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進取——褪去理想的光環,燃燒青春的燦爛(1)(3 / 3)

現代人容易使自己的頭腦經常處於亢奮發熱狀態,到頭來卻沒有明白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麼。那些內心所欲太雜太亂太多的人們,也許應該拿出一支筆和一張紙,把自己的需求按輕重順序列個目錄,這種目錄雖小,但它能起到一種奇妙的作用,比如限製那種混亂而又隨心所欲的需要,把抽象模糊的行為導向為實際清晰的,這樣就能夠理出線條,讓發熱的頭腦得到冷靜。頭腦越冷靜,越能進行理性思考,越能克製浮躁而找到適合於自己生存發展的人生策略,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理想以及正常的生活節奏。

北大學生都聽過《小和尚種草的故事》: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快撒些草籽吧,好難看啊。”徒弟說。“等天涼了,”師傅揮揮手,“隨時。”

轉眼到了中秋,師傅買來一大包草籽,讓小和尚去種。小和尚把草籽放在地邊,然後開始犁溝。突然秋風襲來,草籽也飄舞起來,“不好,許多草籽被刮飛了。”小和尚大聲喊。“沒關係,吹到空中的多數是癟的,種下去也不會發芽,”師傅說,“隨性。”

撒完草籽,幾隻灰嘴鷗從樹上下來刨土啄食,小和尚又急。“沒關係,草籽本來就多準備了,吃不完,”師傅繼續翻著經書,“隨遇。”

夜裏一場秋雨隨風而降,弟子衝進禪房:“這下白種了,草籽被衝走了。”“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師傅正在打坐,眼皮都沒抬一下,“隨緣。”

十幾天過去了,光禿禿的禪院長出青苗,一些沒種草籽的院角也泛出綠意,弟子高興得直拍手。師傅站在禪房前,點點頭:“隨喜。”

在這個故事中,徒弟的心態是浮躁的,常常為事物的表象所左右,而師傅的平常心看似隨意,其實卻是洞察了世間玄機後的豁然開朗。

我們生活在一個急劇變革的社會中,日益加快的現代生活節奏,常常使人們陷入一種精神上的焦灼、浮躁。學習上淺嚐輒止,不求甚解,心不靜、想不深、坐不住,心裏如長草似的;工作上手低眼高,不投入、不刻苦、不勤奮,看什麼都簡單,不屑於認真去做,一旦真做起來卻又做不好了。做事急功近利,名利當頭,不打基礎,不打長譜,哪裏“露臉”就往哪裏鑽,追求短期效益,熱衷於“速效”“速成”;做人無責任感,無使命感,玩世不恭,不認真,不刻苦,一切無所謂,“瀟灑走一回”。人們的生活狀態就像一口總在沸騰的大鍋,裏麵什麼也沒有,卻熱氣騰騰,七上八下,搞得人們內心焦躁不安,說話找不著調,辦事找不著北。

人生如海,潮漲潮落。讓發熱的頭腦冷卻下來不容易,要達到“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境界就更難。經常給心理衝個涼,讓頭腦降降溫,在冷靜的思考中明確自己的人生定向,這是北大人練就的“成功心態”。浮躁,最容易在幼稚和脆弱的心中滋生、蔓延。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很刺激,但自己沒有充足的把握,還是在原地先練練功吧!守住自己那一點點的底線,過一過那清苦的生活,多學一些知識,也未嚐對自己沒有好處。要知道,這樣的生活其實是很幸福的。

理智使人清醒,浮躁使人狂妄。浮者,表也;躁者,急也。浮躁者,華而不實,誤大事也!想踏踏實實做事,實實在在做人,請在你的心口處立上一塊警示牌:“時刻讓頭腦冷卻下來”!

在精英的天堂裏當好“醜小鴨”

北大是精英的殿堂。在這個遍地精英、滿目英雄的殿堂裏,來自天南地北的高才生們聚集到了一起,強者與強者之間就開始了新一輪的較量,北大一名講師這樣形容道:“北大是中國的第一大學,在精英薈萃的第一的大學裏爭第一,就是強強相爭,就像刀鋒對刀鋒一樣。”可是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裏,第一畢竟永遠隻有一個,不會有更多,都想當第一,都想站到最高的地方,當然就難免“刀鋒對刀鋒”了。曆史的教導永遠是“誰想當第一,誰就必須冒赤腳走刀刃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