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進取——褪去理想的光環,燃燒青春的燦爛(2)(1 / 3)

北大的學者們常常這樣教導學生:隻要成了北大中的一員,就已經證明了你的精英身份,完全沒有必要再在北大的校園裏爭個魚死網破,非要當所謂的第一了,在精英的天堂裏當個“醜小鴨”又何嚐不是一種幸福呢?許許多多的北大學生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教導下,自我定位,努力而默默地做著自己該做的學問,在不為別人矚目中學到了走向社會、走向成功的大本領。

孟奐畢業於北大天文學係。他從小就喜歡仰著頭觀察天空的星星,這個習慣一直到他考入北大並從北大畢業也沒有改變,在多年的觀天看星中,他發現了以“孟奐”星命名的12106號小行星。

喜歡看星的孟奐曾是北京八十中學的高中學生,在這所5年中出了4個高考狀元的名牌學校,孟奐的學習壓力無疑很重。可是,孟奐不僅能夠堅持觀測流星、小行星,有時還和一些天文學家跑去河北興隆,一去就是好幾天。靠著他十來年對天空的觀察,他寫成了關於這個新的流星雨的觀測論文,並因此榮獲了2002年英特爾國際科學工程大賽三等獎。同時,他還在一個科技網站做一個天文欄目的版主。比起周圍每天沉湎於書堆中忙得抬不起頭來的同齡人,他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空閑?

孟奐的答複是:“我隻要把學習成績保持在班上第一集團的中等水平就行。”他說,達到第一集團的中等成績他並不感到吃力,但是從中等再衝到第一、第二位,就需要付出很多時間。

孟奐無疑是十分聰明的,這使得他把學習成績穩定在班裏的前幾名並不感到吃力。而不爭第一,又使得他有了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爭第一畢然要承受很大的壓力,而隻當個“醜小鴨”,隻走自己的路,又何嚐不是一種幸福和成功呢?

有一個吃飯很慢的小女孩告訴她的媽媽,今天她在學校吃飯得了個第一名,第一個吃完了所有的飯。顯然,這個第一是逞強得來的,超出了她的能力範圍,代價就是她要忍受幾頓饑餓的煎熬和突然的飽脹而不能順利消化吸收的痛苦。

的確,人生不是競技體育,不需要永遠爭第一。一個很有智慧的忠告是:如果樹上有一個蘋果,你點點腳尖就能夠得著,那就去夠吧,這叫努力,叫進取。如果非要跳起來也夠不著,那就別費勁了,因為你努力跳起來還是會落下來的,超出能力了,這叫勉為其難。那些竭盡全力甚至於咬牙切齒的攀升,用力過猛的向上,代價是對我們自己精神和身體的損害。

劉墉在《做個快樂讀書人》中對孩子說,“人生何必處處拿第一。爸爸不要你拿第一,隻希望你做個快樂的讀書人。”書畫大師劉海粟也在畫室內懸掛一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這份淡泊,悟出了人生真諦。隻要我們冷眼細觀,側目靜瞧,什麼該拿第一,什麼不該拿第一,心中自有了分寸。在北大這個精英滿目且人人都曾無數次地當過第一的校園裏,與其彎腰弓背地去爭第一,不如踏踏實實地當個“醜小鴨”更來得實在。因為即使是醜小鴨也有其過人之處,愚者得到的可能比智者還多,無需一定要與那些優秀的人競一高低,無需周旋於各種朋友間,隻要默默地做好自己就夠了,這就是醜小鴨的自在,無可替代的幸福。在校園裏爭第一,莫如像前麵提到的北大學生孟奐那樣,學業不爭第一,研究的課題卻能在世界爭第一!留著自己的腦力,留著自己的精氣神,留著自己的那份執著,在不聲不響的大環境裏,做一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未來成功者,不是也很有意義嗎?

在北大這些精英麵前,每個人都會感受到來自於他人的壓力,感受到競爭的殘酷。這個時代太強調進取精神了。我們從小接受的灌輸是每個人都要爭第一,甚至有人會認為,不是第一就是失敗。失敗者就隻能得到屈辱,要想獲得快樂,就隻有不斷地拿第一。可是,你有沒有問過自己,第一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君不見,多少英雄豪傑攀上了人生的頂端,最後卻問自己:“這樣辛苦一世,到底為了什麼?”其實人生在世,本質是為了快樂、幸福而有意義的生活,而爭第一並非是獲得快樂的唯一源泉。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西方有句諺語說:“當上帝關上一扇門,同時又會打開另一扇門。”

西方哲學說:“參差多態是幸福之本源。”

李小麟對劉德華說過的一句話:“你唱歌,大家都覺得你不如譚詠麟;演戲,又不如周潤發。怎麼辦?你要超過他們,不那麼容易。既然你當不了第一,那麼,為什麼不爭取成為第二?如果你所有的事情都能成為第二,那麼,你算算總分,你肯定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