章盛讚他的作品,他讀到這些評論時,就總是坐臥不安,甚至為此失眠。後來他就自己撰文評價自己,說自己沒有別人想象的那麼深刻和有思想,也隻是一個寫字匠而已。他說:“我從小就生長在水邊,過慣了平常隨和的生活。我已是一把年紀了,對於高山,隻好仰止,更安於竹籬茅舍、柳絮飄散的日子了。以慣寫小橋流水之筆而寫高大雄奇之山,殆矣。”甚至對自己的書畫,他也謙虛地說:“我所作字畫與畫家相比,是不足觀的。”但有意思的是,汪老雖然把自己的文章和書畫作品說得一無是處,人們喜歡他的作品的程度卻有增無減。對於有求於他字畫的人,汪老不管怎樣勞累,輕易不會拒人於千裏之外。

做人做事的智慧之一就是能不能始終保持謙虛的做人態度,而不是驕狂地自以為很了不起。著作等身的魯迅先生尚且覺得自己不夠資格寫傳,何況我們一介平民布衣。隻有那些驕狂之人,總認為自己技藝高超,反而常常成為受攻擊的對象,不僅不受人尊敬,反而因其驕狂傲慢,而淪落為失敗者。

北大學者們的修為告訴我們,一個人不管有多麼豐富的知識,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或者有了何等顯赫的地位,都不能拋棄謙虛謹慎的做人原則,不能自視過高,更不能把自己看作一朵美麗的花,而把別人看作一堆“豆腐渣”,必須保持謙虛的做人品格,博采眾長,不斷提高和豐富自己。謙虛使人敦實,驕狂致人遭殃。

低成才能高就

熱粥是要一口一口喝下去的,雄偉的宮殿也是一磚一瓦建成的,不經曆低處的起步與磨煉,就想獲得一步登天的成功,除非是絕對的幸運而中得彩票,否則世上沒有這樣的美事。做什麼事都要從基礎開始,從最底層開始,一點點地日積月累,由淺到深,由少到多,由弱到強,由小的成就積累成大的成功。北大學者們常常這樣強調,種子不可能搖身一變而成參天大樹,溪流不可能搖身一變而成汪洋大海。每個考入北大的學生也都是經曆了寒窗之苦而最終登上了大雅之堂。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如此,隻有低成,才能高就。

從低處做起,把低處的工作做好,把低處的工作做得絕對出色,然後順理成章地追求更高的境界,是北大人教導學生的做人做事準則。正是這樣的教導,讓北大人在做人做事中,沒有了好高騖遠、貪大求洋的投機心理,而養成了踏踏實實做人做事的習慣。和其他院校的畢業生相比,北大的學生敢於從最底層的甚至是被人蔑視的工作做起,他們不在意別人的蔑視的眼光和惡意的嘲諷,追求的腳步更加務實和進取,因而獲取成功的基石也更加堅實有力。

前麵說的陝西省長安區的陸步軒從北大畢業後,由於所學專業不被看好,在大城市遲遲沒能找到工作,“無法在大城市立足,在小地方謀個一官半職也好”。他抱著求職心切的想法回到了老家長安,千辛萬苦地奔跑了很長一段時間,可是仍然沒有單位願意接納這位北大的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