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自強——奠定人生的基石,擔當生命的責任(2)(2 / 3)

考入北大憑的是實力,在北大讀書拚的當然更是實力。高手對決,誰更機敏、更勤奮,誰就能更快一步地占領製高點。沒有這樣的實力,縱然是在北大“混”,也不會成為優秀的北大學子。今天的北大學子,應該越來越講究學業成績,越來越重視理論與實際本領相結合的能力,越來越具備獨立完成科研項目的水平,擁有這樣的實力不是靠嘴皮子功夫就可以說出來的,不是靠幾天幾夜不睡覺就能耗出來的,而靠的還是北大教授的精心指導和北大學子的自強不息,才能積累而來。

北大的實力是有目共睹的,無需我們再多說什麼。所有靠混日子、想舒舒服服坐享其成的人在北大永遠也不會成為命運女神青睞的人。在北大學習的日子除了是增強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水平的日子外,也是強化自強不息精神的日子,知識是用於生存發展走向成功的必備資本,而精神則是實現成功人生目標的動力保證。

一個北大學生在自己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北大的實力是用百年時間積累和沉澱出來的,誰能幸運地成為北大學子,誰就是一腳邁進了鋪滿了黃金的寶庫。用4年的時間去學習百年積累的厚重文化,顯然是不充足的。但是,用好人生這4年,讓自己從心到身地鍍滿金粉,就足以受用一生。北大的教授們常講給學生的經典結論是:在北大你的成績可以落後,你的書本知識也可以一般,但你的精神卻必須像博雅塔一樣,始終挺拔而立,磨煉出了這樣的做人精神,你的實力將會與日俱增,許多在北大很平常的學生在社會上卻會創造出令人震驚的人生成就,就是實力迸發的結果。4年學業必然帶給你富貴的人生。”

是啊,你還有什麼不能釋懷的呢?邁進北大的實力較量中,你是令人羨慕的強者。走出北大後的較量中,如果你沒有荒廢寶貴四年時光,那麼你隻需發揮好自己的本領,運用好自己的智慧,你仍然是出色的強者。北大相信的是實力,社會更相信實力,有實力就有了成功的資本,你無需為今天的平庸而煩惱,把北大的實力轉變為自己的實力,就是人生最偉大、最無可替代的資本。

淘汰弱者,北大是強者的樂園

自強不息的人在北大總能找到到自己的快樂。也許他出身平凡,也許他的境遇很糟糕,也許他的身體有著不為人知的病痛,但如果他是個敢於挑戰困難的強者,如果他是勇於吃苦的硬漢,如果他是不為命運低頭的勇士,那麼他就會在北大找到自尊和自信,找到用武之地。北大教授常說:“4年對於人生來說是短暫一瞬,4年在北大學到再多的知識,對於浩瀚的知識海洋來說,也隻能是皮毛。在北大最重要的不是學習很多的書本知識,而是學會堅強的意誌和靈活的方法。”否則,盡管你達到了畢業的成績和足夠多的學分,那麼你也不能算作強者。

北大是強者的樂園,而所謂的強者,最終的體現是做人的綜合素質。不然,隻知道學習書本公式,隻會套用書本裏的條條框框,對做人哲學一無所知,縱然是從北大畢業的學生,也會被淘汰。殘酷的現實需要的是綜合素質超群的人才,而不是需要書呆子。當然,書本知識也是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畢竟不是全部。淘汰弱者而成就強者,是北大不變的法則。

劉默涵是一位來自河北無極縣農村貧困家庭的北大女生。她在北大從沒有因為出身貧困而自暴自棄,而是特別善於挑戰自己的命運,她用自己名字創立的助學基金在使自己受益的同時,也資助了許多像她一樣貧困的學生,用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自尊和自信。

劉默涵12歲那年,父親暴病去世,剩下她與常年臥病在床的母親和年幼的妹妹相依為命。2003年,19歲的劉默涵考上了北大。北大的第一課告訴她,進入北大重要的是學會自立自強。於是,她在學姐的幫助下找了一份家教工作,開始了邊上學邊打工的生活。劉默涵教學生特別認真,因此成了家教中心最搶手的小老師,最多的時候,她同時兼3份家教。為了省錢,她“規定”自己一天隻吃3元錢的飯菜。她利用周末到博物館做解說員,晚上顧不上回宿舍又匆匆趕去做家教。劉默涵不僅完全解決了自己上學的各種費用,還每年都帶回1500元供家用,並給妹妹攢夠了上大學第一年的幾千元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