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一定能夠偉大,但是一定能夠讓自己崇高。性格決定命運,氣度影響格局。人要學會培養自己的氣度。為人處世要存一片素心,要學會渾然純厚,遠離一些病態,比如裝腔作勢等。其實很多時候,呆子處世是無往不利的,其實那是人生的大智慧所在。為人處世應該有一種務實的態度,人不可能活在半空中。大道無道,聖人不仁,真正的道與聖並不是表現出來的那麼簡單。人隻有不流於世俗,才會打造豐功偉績。
性格決定命運,氣度影響格局
老狐狸認為,性格決定命運,氣度影響格局。
人必須有氣度,要有從低處做起的精神,要學會放低自己的姿態,不要總是覺得自己很重要,而要學會讓別人感受到他們是相當重要的。
要想更快地磨礪自己,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從最低處開始。
從前有一個青年人,對生活感到非常不滿。因為貧窮一直在折磨著他,他總是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因此,牢騷滿腹。
一次他乘船出海,在船上遇到了一個老漁民,老漁民的一番話讓他茅塞頓開。
這個老漁民已經在大海上打了20多年的魚,無論遇到多麼大的風浪,都能從容不迫,對此,這個年輕人十分敬佩。
年輕人問老者他每天能打多少魚?
老者回答說,其實,每天打多少魚不是最重要的,隻要不空手回來就可以了。
年輕人聽後,若有所思地望著遠方的大海。突然他對大海發出了一聲慨歎:“大海,你真夠偉大,能夠滋養這麼多生命。”
老者接過了話,說道:“你讚揚大海偉大,但是你知道大海為什麼那麼偉大嗎?”
年輕人一時找不到答案。老者說:“因為大海能夠接納那麼多的水,而之所以能夠接納那麼多的水,是因為它位置最低。”
正是海的位置最低,所以才能笑納百川,包羅萬象。
人應該學會放低自己的位置,腳踏實地,站穩腳跟,然後再一步步登攀。正如哲人所說,想要達到最高處,必須從最低處開始。
人不但應該有從最低處開始的勇氣,同時也應該有在低處的姿態。
有一次,一個國王和他的大臣們在狩獵中迷了路,逐漸走到了人煙罕至的地方。這時天已經黑了下來,他們找了好久,好不容易才發現一處農民住的房子。國王於是很高興地對大臣們說:“我們今晚就在這裏過夜吧。”
然而有個大臣極力反對,他認為國王到農民家過夜有失尊嚴,最好還是自己搭帳篷。
農民聽到這話,笑著對國王說:“其實您到我家過夜,絕對不會因此而降低您的尊貴,而是您的大臣不希望因此而把我的尊貴提高。”
國王聽了開懷大笑,很爽快地走進農民的房子裏過夜,第二天早晨又賜給農民一些禮物。就在要離開的時候,農民陪著國王散步,很是懇切地對國王說:“其實您接受了農民,對您的權力和尊貴沒有任何損失,而隻有當您遮住農民的頭的時候,農民的帽簷才永遠都沒有辦法延伸到陽光下。”
大人物能夠謙恭地禮賢下士,對所有的人一視同仁,不但不會失去尊嚴,反而會更坦蕩和偉大。
真正求才的人也往往能夠擺出很低的姿態。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千金買骨。千金買骨,買的隻是一種姿態,但這種姿態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必要的。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必然需要很多人的幫助,必然需要有傑出的人才加盟。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必須擺出求賢若渴的姿態。
古時候有個君王,他特別想得到一匹千裏馬。但是整整過了三年,這匹馬卻始終沒有找到。有一位大臣見到國君因此事終日悶悶不樂,就提議自己帶上一千兩黃金出去尋找千裏馬。國君十分高興地答應了。
這位大臣在外尋找了三個月,終於得到了一個千裏馬的線索,然而當他興衝衝地趕到那裏的時候,發現這匹千裏馬已經死了。這個大臣想了想,用五百兩黃金將這匹千裏馬的屍骨買了回來。
國君聽說大臣買回一具死馬的骨頭,而且花費了五百兩黃金,很是生氣。對大臣嗬斥道:“寡人要的是一匹活千裏馬,你卻白白花掉五百兩黃金,買回來一副馬骨頭。”
