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的人常常保持著一顆思源感恩的心。人隻有認真地思源,才能夠更好地感恩。謙虛的人明白自己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大家的幫助,對自己也能一分為二地評價,同時,因為有了謙虛的作風,所以他們一般都不會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小富即安,他們會積極地去找自己的方向,然後積極努力。整個時代進程的潮流浩浩蕩蕩,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就像逆水行舟,如果不能前進,就隻有接受後退的命運。
老狐狸認為,擁有平常心的人是懂得謙虛的。
渾然純厚,遠離三種病態
老狐狸認為,人要講究渾厚,講究底蘊,要學會遠離危險、裝腔作勢和過分非議。
危險是必須遠離的,而不是無限靠近。對於人來說,裝腔作勢、過分非議和仇恨太多是三大危險,必須遠離。
從前有一隻豺由於很長時間都找不到東西吃,結果餓得肚子扁扁,頸子細長。它拚命地去尋找東西來填飽它的肚子,但是卻找不到。
它往剛打過仗的樹林跑去,希望在那裏能找到一點可以吃的東西。它剛到那一會兒,就聽到了咚咚的聲音,它被嚇壞了,哆嗦成一團,心想這回算是完蛋了,這個家夥聲音這麼大,一定不是什麼善類,它一來準會一口就把我給吃掉了。
豺躲在樹後麵等了一會兒見沒有動靜。於是它壯了壯膽,開始四處去尋找,找來找去,它終於找到了一個很大的鼓,就是這個東西不斷在發出聲音。剛一開始,豺還很膽怯,不敢上前。它看到風一起來,就有一截樹枝敲在鼓上,鼓就響了。它終於明白鼓是個死家夥,它壯足了膽量,上前去敲了敲鼓,結果鼓發出了更大的聲響。豺高興壞了,總算找到了好吃的東西,這個東西聲音這麼洪亮一定很肥。
想到這裏,豺就立即用尖利的牙齒把鼓皮撕開,然後鑽了進去。結果令它很是失望,裏麵什麼都沒有。
其實愛裝腔作勢的家夥,大都是腹中空空的。在社會中很可能出現一些裝腔作勢的人,他們把自己描述得很厲害,這個人他熟,那個人和他稱兄道弟。這種人往往是內心極度自卑,所以才特別愛慕虛榮。千萬不要聽信這樣人的話,他們往往說的都是假話,不要幻想著找這樣的人幫忙,他們什麼忙也幫不了你。更不要與這樣的人為伍,他們的形象已經很糟糕,如果你和他們走得太近,試想一下別人會怎麼看你。當然也不要得罪這種人,倒不是怕這種人報複,怕的是這種人會以後拿你當作話題來誇誇其談,這樣你的名聲也就毀了。這種人可以說是破壞力比較小的人,和這種人保持正常的交往就行了,不能交往過密。也不要試圖去提醒這種人注意自己的行為,因為經過無數次的誇誇其談,他們可能已經相信了自己真的擁有和某重要人物十分特殊關係的神話,你去勸說他們注意,他們不會領情的。相反,會認為你這個人太過分,喜歡多管閑事,甚至認為你完全是出於嫉妒。
人也不要過分非議任何人。要學會隱去別人的缺點不談,隻談他們身上的善處。必須戒除指責他人的習慣,你就會感到自己變得十分受歡迎。要找一個人的缺點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指責一個人也是很容易辦到的。但是正是這種簡單和容易會樹立很多敵人。
如果受到別人無理的非議,請不要過多地和別人爭辯,因為通過爭辯永遠不可能讓一個人心服口服。別人無理地非議你是別人沒有涵養,和你沒有任何關係。但如果你過多地反駁,和他對罵起來,甚至將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也一一抖了出來,在旁人看來,你和那個非議你的人沒有什麼區別。
即使你對那個非議你的人十分怨恨,你應該通過比較隱秘的方式來報複他,而不要公開和他成為敵人。隻要公開樹敵,以後隻要他受到他認為的不公正待遇,他第一個會懷疑你在從中搗鬼。
如果有人非議你,你覺得實在難咽這口氣,你隻要反過來想想,這個人在你心目中是不是太重要了。如果他非議你的話,你完全可以漠視這個人的存在,你可以從心裏看不起他,這才是最堅決徹底的報複。
