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自強——奠定人生的基石,擔當生命的責任(2)(1 / 3)

杜甫曾寫詩:“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出身名門也好,出身富豪也罷,那並不是出身者自己創造的,也隻是說明運氣的不同罷了,坐享其成並不會讓享有人感到真正的成就感,用自己的智慧創造的幸運才讓人內心踏實滿足。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裏有句名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意思就是不為貧賤而憂慮,也不盲目追求富貴。在北大的殿堂裏,你隻須拋棄門戶之見,拋棄卑微心理,高昂起充滿智慧的頭顱,抓住難得的機遇,築牢堅實的基礎,幸運女神必將在你不知不覺中悄然而至。

北大隻相信實力

北大靠實力說話,北大的實力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其驕人的實力,北大才得以躋身於世界名牌大學行列。百年積累下的光榮傳統使北大必然在招生中獨占鼇頭,基本每年都會把各省的高考狀元招進燕園,讓他們的聰明才智在這最優越的環境中得到最大限度地釋放。北大成就了中國的精英成才之路,中國精英也成就了北大譽滿全球的美名。北大是實力與實力的碰撞,北大是精英與精英的對接。

在中國,因其無可比擬的實力,北大從來就不愁優秀的生源。聚天下英才而育之,積天下美名而揚之,應該就是北大人最為表象和最為直接的追求。北大從來不因為世俗的黑暗與愚昧而放逐自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正是北大精神的內涵所在。

柳哲是生長在浙江金華農村的一名普通青年,生活、學習都在北大,卻又不“真正”地屬於北大。嚴格地說,他不是北大的學子,充其量也隻能是個北大“邊緣人”的代表。

1989年柳哲高考落榜,其後曾擔任過語文代課教師、橫溪鎮文化宮專職管理員、浦江縣曹聚仁資料館籌辦負責人等。那時,他就對研究家族姓氏文化有了興趣,開始在村裏搜集柳姓家譜。但他常常覺得自己能力和學識的局限,研究時感到力不從心。同時,因為沒有大學文憑,他在招工、提幹等方麵都受到限製,他認為不是自己缺乏實踐能力,而是沒有接受過正規係統的高等教育。恰好這時他結識了北大中文係的張興根老師,張老師鼓勵他來北大進修。於是,他隻身揣了父母給他結婚用的3000元錢來北大中文係進修。1996年3月14日,他在北大中文係辦理了一門課程的旁聽手續,從此,開始了常年在北大旁聽的生活。他2001年提出的“北大邊緣人”的概念,在被眾多媒體傳播之後,成為對一個特殊群體的專用稱呼。他們沒有北大的學籍,但向往北大,並在此旁聽、進修、遊學或者考研,沒有人理解他們初來北大時的艱辛。拮據的經濟狀況,頻繁的搬家,簡單的飯菜,半工半讀的忙碌和疲憊……大凡漂泊異鄉求學的貧苦青年,生活都是此種光景。精神上的壓力最讓柳哲難以釋懷。柳哲現在已經不太經常在北大聽課了,因為“事務繁忙,空餘時間太少”,不過,他表示,願意做永遠的北大邊緣人,既進得了北大,也出得了北大,學以致用,才能成就一番事業。雖然當初來到北京,也是想要取得文憑的,但自己的實力不夠強大,怨不得北大的門檻兒太高。

北大不相信眼淚,柳哲需要的是實力。他知道自己很難成為北大的正式學子,進北大沒有可靠的實力就永遠沒有幸運的機會。10多年的時間他就這樣沒有學籍,未曾佩戴北大校徽,也沒得到校方的任何憑證,卻一直在北大學習、工作、生活和創業,他說自己不需要一紙文憑,隻需要知識、能力和智慧。如今,柳哲在許多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上已經小有名氣,有一係列的頭銜可以為證:曹聚仁研究專家、姓氏文化研究專家、北大遊學代言人、北大邊緣人……

我們不能不佩服柳哲的韌性和聰明,也不能不佩服柳哲的堅持和無畏。但是,北大畢竟是全國人的北大,是世界的北大,北大絕不是靠堅忍不拔和無畏就成就了自己的偉大名聲,而靠的是實力,縱然有感天動地的堅韌和追求,但沒有相應的實力作保證,北大也絕不會網開一麵,把不具備北大要求的實力的人錄入其中的,如果這樣做,損害的不僅是北大百年積累的聲名,也是對全國千百萬夢想進入北大的學子最大的不公平。

我們不能不承認,堅韌和聰明足以成就北大所需要的實力,但是這種實力卻不僅僅是堅韌和聰明所能成就的。世界上有無數的堅韌之人,更有無數的聰明之人,堅韌和聰明並不直接就是北大所看中的實力。北大需要的實力是綜合性的,是要用結果加以證明的。北大教授說:“你有戰勝對手的實力嗎?不是看誰的胳膊更粗、力氣更大,不是看誰的背景更深、靠山更硬,不是聽誰說得更好聽、長得更英俊,拿出你的智慧和才華,用無聲的較量一分高低,這是人才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