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活到老,學到老(3 / 3)

人必須讀書正如人必須吃飯,讀書越來越重要。在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後,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必須通過後天的學習才能換來謀生的技能,不再像原始時代,會用砍刀殺野狗就可以生活一輩子。現在我們進入了知識經濟的時代,不讀書就沒有出路。

有位文化人說過:看一個人看他的書房就夠了。一個人的藏書反映了他的精神世界,人的品格高下立現。讀書要選擇,正如人吃東西要選擇一樣,吃了壞東西要拉肚子。書也不可亂讀。

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讀書,而是為了產出和效用。讀了以後寫出來或者用出來,就是讀書的產出。這種產出是消化正常的表現,也是理順自己思路的表現。反過來對於讀,也更有幫助。

社會上很多人都已經厭惡讀書了,他們認為讀書是沒有出路的。隻崇拜那些從來沒有讀過書,卻能夠大把大把賺錢的富翁們,認為真正成為有錢人的正是那些沒有讀過書,敢闖敢拚的人。且不說讀書是否是為了賺錢,姑且把讀書的目的定位為賺錢。那些不讀書也能成為富翁的人之所以成功是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環境因素的。偶然性在於沒有讀過書而下海經商的人很多,他們偶然地成了其中的成功者;環境因素在於我國處於經濟起飛發展階段,那些人所得到的財富大多是在賣方市場時獲得的。

現在的環境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不讀書就沒有出路。對於一個人來說,如果不讀書,他很難受聘於一家正規的大公司,這樣他也很難為自己贏得職位,甚至連謀生都成了困難。

讀書並不是以賺錢為最終目的,隻有淺薄的人才將讀書的目的如此簡化。讀書的目的在於求得更高的生活質量,不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有這樣一個笑話: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夜晚,一群老鼠出外覓食。很快它們在一家人的廚房裏,發現了好多食物。

就在老鼠們享用美食時,突然傳來貓叫聲。它們趕緊四處逃命,但貓窮追不舍,最後有兩隻老鼠逃跑不及,被貓捉到。正當貓要吃掉老鼠的時候,突然傳來一陣凶惡的狗吠聲,貓狼狽地逃走了。

過了一會,老鼠首領走了出來,對全體老鼠訓誡道:“我早就跟你們說過,多學一種語言是有利無害的,你們看,正是因為我學了狗的語言,才救了你們一命。”

雖然是個笑話,但卻十分有哲理。人和人雖然是平等的,但人和人是有區別的,不同的人過著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在麵對困難的時候所能調度的資源也是不同的。人和人的區別主要在於後天的學習,後天努力學習的人自然在困難之時能夠調度更多的資源,而後天疏於學習的人,在遇到困難之時所能調度的資源是十分有限的。

人不能疏於學習,應該不斷激勵自己勤奮學習,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這樣才能更適應現在變化日益激烈的社會。當我們還很年輕的時候,更是要積極地去學習,這以後將成為一生的財富。

宋朝,有一個十分聰明的小孩叫方仲永,他出生在一個農民的家庭,祖祖輩輩都是種田人。方仲永5歲時,還從來沒有見過筆墨紙硯。

一天,方仲永哭哭啼啼地向家人要筆墨紙硯,他說他想寫詩。父親感到十分驚訝,他執拗不過兒子,便立即從鄰居那裏借來筆墨紙硯。小小的仲永拿起筆便寫了四句詩,同時還給詩取了個題目。同鄉的人知道了這件事,全部都跑到方仲永家來看個究竟,他的詩確實寫得還不錯。很快,這件事就傳開了,人們都十分稱奇。

從此以後,方仲永家突然變得熱鬧起來,常常有人來他們家拜訪,還有一些文人當場出題讓小仲永作詩。然而無論是什麼題目,他都能立刻成詩,而且意境比較高遠,因此得到很多人的讚賞。

方仲永的奇才傳到了縣裏,整個縣城都轟動了,沒有人不認為他是神童的。很多縣裏的名流、富人對方仲永也十分欣賞,他們一家的地位提高了許多。方仲永的父親很是得意,便經常帶著自己的兒子到縣裏去拜訪那些名流、富人,總是找一切機會去表現方仲永的作詩天才,這樣不但可以博得誇讚和獎勵,而且還可以賺到很多的錢。

方仲永從此就再也沒有學習,時間一長,神童漸漸才思不濟,最後僅僅一味地憑著一點天才來作詩。結果到了十二三歲,他作的詩已經大不如從前,跟他交流的人都感到十分失望。到了二十歲的時候,方仲永所有的才華已經消失得一幹二淨了,跟普通人沒有什麼不同,這個時候,人們都非常遺憾地搖著頭,可憐一個天資如此聰穎的少年最終還是淪為一個十分平庸的人。

老狐狸認為,人光有先天的智慧而不注重後天的學習是不行的,不注重接受新知識,到頭來隻會落在別人後麵。人要學會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進步。

