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別人對自己好點賴點都無所謂、都不在意的人,在生活中肯定是一個隨和的人。隨和的人跟誰都能合得來,走到哪裏都受歡迎。隨和的人,不會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情而與人斤斤計較,不會為了一時心裏麵的不痛快而與人針鋒相對。隨和的人在利益上不計短長,在層次上不論高低,在行為上與人為善,與各種關係力爭祥和協調,避免矛盾。隨和是對待社會的合理態度,隨和者秉奉適者生存的原則,環境能改造的就改造之,不能改造的就適應之,識時務識大體,把抱怨社會改為調整自己。隨和就是以無所謂的心態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樂觀和諧的人生理念。
容不下小隙成不了大氣
假如有個朋友告訴你說,你生意上的老搭檔在背後批評你,除了揭露你一些為人處世方麵不近人情的事情外,還向外人泄露了你生意上的一些秘密。想必你聽了朋友的傳言後,一定會火冒三丈,雖不至於馬上找人理論,也會當著朋友的麵反唇相譏一通,而且,為了使自己安心,你又仔細想了想他到底為什麼做得這麼過分,認為你自己沒有做任何錯事。於是,你也開始到處講他的壞話,為了平衡心態,也發泄一些對他的怒氣。你逢人便講你記憶中他幹過的錯事。這樣,你覺得出了點氣,也“報了仇”。
可是,你再也睡不好覺,天天夜裏考慮著怎樣說他的壞話,胡思亂想著要怎樣整他——從當眾臭罵他一頓到羞辱他的老婆孩子都可能有。
人的心裏常都有不解之氣,所以,對方說的話,你若覺得不順耳,就不妨充耳不聞;對方的行為,你若覺得不順眼,就不妨視而不見。何必過分認真,一定要報以尖刻的回應?與你無關的固然不該予以反擊,即使與你有關的,也應該接受而不怨。何況對方的說話行為,如能平心靜氣地思考一下,也未必對你有害。如果他說的不是事實,何必對謊言生氣,如果他說的確有其事,那就是你的良師益友,何必為此而生氣呢?
佛界有一幅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懷大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古人還常說:“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裏可撐船。”這些話無非是強調為人處事要豁達大度。
郭沫若是一個大度之人。他和魯迅先生之間“曾用筆墨相譏”,但在魯迅先生逝世後,他卻不像有的人那樣趁“公已無言”時前來“鞭屍”,而是挺身而出捍衛魯迅精神。同時,他對以前“偶爾的鬧孩子脾氣和拌嘴”,還深深地自責,表示說:“魯迅先生生前罵了我一輩子,魯迅死後,我卻要恭維他一輩子。”其情可敬,其辭可感!
我們在社會交往中,人與人之間經常會發生一些矛盾,有的是由於認識水平不同,有的是因為一時的誤解造成的。如果我們都能大度一些,置區區小事於不顧,一定會使矛盾緩和,消除積怨,重新贏得友誼的。
雖然是領導也無需下屬景仰自己
有些做領導者的,為了在下屬那裏樹立威信,很希望下屬能很好地恭敬自己。其實領導者能不能得到下屬的恭敬無所謂,因為你真正的聖賢之處、讓人景仰的地方不在下屬恭不恭敬,而在於你的能力和德行。真正的領導者要做到表麵上好像什麼也沒有做的樣子,仿佛自己不存在,但是他的話在組織裏得到順利貫徹執行。這樣的領導才是最優秀的,因為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中,所以他無處不在。
也就是說,群眾雖然知道“有領導這麼一個人”,卻完全沒有注意到他的活動,但是領導者卻可以積極地發揮領導作用,取得顯著的成效,這種領導藝術才是最高超的。
這種領導藝術又可以從以下三方麵去理解。
第一,領導者應盡量少地發布命令。
如果隻讓其他人依令行事,勢必會打消其他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必然會激起別人的逆反心理。如此一來,命令越多,越是無人執行,倒不如指出方向,交由別人靈活處理。
第二,領導者對下屬或其他人的活動應盡量避免幹涉或介入。
事物沒有完全相同的,人與人的思維方法也是千差萬別,甚至差異很大,不可能千人一麵。故此,領導者不應過多地幹預其他人做事,更沒必要在一旁指手畫腳,這樣非但幫不上忙,弄不好還會幫倒忙。領導者應當相信別人也能將某事辦好,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達到某一目的,實現某種願望不一定就必須像領導者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不一定必須按照領導者的方法去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