如果有人告訴你在背後有人非議你,你首先要想到,在背後說壞話的人比比皆是。但人們說的都是真的嗎?你想想你自己在和別人談話的時候,為了更具有感染力或者煽動效果,往往會把事情誇張很多,這是人們說話的一種習慣。別人也許隻是在閑談,偶爾談及了你,而說的人自然是以自己為中心,很有可能出言不遜,說了傷害你的話。而聽的人得到這樣的話後,會更加添油加醋地告訴你,他們會讓事情更加誇張。所以遇到這種事情,就當什麼都不知道,也不要太放在心上。嘴巴是長在別人身上的,別人愛怎麼說就怎麼說,自己也管不了。
自己也不要過分非議別人,非議別人並不是件好事。今天也許你的一幫朋友會和你一起共同數落那個人,明天或許你就成了他們非議的對象。為了避免這種擔心和風險,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非議任何人,多用點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仇恨太多也是人們必須遠離的危險。
從前有一個畫家在集市上賣畫,有一個孩子帶著一群仆從走過集市,在畫家的一幅作品前停了下來。他要買這幅作品,但是畫家堅決不賣。孩子很是無奈地走了。為什麼畫家不賣這幅畫呢?原來這個孩子的父親是當朝的大臣,而這個大臣曾經把畫家的父親欺侮得悲憤死去。
然而孩子特別喜歡那幅畫,沒有得到那幅畫,他的心中始終悶悶不樂,最後他的父親來找畫家,希望畫家能夠將畫賣給他。但是畫家始終不肯,他寧願讓那幅畫整天掛在自家的牆壁上,也不願賣給這個大臣的孩子,這就是他對大臣的報複。
自從發生這件事情後,畫家畫的畫跟往常大不一樣起來。這件事讓他特別苦惱,但是始終找不到一個合理的解答。終於有一天,他發現他的畫中人的眼睛就是大臣的眼睛,嘴唇就是大臣的嘴唇。他突然醒悟自己的報複也報到自己的頭上來了。
仇恨使人失去理智,更讓人內心飽受折磨。不要有太多的仇恨,仇恨太多,生活就會過於緊張,就有很多事情做不了。如果有人傷害了你,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忘記,永遠忘記。這是對他最好的報複。
在社會中,要相信所有仇恨的造成都是因為事情本身,而不是對方的為人。雖然一個人的為人決定了他的做事態度,但是反過來想想,如果沒有這個事情將兩個人係在一起,就沒有那麼多仇恨存在了。
仇恨往往讓人失去理智,很多不該說的話,不該做的事都在失去理智的時候說出來和做出來。人處於這種狀態是最危險的。如果一個同事做了對不起你的事情,你在憤怒之下將他的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公諸於眾,你們以後還有修複感情的可能嗎?如果一個長期和你不和的人在同一個組織中,就好像自己穿的鞋子中有一粒沙子。對你來說,最讓你難受的將不是離目標還有很遠的路程,而是這粒讓你時刻感覺難受和別扭的沙子。
“呆子”處世,無往不利
老狐狸認為,“呆子”處世,往往無往不利。要想成大功立大業,那麼就必須保持一種基本的處世態度。性情急噪不行,刻薄寡恩不行,頭腦頑固也不行。“呆子”處世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人們不會跟“呆子”過多計較。人們對“呆子”的感情是很複雜的,一方麵他們覺得“呆子”和社會並不融合,因此他們往往會同情他;另一方麵,又覺得“呆子”完全癡迷於自己的東西,所以他們很是羨慕他。正是在這種複雜的心情下,他們不會跟“呆子”有過多的計較。因為他們知道過多計較的話,也並不能帶來什麼。孔子率領弟子去周遊列國的時候,他的一匹馬闖到了一個野人的地裏,把野人的莊稼給踩壞了。野人把馬給扣留了。孔子的弟子去請求野人把馬還給他們,用盡了禮數,但是始終不行。孔子跑去直接跟野人說,如果你能在四海耕地,我的馬也不會跑到你的地裏來。聽到這樣的話,野人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把馬還給了他們。對野人就要說“野”話,這是共同語言的重要性。人們往往和“呆子”沒有太多共同語言,所以他們知道自己跟“呆子”計較一些東西,根本就計較不了。所以他們就不會去計較。
“呆子”可以無限地堅持自己的原則。作為“呆子”往往癡迷於自己的世界,有一種癡心。正是因為如此他們可以無限地堅持自己的原則。人們也無從勸說“呆子”放棄自己的原則。“呆子”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完全付諸實施,而不用過多去考慮別人的感受,因為別人不會跟他們太多地計較。
