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自強——奠定人生的基石,擔當生命的責任(2)(3 / 3)

2005年寒假回家,劉默涵在無極縣中學的大力支持下,通過辦學習班籌到了4110元,為14名家境貧困的高中生分別發放了100元、200元不等的助學金。這次行動成為“默涵助學金”的發端。迄今,她用“默涵助學金”籌到的12700元資助了37名同學,同時還為4位同學找到了長期資助人。之後,她加入了北大陽光誌願者協會。“默涵助學金”成了協會的重要執行項目。默涵用自強精神成就了快樂的北大生活。

劉默涵是強者,她的強體現在實現自我價值上。她通過自己的努力,賺取學費找到自尊的同時,也更加曆練了走向社會最終走向成功的膽識。正如北大一位醫學教授所說:“在北大你沒有資格懦弱,因為北大文化就是強者文化,懦弱就不配做北大學生,遲早會被淘汰出局。人死於疾病是可悲的,而死於懦弱卻是可恥的,沒有人同情死於懦弱的人,不自立不自強,怕吃苦怕受累,隻想享受現成的名利,世上沒有這麼便宜的美事。如果有這樣的美事,也隻有讓那些強者享用,懦夫永遠是自怨自艾的可憐蟲。”

海子曾是名聞北大的學生詩人,他寫出了近千首令人陶醉的詩篇。然而,這樣一位優秀的詩人卻沒能頂住生活的重壓,最終臥軌而死,給詩歌界帶來了巨大震動。

北大學生為象牙塔內的棟梁之材。北大社會學係夏學鑾教授認為這些自殺者不管生前怎樣才華橫溢,但他們的致命弱點就是意誌薄弱,心胸狹窄,不能承受打擊和挫折。許多學生在極度緊張的高考、考研、考博的競爭中心靈被扭曲,價值觀模糊了,心理素質差了,他們往往因為一點失意就心如死灰,想一死了之。其實這是一種病,在醫學上被稱為“抑鬱症”。

逝者逝矣,他們知不知道,因為他們考試多了幾分分數,占有了北大的學籍,令多少有理想有抱負的同齡人被拒之門外?

《光明日報》首席記者謝冕曾勉勵北大學生說:“在精神方麵,北大是富有的,是強者,北大的這種富有,足以抵抗那物質的貧乏而引以為豪。走在我們前麵的,有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老師,他們一介布衣,終生清貧,但卻是我們永遠敬重的精神的強者。北大是做學問的地方,但是就重要性講,還是做人第一、做學問第二。做人就是在人的質量和品德方麵有高的標準和要求。隻有人做好了,學問才能有好的發揮。”

隻有失意的弱者,沒有失意的強人。在弱者的眼裏處處是黑暗而沒有光明,而在強者的眼裏,卻處處充滿了希望和美好,強者付出的是汗水,收獲的是快樂和成功。在北大,沒有人會看不起貧困的強者,卻有人看不起富足的懦夫。做一個強者,在北大就不會有痛苦,就不會悲觀,就不會失意,因為在強者的心中總有一團永不熄滅的火焰,正是這團盛燃的火焰,支撐著他們的精神世界,給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能量和動力,讓他們勇敢地麵對人生的失意與暗淡,並最終成為精神和物質都富有的成功人士。

把自卑和怯懦留在校外

有人說隻有沒有能力和本事的人才會自卑和怯懦,才會沒有勇氣麵對眼前的生活和學業的困難。其實不然,每個人的心裏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自卑心理,因為每個人都不是完人,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當他用自己短處麵對別人的長處時,自卑感就會油然而生。隻是許多人很快就會調整自己的情緒,消除來自心底的自卑感,並進而揚長避短,更多地展現自己強悍的一麵,給自己更多的自信,用充足的自信心壓倒心底的自卑感,並由此迸發更大的力量。

北大的學生會有自卑感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