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欲望不理解,人就永遠不能從桎梏和恐懼中解脫出來。如果你摧毀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毀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壓製它,你摧毀的可能是非凡之美。”——印度20世紀的哲學家克裏希那穆提。
正如克裏希那穆提所說,欲望並不可怕,是生命本有的美好一麵,但它並不知道欲望到底是什麼。欲望就是生命自身想要達到某種目的或滿足某種需求的願望。
生命的需求有剛性的,也有柔性的,欲望也是如此。剛性的需求就是剛性的欲望,如求生欲、食欲、這是剛性的不可缺少的。柔性的需求就是柔性的欲望,如空間環境欲、“姓”欲、逐利欲、求樂欲等。
剛性的欲望往往優先表達,柔性的欲望隻能排列在剛性的欲望之後表達。比如古人就發現了一個常見現象:保暖思***意思就是說隻有當人們滿足食欲和溫暖的空間環境之後,就會有充足的行兩性之間魚水之歡的欲望。
其實滿足欲望就是生命本***自我)的具體表現,也是世界上所有正常生命體都應具有的基本素質。所以想要禁止欲望或消滅欲望的做法和想法是反自我、反人性、******、反生命的滔天罪行。(此反生命者乃是真正的反動派也)
企圖禁欲的想法和做法荒誕的。食欲不可禁,因為那是人存活的根本;**不可滅,那是人類繁殖後代的渴求,以及對美妙觸覺的渴望;求生欲不可禁,因為那是在關鍵時刻拯救你生命的力量......
細細分析我們就能看到人類的欲望是多樣的,且是不斷變化的。人類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構成了一個複雜的欲望結構,欲望隨著人們生活的社會環境和社會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欲望是生命維護自我的體現,是構成生命的基本素質和基本要素。人不斷的占有和使用客觀的對象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從而與自然環境和他人形成了一定的關係,於是就產生了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
人可以通過改造環境來滿足部分欲望,從這裏來講,欲望還是人改造世界和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影響與說服大師拿破侖楊庭曾經這樣說過:“人是欲望的產物,生命是欲望的延續”——但我要說這是錯的。因為不是欲望產生了生命,而是生命產生出欲望;沒有生命就沒有欲望,很明顯他把這個邏輯搞反了。
雖然生命裏充滿了欲望和滿足欲望,但人絕不是欲望的產物,生命也絕不是欲望的延續。正確的描述應該是:人產生了欲望,生命延續了欲望。
生命的自愛性裏包括了滿足自己的欲望。
欲望會伴隨人的一生而存在,欲望的停止意味著生命的枯萎和終結。人生就像一條欲望的河流,它流淌的是人的各種欲望。人類社會恰似一個永遠不會幹涸的欲望海洋,隨時都可能掀起欲望的驚濤駭浪。
世間一切生命的活動,無論是政治、戰爭、商業,還是文化、宗教、藝術、教育等,都是生命欲望驅動的結果。欲望可以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失敗。如果你是把控人類欲望的高手,並能洞悉一切,那麼你將擁有駕馭一切的能力,並將無往而不勝,成為非凡之人。
如何駕馭自己的欲望他人的欲望,從而創造奇跡與輝煌呢?曆史上的名人曾國藩,就是一個善用人欲以成己功的人。人稱其為:合眾人之私,成一己之功!
古今中外的傑出者和成功人士,都注重研究“人欲”及對待人欲的態度和處理方法,有時還加以利用之。隻有深刻認識到欲望是一切人類和社會產生、發展的根本力量,才能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合其所欲(俗稱投其所好)成就自己。
因為生命懼怕死亡和痛苦,所以總是想永遠活下去。為了活下去和遠離痛苦,於是生命產生出了無窮的欲望。
叔本華說:欲望過於劇烈和強烈,就不再僅僅是對自己存在的維護了,相反會進而否定或取消別人的生存權利。用“上帝的命定”或“天理”來取消或壓製別人的欲望是不合理的。過度推崇或放縱欲望都是愚蠢的。
“不想不要”不是沒有欲望,而是有“不”的欲望存在。所謂“清心寡欲”、“無欲無求”,也是另一種欲望而已。
欲望如水,是生命之源;沒有了水就沒有了生命,沒有了欲望生命也就沒有了生機,從而生命走向枯萎和凋零。沒有了欲望社會也就會停止發展。
欲望如水,不可縱容,亦不可強堵,隻能疏導和管理。若無河道疏導,任水泛濫,則會毀壞家園和良田。強堵水流則會扭曲其本來路徑,產生出奇特的水流路線。強堵欲望要麼導致突然衝破堤壩失去控製而造成災難,要麼在強堵之後產生出變態的行為。
所以滿足欲望是正大光明的順生命本性的表現,同時合理的管理疏導欲望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