“呆子”往往受到別人的尊重。人們對“呆子”會處於一種本能的尊重,他們不會對呆子有任何懷疑。他們相信“呆子”是個好人。因為“呆子”很是癡迷。在“呆子”的眼中,他們是沒有出現過的。因此“呆子”不會對自己造成任何威脅。正是那種緊緊盯著自己的人才會對自己有企圖。“呆子”對於他們來說是另外一個世界的人,那麼要麼是朋友,要麼是陌生人,而絕對不可能成為敵人。
人確實很是奇怪,“呆子”並不能給人們帶來什麼,人們卻總是寬容他們。其實“呆子”的確有一種大智慧。他們得到別人的認同和尊重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從來不用去考慮別人的感受,相反別人還要來考慮“呆子”的感受,這也很明顯。不但如此,“呆子”還可以集中時間和精力來做自己的事情。“呆子”往往並不是一個很開朗的人,但是注意力很集中的人,並且能夠得到外界很多人的幫助,難怪他們能夠無往而不利。
其實很多堅持原則的人,往往表現得過於聰明。所以他們堅持的原則會遭到別人的抵製。倒不如學“呆子”一樣,對一些東西表現得十分癡迷。這樣的話就很少有人來抵製,因為大家缺少溝通的共同語言。
在西漢的時候,強項令董宣是個“呆子”,他做事情有理有據,因此他敢拒絕皇帝的命令,堅決不向公主認錯。其實這並不是值得提倡的東西。曆史上還有個呆子叫方孝孺,他過於呆,所以不肯給朱棣寫即位詔書,不但自己身死,而且還遭到了滅門,同時也因為他過於呆,他還連累了他的門生和朋友。可見,“呆子”還是要看人的。很多人都很欣賞“呆子”的處世風格,但是總有些人並不是欣賞。因此,歸根到底,“呆子”呆的時候一定要在火候,要用一種看起來有點無知幼稚的方式來堅持自己的原則,要看對方是誰。
人需要有一種務實的態度
老狐狸認為,人需要有一種務實的態度,畢竟我們不是救世主,不是萬能的。
五代十國時,石敬瑭去世前,學習劉備白帝托孤,讓馮道輔助自己的小兒子石重睿登基。但是馮道並沒有那麼做,反而出迎石重貴。在做人上馮道是有愧於石敬瑭的重托,但是在國家大義上馮道是絕對沒有做錯的。因為當時的後晉正是多事之秋,如果不迎立長君,很有可能引起內亂。況且那些地方諸侯各個都掌握著兵權,隨時都可能以奸臣當道為由,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來篡位。馮道明白石敬瑭愛子的苦心,希望愛子能夠登基為帝。但是他立一個小孩子,實際上是把這個孩子往火坑裏推。如果地方諸侯謀反篡位,這個小皇帝隻有被殺的命運。一個人擁有盛名,而沒有和他相匹配的地位,那麼他就危險了。馮道明白這個道理,於是舍棄了幼主,從這點上來講,石敬瑭是應該感謝馮道的。
馮道是比較務實的一個人。當李從厚逃亡,李從珂進逼都城的時候,以封建朝代忠臣的標準來看,似乎在這個時候,馮道要麼就應該追隨李從厚而去,要麼就在李從珂麵前自殺。但馮道這兩樣都沒有選擇,他知道跟隨李從厚去是沒有前途的,而在李從珂麵前自殺於國家無益,於自己的家庭更是重大傷害,所以他同樣沒有選擇,在這一點上他是絕對明智的。
馮道從來沒有把自己想象成為救世主,認為國家有難,作為臣子的應該死節。在他的世界觀中,他堅持認為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就足夠了,至於君王弄權、胡亂猜忌而丟失了國家那是君王自己的事情。況且他承認天下是百姓的天下,國家是百姓的國家,因此即使朝代更迭,所丟失的也隻是君王的國家,而不會是百姓的國家,百姓的國家是永遠存在的。
有一些人總認為自己十分厲害,社會經驗雖然不足,但是把自己想象成救世主一樣。然而他們卻總是對小事不屑,而希望能夠做驚天動地的大事。在他們的意識中,有一種意念在作怪,他們認為別看那些用心工作的人表麵上十分忠誠,一旦大難臨頭,他們往往就各奔東西,最後能留下來,支撐大局的隻能是自己。這種想法是為自己不努力工作找借口。這剛好顛倒了一個事實。每個人都需要明白自己不是救世主,自己也不是英雄,而是整個社會運轉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自己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好好地做好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