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即便如此,當項羽率軍進入關中時,劉邦已經乘隙進據鹹陽。當時楚懷王已經有約在先:先入關者王之。也就是說劉邦應該理所當然地成為關中王。但是項羽入關後憑借自己手上的40萬大軍,試圖一舉消滅劉邦,獨霸天下。劉邦此時沒有力量和項羽抗衡,隻能卑辭言和,同時讓出關中。項羽隨即帶兵進入鹹陽,然而他沒有施行仁政,而是大肆屠殺和掠奪,秦民大失所望。不久,項羽便以懷王為義帝,同時分封諸侯,而項羽則自立為西楚霸王,占據有梁等9郡,以彭城為都城,同時,封劉邦為漢王。由於分封不均,不久田榮、陳餘等相繼舉兵反楚。此時,劉邦也認為時機成熟,於是立即出兵,平定三秦,進逼西楚,楚漢戰爭正式爆發。戰爭剛一開始,劉邦利用項羽去齊國平亂的時機,直接進軍彭城。項羽聽到消息後大怒,立即回師救援,結果大敗漢軍,劉邦隻得退據滎陽,形成對峙的局麵。後來項羽雖然接二連三地取得戰役的勝利,但是在政治和軍事上卻十分被動。他的都城在彭城,無險可守,自然也沒有辦法建立一個十分鞏固的後方,以致一直處於兩線作戰的境地。同時項羽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做法有失公平,那些沒有得到滿足的諸侯自然會倒向劉邦,使得項羽在政治上異常的孤立起來。加上項羽自身又是個武將,他雖然作戰驍勇,卻十分不懂得用人,唯一一個謀士範增也被他逼走了。四年後,楚國軍隊在垓下被漢軍圍困,為了瓦解楚國軍隊的鬥誌,漢軍在四麵唱起了楚歌,讓人誤以為楚地已經盡被漢軍占領。而此時,項羽隻得與虞姬對飲,慷慨悲歌。很快,他就帶領從者800餘騎突圍,最後在烏江亭自刎而死。
項羽的失敗在後世看來是必然的,其中和他的性格關係最大。他剛愎自用,過於自負,過於相信自己的能力,過於意氣用事,有著莽夫的衝動,這導致他在那個戰亂的年代雖然手握雄兵,卻處處被動,處處挨打,遭人算計。項羽不能保持一顆平常心,如果他能夠像當年指揮巨鹿之戰一樣,破釜沉舟地對待敵人,天下早已平定。如果他能夠對待諸侯友善,對待人民仁慈,和他當初起兵時對待士卒一樣,也不至於失掉民心。如果他能夠像當初到吳中逃難一樣,把自己的生命看得第一重要,也不至於在烏江自刎,或許以後真的還可以卷土重來,畢竟項羽是很得吳中民心的。而這些,在取得了巨鹿之戰勝利以後,他都做不到了。他忘記了自己是個普通人,而在吹捧和奉承中將自己當成了神,無所不能,所做的一切即使是錯的,也可以改變戰局。他不屑於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因為他看不起劉邦,他已經忘記了自己的肉體凡身,再也無法保持一顆平常心。
老狐狸認為,項羽沒有遠慮,是導致其失敗的重要原因。
人生在於選擇
老狐狸認為,人生在於選擇,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找最適合自己的事業來做。如果當初劉備決定去學舌辯之術以便日後去打動諸侯來匡扶漢室,結果會如何?劉備肯定會失敗,因為劉備從小就不喜歡讀書,況且又沒有讀書的環境。
人生在世,首先要決定自己做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但是並不是任何人都能成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因為個體的差異實在太大,心目中的英雄所具備的條件也許自己並不具備,因此人們要根據自己的實際來選擇自己應做的事,包括選擇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有這樣兩個故事,可以說明選擇原則的重要性。
第一個故事是法國有一家報紙曾經刊登過一個智力問答:如果盧浮宮發生火災,此時,你隻能拿出去一幅名畫,你會選擇哪一幅?很多人回答說當然要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可是這幅“永恒的微笑”在最裏麵的展館。最後一位社會學家做出了最正確的答案:拿離出口最近的一件。理由很簡單,因為這樣最容易實現。
