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襟與氣慨
自古聖賢豪傑,文人才上,其誌事不同,而其豁達光明之胸大略相同。
——曾國藩家書
胸襟必能自養其淡定之天,而後發於外者有一段和平虛明之味。
——曾國藩家書
於廣大中再加一段謙退功夫,則蕭然無與,人神同欽矣。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愛用。
——曾國藩家書
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
——曾國藩自箴聯
大抵胸多抑鬱,怨天尤人,不特不可以涉世,亦非所以養德;不特無以養德,亦非所以保身。
——曾國藩日記
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
——曾國藩日記
人必中虛,不著一物,而後能真實無妄。蓋實者,不欺之謂也。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別著一物,心中別有私見,不敢告人,而後造偽言以欺人。若心中了不著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自欺者,亦以心中別著私物也。
——曾國藩家書
雅量雖由於性生,然亦恃學力以養之,惟以聖賢律己,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度量閎深矣。
——曾國藩書信
胸襟廣大,宜從“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庶幾胸懷日闊。
——曾國藩書信
凡有血氣,必有爭心,人之好勝,誰不如我,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此強恕之事也。一日強恕,日日強恕;一事強恕,事事強恕,久之則漸近自然。以之修身,則順而安;以之涉世,則諧而詳。
——曾國藩書信
富資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曾國藩家書
敬畏與謹慎
於“畏慎”二字之中養出一種剛氣來。
——曾國藩家書
為善最樂,是不求人知。為惡最苦,是惟恐人知。
——曾國藩日記
非望之福,禍必繼之。急當恐懼修省,多行善事,若一驕則不可救矣。
——曾國藩日記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曾國藩日記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曾國藩家書
貧賤時眼中不著富貴,他日得誌必不驕。富貴時意中不忘貧賤,一旦退休必不怨。
——曾國藩家書
才覺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曾國藩書信
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則時時求全;全者既得,而吝與凶隨之矣。
——曾國藩書信
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
——曾國藩聯語
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齊嚴肅,內而專靜統一,齋莊不懈,故身強。求仁者,體則存心養性,用則民胞物與,大公無我,故人悅。思誠者,心則忠貞不貳,言則篤實不欺,至誠相感,故神欽。
——曾國藩筆記
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曾國藩日記
古來言凶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
——曾國藩家書
知識愈高,則天之所以責之者愈厚;名望愈重,則鬼神之所以伺察者愈嚴。故君子之自處,不肯與眾人量長短。以為已之素所自期者大,不肯自欺其知識以欺天也。己之名望素尊,不肯更以鄙小之見貽譏於神明也。
——曾國藩筆記
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預為之計。
——曾國藩家書
當於極盛之時,預作衰時設想;當盛時百事平順之際,預為衰時百事拂逆地步。
——曾國藩家書
自律與圓融
大地數萬裏,不可紀極,人於其中,寢處遊息,晝僅一室耳,夜僅一榻耳!
——曾國藩日記
人之處於患難,隻有一個處置。盡人謀之後,卻須泰然處之。
——曾國藩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