定期把自己清零

老狐狸認為,人要學會定期把自己清零,有些東西是“不要”的。

第一種“不要”是: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明白真正的價值。要懂得珍惜已經擁有的東西。年輕的時候,對已經擁有的東西沒有多少概念。在年輕人的意識裏也許認為,是自己的永遠就是自己的。其實這種意識不一定對。比如十九歲是自己的,但是過了十九歲,就再也不是自己的。要學會珍惜自己現在擁有的一切。很多時候擁有一些東西時沒有感覺,是因為缺少比較。每天都能吃飽飯,自然不會想到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人不能吃上飽飯;每天都能開心健康地度過,自然想不到這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在忍受疾病的折磨。應該珍惜自己現在擁有的東西,千萬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追悔莫及。健康的身體,幸福的家庭,這些東西的獲得往往是很多人很多年努力的結果,應該倍加珍惜,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要學會和那些過得很是艱難的人進行比較,這樣往往會更加珍惜自己擁有的生活。

第二種“不要”是:不要在事情還沒辦成之前就自吹。事情沒有辦成就永遠是個未知數。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都是在最後一刻才失敗的,所以在事情沒有完全辦成之前千萬不要有任何得意的神色。當然事情辦成以後,也不應到處吹噓和炫耀。在辦事情的過程中,人得到了成長和鍛煉,這才是最重要的。人要學會在自己的生活中保持一種平常的心態,事情做得漂亮是可喜可賀,但是並不意味著可以驕傲。而且這件事情已經過去,榮耀也已經過去,過去的就不需要過多地去留戀。人生是一場接力賽,開局不錯,不代表一定能夠是最快跑到終點的一個,還要看後續的努力。如果開局不錯的時候就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如何如何聰明無比,是世界上最有智慧和能力的人,那麼到最後會怎麼樣?顯然最後很可能失敗。因為人一驕傲就容易失去理智,提前驕傲更容易讓事情功虧一簣,更何況事情還沒有辦成。到時候可能會招來各種嘲笑和譏諷,也會被別人認為是很輕浮。

第三種“不要”是:不要過於騎牆。在任何時候,總有自己堅持的原則和主見。當我們還很年輕的時候不能培養一種騎牆的習慣。雖然騎牆是最少有損失的,但是長期來看,騎牆的人是最不好的。一點個性都沒有的人長大以後很容易受到別人的欺負。很多時候堅持原則,堅持主見,短期來看可能會受到一些損失,但是長期來看,堅持原則的人,在別人的心目中會是一個非常值得交往的人。誰願意和那些一說話隻是討好別人的人過多交往。那樣不但讓自己很沒有安全感,而且也缺少一種骨氣。人要有自己的主張,還要學會主動表達自己的主張,在表達主張的時候注意說話的方式和分寸。過於騎牆的人往往以為自己有大智慧,適應社會,甚至會自詡自己的人生哲學是像水一樣,以柔克剛。其實騎牆是虛偽的表現,柔能克剛則是另外一回事。人一點骨氣都沒有,連骨頭都是軟的,相信也很難成就事情。

第四種“不要”是:不要盲目地羨慕別人。兩個魚缸的金魚都特別羨慕對方的生活,於是它們分別跳到了對方的魚缸裏。跳過去以後,才發現大家過的其實是同樣的生活,相比較而言,自己那邊反而更好些。我們容易盲目羨慕別人,認為別人一定很如意,一定很順利。而事實上,很多事情想著是一回事,事實卻是另一回事。發明“666”農藥的人一定很幸福,因為他很成功地發明了這種農藥,可是我們哪裏知道發明者經曆了666次失敗的實驗,經曆了666次失敗的打擊才成功。在我們的意識裏,定然也認為愛迪生發明了電燈,因此是很幸福的人。殊不知愛迪生為了找合適的燈絲,嚐試了幾千種材料。不要以為幾千種說出來那麼容易,實際上幾千種嚐試等於經曆了幾千次失敗,至少是不滿意,要承受住這種打擊,往往需要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

第五種“不要”是:不要過於輕率。做人做事都不要輕率。做人輕率的人往往被人認為是莽夫,缺少自己的判斷。做事輕率往往容易犯錯。人要學會思考。做人要思考如何做人,做事要思考如何做事,在思考成熟後再下結論,再去行動,這樣即使最後的結果不盡如人意,也不會有太多的後悔。與人交往,尤其不能輕率地下結論。

第六種“不要”是:不要過分矜持。人要不斷地去適應社會,適應環境,而且要快速,要在環境中不斷地調整自己,不斷地學習。放棄自己的矜持,用自己的方式去贏得眾人的欣賞。其實很多人都會很欣賞那些落落大方的人。不要以為表現矜持就代表老實,其實老實還有層含義就是不懂得變通。人們對老實人或許有一種信賴,但是對他的能力往往會有所懷疑,尤其是在現代社會。

老狐狸認為,以上幾種“不要”與其說是一種生活方式,倒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態度。在這種人生態度的指導下,很多事情本身就有個很清晰的價值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