大臣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其實我們尋不到千裏馬,絕對不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千裏馬,而是大多數人都不相信您會出重金來購買,因此幾年來您都一無所獲。現在,我用五百兩黃金買了千裏馬的骨頭,就是想讓天下人知道您是特別珍惜千裏馬的。隻要這一消息傳開,自然會有人把活的千裏馬送來賣給您的。”
果然不到一年,君王就買到了好幾匹千裏馬。
古時候,還有一個國王經過戰亂後繼承了王位。繼位之後,國王發現人才凋零,於是十分渴望求得天下賢才。但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由於國王剛即位,又經過戰亂,人才都不知道國王的底細,便都不敢貿然前來。國王十分著急。這時,有一個賢人給國王出了個主意,讓國王大力提拔他。國王一聽還以為這個賢人是想給自己跑官,一時並不想答應。賢人於是向國王解釋道:“像我這樣並沒有多少才華的人都能得到您的重用,那些有才華的人都覺得比我強,便紛紛來投奔您來了。”國王一聽有道理,就照他的意思辦了。結果不出一年,就聚集了一大批人才。
人成事必須有人幫助才能成,現在分工如此明確,沒有人幫助是萬萬不行的。人們必須養成重視周圍人的習慣。隻有從小養成了放低姿態的習慣,和大家能夠和睦相處,而且能夠取信於人,日後才有所作為。
曆史上,袁紹手下的人才是相當多的。但是袁紹剛愎自用,不知道如何用這些人才,導致這些人才不是死在他手上,就是投降了曹操。以田豐為例,田豐的策劃功底絕對不比賈詡和郭嘉差,但卻由於直言勸諫,結果死在袁紹手中。田豐被殺恰恰說明了像袁紹這樣自以為是的人的三大致命弱點:
弱點一:過分地相信自己,自以為是。袁紹不聽從田豐的勸諫,堅持出兵討伐曹操。他認為自己的兵力比曹操多,自然戰鬥力也比曹操強,殊不知曹操經過多年的征戰已經具備很強的戰鬥力,而且手下武將如雲、謀臣如雨。
弱點二:喜歡做表麵文章。正如田豐所說:如果袁紹打了勝仗,也許還能放過自己;一旦打了敗仗,自己肯定死無葬身之地。結果確實如他所料。
弱點三:容易輕信別人的讒言,喜歡猜忌。袁紹一聽到別人說田豐在獄中笑他,不經核實就讓人把田豐給殺掉了。自以為是的人總是害怕別人嘲笑他,因此也給了小人進獻讒言的機會。
老狐狸認為,生活中像袁紹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他們自以為是,自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人才所能做的事情隻是給他們錦上添花,而不是打好基石;他們喜歡做表麵文章,擺出自己對人才無比重視的高姿態,其實質是讓人才按照自己部署好的一切貫徹下去;他們過於猜忌,對人才並不放心,也不會允許人才過分優秀,以免功高蓋主。他們所進行的事業本身就是為了獲得一種虛榮。這種人可能有成功,但絕對不會有大的成功。正像袁紹一樣,能成為一方諸侯,但是很難統一天下。
做人要存一片素心
老狐狸認為,做人要存一片素心。這種素心是一種平常心。無論身處何地,都保持平淡。
明朝末年,國家衰敗,很多地方都困苦不堪,陝北農民尤其困苦,不但遭受到了嚴重的災荒,而官府卻不顧百姓的死活催逼交糧納賦。最後走投無路的農民忍無可忍,紛紛舉行起義。此時李自成也揭竿而起,率領自己的軍隊去投奔“闖王”高迎祥。由於李自成有勇有謀,屢建戰功,受到了高迎祥的器重。
沒過幾年,高迎祥被殺,李自成被部將擁戴為“闖王”。前期起義軍到處碰壁,在潼關更是遭到官軍伏擊,損失慘重。李自成僅帶領十八騎突圍,在商洛山的崇山峻嶺之中藏身。過了幾年,他重新積蓄了力量,率領軍隊進入河南。當時河南大旱,天災連連,李自成便順應民心地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得到了農民的支持。當時有首歌謠是這樣唱的:“吃他娘,穿他娘,吃著不盡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可見當時李自成的政策是多麼受歡迎。很快李自成的部隊就發展壯大起來,達到了百萬之眾,一躍成為明末起義軍的主力。後來李自成在襄陽建立了政權,被稱為新順王。不久在汝州大敗官軍,乘勝進占西安。然後李自成又建立了大順政權。實力壯大的他立即率軍攻入北京,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崇禎最後隻得自縊身亡,明朝被徹底推翻。
