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進取——褪去理想的光環,燃燒青春的燦爛(3)(3 / 3)

研究壓力於人類身心影響最有名的加拿大醫學教授賽勒博士曾說:“壓力是人生的香料。”他提醒我們,不要認為壓力隻有不良影響,而應轉換認知和情緒,多去開發壓力的有利影響,本來人在其一生中,就是無法擺脫壓力的。

經濟學上有條著名的“鯰魚效應”理論,說的是在捕放沙丁魚的魚槽內放入一條鯰魚,結果沙丁魚看見“異己分子”夾雜其間,便緊張地加速遊動,存活時間因而延長。鯰魚猶如一針興奮劑,為懶得活動的沙丁魚注入了蓬勃向上的活力。

動物存活尚且需要壓力,而作為高級動物的人更需要壓力,有壓力才有進步的動力,給自己壓力就要居安思危,強化憂患意識,時時捫心自問,假如隻有一天光明我該怎麼辦?人不必畏懼壓力,更不要把它看作是絆腳石、攔路虎,壓力之於人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你若能正確認識它、認真對待它,變壓力為動力,那麼在成長前進的人生曆程中,你便多了一位真正的良師益友。

激勵人奮鬥的,不是生命中的柔和事物;黯淡的逆境和衝突使人渴望生存。玫瑰點綴的道路是怯懦者匍匐前進的道路,勇敢的心才能攀登懸崖峭壁。

有壓力就有動力,這是物理學上的一條公理,也是人生的一條公理。一個人飯後散步,往往輕步閑情,可這時讓他挑著百斤重擔,他立馬就小跑開來。為什麼?壓力產生動力。

有一位畢業於北大的作家,先前勤奮著書,成果卓著。成名後卻一字未著,徒有虛名。後來有所徹悟,文思泉湧,大作頻頻見諸報章。究其個中奧妙,他說:“主要是壓力問題。先前自己給自己定下目標、任務,這是一種壓力。有了這種壓力,筆下才能‘壓’出一些文字來。而這幾年來卻鬆了下來,得過且過,毫無壓力,一個字也寫不出。這怎麼行?近來自己給自己壓擔子定任務,一周要寫一個短篇,鐵打不變。這麼一壓,文章就出來了。人性是相當懦弱的,不壓,怎麼能出成果?”

人對待壓力的態度不同,往往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敢於向壓力挑戰,不屈從於壓力的重負,挺住了壓力,因而獲得了寬廣的人生。另一種就在壓力麵前敗下陣來,或自暴自棄,自甘平庸;或消沉甚至於產生絕望情緒,最終一敗塗地。我們應當讚賞的當然是前一種態度,把人生壓力當成“金不換”的財富,用壓力激勵自己去挖掘潛力,去戰勝自我。一個人要成才,要創造輝煌,要緊的是做些什麼呢?那就是甩掉阻礙自己前進的壓力,增加走向成功的壓力,把壓力變成動力,創造出輝煌的人生。

不做理想主義者

所謂理想主義者,是指那些心懷某種非常崇高、非常虛無、非常縹緲也非常完美的理想的人。抱有這樣理想的人往往對身處的現實非常不滿意,甚至討厭這個在他眼裏俗不可耐的世界。當他的理想破滅後,他就會成為一個憤世嫉俗的人,或者蛻變成玩世不恭的人。對世俗的東西諷刺和挖苦,看什麼都不順眼,看什麼都不對心思,厭惡成了他生活的主題,他們不是主動適應平平淡淡、波瀾不驚的生活,而是始終生活於對不能實現的理想的夢幻當中。

北大的學生中不乏心高氣傲的人,他們中許多人都是懷揣著指點江山、濟世救國的遠大理想,希望在北大這個名人輩出的高等學府裏學到懸壺濟世、一展宏途的大本領。可是許多學生發現,在這個神聖的殿堂裏,他們並不能學到這樣的本領。其實,在任何的大學裏,都沒有這樣的課程。北大教授告訴學生們,一個人要想獲得人生的成功,就不能做理想主義者,必須放棄那些所謂的美好而虛無的理想,必須紮紮實實地從腳下的每一步邁起,不斷從多方麵豐富和提高自己。否則,陷入理想主義的泥濘中,就會成為眼高手低而一事無成的人。

許多北大學生都聽過美國鋼材大亨特納的成功故事。

19世紀初的一天晚餐後,住在美國西部偏遠的小鎮裏的富商伯傑,正站在陽台上欣賞著美妙的深秋月色。突然,他看見窗外街燈下的樹旁站著一個穿著破舊、身材清瘦、年齡與自己相仿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