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壓力下燃燒青春
優秀的人往往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北大的學生無疑要比其他大學的學生承受更大的壓力,因為他們太優秀了,家長、學校、社會甚至於整個民族都對他們寄予了厚望,希望他們能夠創造成功的人生,創造輝煌的未來。正是這樣的壓力,讓北大的學生們不敢有絲毫的懈怠與放鬆。他們在承受著強大壓力的同時,默默地追求著自己的人生,以不為外人所知的奮鬥精神,燃燒著自己的青春時光。
人生一世,沒有誰不希望能活得出人頭地,輕輕鬆鬆,快快樂樂。相信這也是每個人心中的夢。北大學生同樣擁有這樣的夢想。然而,在現代社會中,要求生存並且能夠活得健康快樂,有如戰亂時要求生存及健康快樂一樣困難。大學生所特有的生存壓力、學業壓力、前途壓力、自我認知壓力,在北大這片熱土上更加炙人。北大學生們甚至幻想,什麼時候有了陶公淵明所描繪的“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毫無壓力的生存環境該多好。
然而,壓力卻是現實存在的,每時每刻都在困擾著人們。它不因為你落寞就離你遠去,更不因為你煩惱而躲你,隻要你有所追求,壓力就如影隨形一樣纏繞著你,它會增加你的精神痛苦,也會給你更大的動力,讓你去超越直到走向成功。一位北大教授曾對學生說:“人的壓力多半是來自對成功的渴望,一個以成功為最高理想的社會,必然崇尚英雄主義,追求出人頭地,似乎不成功就會淪為社會的落後者。作為精英的北大學生既是社會的榜樣,又是成功的楷模,似乎他們隻能成功,不能失敗。這就是你們所承受的巨大壓力。超越了壓力就將是光明,而不能超越它就是暗淡。”
北大經濟學院一名男生曾因難以完成學院設置的各門功課,承受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在第一學期結束時有多門功課沒能達到及格線,於是產生了輕生的念頭,一頭紮進了未名湖就再也沒有回來。他在給室友的遺書中寫道:“我對自己的前途失去希望,我實在難以承受這種生不如死的壓力了,我必須尋求解脫才能讓所有關心我的人得到解脫。未名湖曾經給那些壓力巨大的先賢精英們以解脫,功課的壓力以及對前途的失望,讓我如此地厭倦和勞累。我要去見見那些先賢精英們,讓他們給我指明一條出路。”
走進北大對於任何個人都是一種挑戰,沒有不承受壓力的北大學生。而且北大的學生比其他學校的大學生要承受更大的壓力。他們為了成功,寧願享受痛苦和壓力。無數北大的成功者用鐵的事實告訴北大學生,既然壓力不可避免,那就勇敢地承受壓力,挺直腰杆把壓力頂回去,迎來的就將是成功的人生。
水往低處流,本是水的自然屬性,然而一旦賦予它一定的壓力,就會改變了這種屬性,按其所設計的軌道奔湧,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同樣處於壓力之中的人們,隻有當內心有了精神依托、幸福有了更多的實現途徑,人生的壓力、精神的焦慮才能得到有效的釋放和緩解。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明白自己的壓力所在,這才是麵對壓力、消除壓力的開始。
時常能聽到身邊的朋友訴苦:生活太累、工作太苦、物價太高……然而,正是因為身負壓力,你才更加深刻地懂得了隻有始終不懈地努力著、奔波著、承受著,才有可能達到人生閃光的頂點。
壓力常常是外在而有形的。它是課桌旁沉甸甸的希望,是講台上不苟言笑的麵孔,是求職人渴求的目光……壓力沒有溫和的笑靨,然而隻要你勇敢地迎接、真誠地付出、執著地追求,便會從壓力中獲得豐厚回報。就如你攀援險峻的絕壁,曆盡千辛萬苦傲立於峰頂時,你將會感到陡峭的山峰是無比的壯美,你也會品味到取得勝利時的無盡愜意。這就是壓力,它激發著弱者的勇氣,磨礪著強者的意誌。
壓力又常常發自於內心,是無形的。正由於它隱藏在你的意識之下,所以才更加可貴。它是深夜台燈下的明亮光芒,是微機旁不停跳動的鍵盤,是教授語重心長的諄諄教誨,是海水拍石時濺起的浪花,永遠激越地跳動著。
1920年,美國一位年僅11歲的男孩在踢足球時不慎將鄰居的玻璃窗戶踢出一個洞來,鄰居索賠12.5美元。男孩身無分文可賠。這時,男孩回家向父親認錯。父親說:“我可以先借給你錢,1年後再還給我。”從此,這個男孩就開始了艱苦的打工生涯。半年後,他把12.5美元如數還給了父親。這個男孩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美國總統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