到了北京以後,李自成十分驕傲自滿,失去了應有的警惕。他對將領和士兵奸淫擄掠的事情十分放縱,自己也坐在龍椅上起不來。出於一種天然的仇恨,農民軍勒令明朝舊官員將自己的家產作為起義軍的軍餉,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主持這件事情。正是這個劉宗敏在向吳三桂父親吳襄追討家產時,發現吳三桂最寵愛的歌女陳圓圓十分貌美,便強行搶來據為己有。但他沒有想到,吳三桂當時是明朝的總兵,正在率領明軍駐紮在山海關一線,此時農民軍要想站穩腳跟,必須依仗吳三桂的力量。吳三桂當時還有投降李自成的打算,後來聽說自己的父親被抓,家產也被抄奪,甚至連自己的寵姬也保護不了,於是十分憤怒,命令手下的將領全部換上白衣白甲,為思宗皇帝朱由檢戴孝,同時還和清王朝的攝政王多爾袞接洽,請求清軍給予支援。後來在山海關,農民軍慘遭失敗,李自成隻好退出北京,四處轉戰,最後死在地主武裝手中。
李自成的失敗也可以歸咎於他無法保持一顆平常心。李自成當初進入河南時能夠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深受老百姓歡迎,而且他能夠約束下屬,製止他們四處搶掠,這也使得李自成深得民心。但是進入北京以後,李自成認為江山穩固,可以安穩坐天下了,便放鬆了對自己和將士的要求。他驕傲了,認為可以君臨天下,原明朝的將領應該向他投降,畢竟他已經占領了都城。他也確實派人去向吳三桂等人招降,然而在招降的過程中,他又放縱將士在北京城肆意妄為,最後傷了吳三桂的父親,奪了吳三桂的愛妾,為自己的失敗留下了伏筆。
人一定要有一顆平常心,一旦驕傲,災禍就會降臨。有人認為謙虛的人往往是弱者,這大錯特錯。人必須學會謙虛。往往不會謙虛的人才是弱者,而強者一般都是非常謙虛的。
謙虛的人不會把別人的成績攬到自己的頭上,進而莫名其妙地驕傲起來。有這樣一個故事:一輛車在前行,車輪子吱吱地叫苦不迭。此時已經累得筋疲力盡的馬特別詫異。於是問道:“我的朋友,你為什麼叫得這麼痛苦?”車輪子非常生氣地回答說:“難道你看不見我的肩膀上拉著滿滿一車東西嗎?哎!這樣的日子過得真難受……”馬兒更是奇怪,十分疑惑地轉頭看看車輪子說:“好像拉車的是我吧,你其實沒出什麼力氣,真不明白你為什麼要如此連聲抱怨?”現實生活中,千萬不能滿腹牢騷,到處吹噓自己的功績。其實,所謂的功勞很多時候是屬於別人的。
《尚書·大禹謨》說“滿招損,謙受益”,這已被人們奉為至理名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謙虛的人最終會得眾人的肯定的。
謙虛是一種十分難能的人格修養,它必須以為社會付出艱辛的勞動為前提,當然這一勞動可能已經被社會認可,但也可能不被社會理解和接受。因此要想成為謙虛的人首先應該有坦蕩的胸懷,同時需要有足夠的勇氣。正如中國當代詩人臧克家評價魯迅時所說的話一樣,隻要春風吹過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一個真正將謙虛謹慎作為最重要的人格修養的人,他的生命一定是富有創造力的。
謙虛同時也是一種踏踏實實的學習作風。當今社會伴隨著知識經濟的步伐而來的是一場學習的革命。對各種各樣的新思想和新知識,人們是不應該視而不見的,人們也不能故步自封,而應該潛心審視、敢於學習。隨著知識獲取越來越容易,人們開始在學習內容的選擇和學習體會的深入上變得十分麻木和困惑,這也就要求人們要有踏實的學風。大家隻要想想,蘇格拉底到死的時候還說自己一無所知,可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習態度。
謙虛還是一種美德。懂得謙虛的人才明白成功的真正來源。任何成功都不可能從天而降,它的取得必然是客觀環境、別人幫助還有自我努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一個真正謙虛的人會十分謙遜地對待他人,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的利益著想,而不是過分地關注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