第二個故事是有一架飛機坐著三個人,其中一個是物理學家,一個是總統,還有一個是哲學家。突然之間,飛機發生了故障,必須讓其中的一個人跳傘以減輕飛機的負重,請問在這個時候你會選擇哪一個?結果是眾說紛紜。答案是選擇體重最重的一個。理由也很簡單,這樣可以保證飛機最小負重,保證安全。
以上兩個故事充分說明了選擇原則的重要性。人們做任何一項決策時,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好惡來作為做決策的理由。殊不知這種選擇原則很容易導致決策的失敗。因為選擇理由太過於主觀,而沒有考慮到客觀實際。
決定做什麼當然要客觀地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來決定。自己究竟能做什麼是最大的選擇原則。如果一個不了解軍火生產的人去做軍火生產,其風險是非常大的。人們不能根據自己的一相情願而作出決策,而應該根據自己最適合做什麼來決定自己的行為。
人們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愛好來選擇日後要走的路。每一個人都有特長,人們有權利根據自己的特長來決定自己該做什麼。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有一個人,他特別擅長打草鞋,他的妻子紡的白綢特別漂亮。他們在魯國生活得並不開心,於是想搬到越國去。
有個從越國來的人告訴他說:“你們到了越國,一定會變得很窮的。”
魯國人很奇怪地問是什麼原因。
這個人解釋說,打草鞋是為了給人穿的,而越國人並不喜歡穿鞋,他們通常都赤腳走路;織的白綢是為了用來做帽子的,但是越國人也不喜歡戴帽子,而特別喜歡披著長發。如果你們搬到不能施展自己才能的國家去,必然會受窮。
人們要學會發揮自己的長處,要在自己能夠發揮長處的地方活動,否則很容易把自己的長處變成短處。其實人們如何選擇和自己的知識背景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有些對於某人來說不是資源的東西,對於別人來說可能就是大資源。因此,人們應該開闊自己的視野,看得多、經曆得比較多,才有可能有更多的出路。
從前有個宋國人特別擅長配製防治凍手的藥,他家祖祖輩輩都是靠這種藥塗抹在手上,然後給別人漂洗棉絮來過日子的。
有一個外鄉人聽說了這件事情,便找到這個人願意以一百兩黃金買他的藥方。宋國人很快把全家人招在一起商量該怎麼辦。最後的結果是自己家祖祖輩輩都幹漂洗棉絮的活兒,一年到頭也不過賺幾兩黃金。現在隻要出售這個藥方就可以一下子得到一百兩黃金,那就把藥方賣給他吧!
那個外鄉人得到藥方後,立即去拜見吳王。向吳王誇讚這種藥如何如何有用。這個時候正好越國出現內亂,吳王就派這個外鄉人跟隨他的部隊去討伐越國。當時正是寒冬季節,由於他的藥很管用,盡管天氣很冷,但是吳軍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他們和越國軍隊進行水戰,最後將越國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吳王得勝後特別高興,立即就割出一塊土地封賞給了這個獻藥方的人。
這種藥能夠讓手不皸裂,功用始終是一樣的。但是,有的人可以利用它得到封賞,而有的人雖然擁有它卻依然避免不了繼續做漂洗棉絮的苦活,這就是因個人眼界不同造成的。因此人們要學會開闊眼界,眼界越開闊,選擇的機會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會越大。
老狐狸認為,人們要尋找到適合自己的事情做也必須懂得不斷學習。從來就沒有一生下來就什麼都知道的人,人都是在有意或者無意地學習,並且將學到的東西用於實踐。對於一個人來說,學習永遠都是必須的,尤其是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得很快,如果人們還抱殘守缺,將自己以前的陳年知識作為炫耀的資本,而不思汲取新的知識,那麼必然會很快失敗。因為人掌握的知識越多,思路就越開闊,所能做的事情就越多,自然就越有希望生活得比其他人都好。
鋒芒太露,必遭滅亡
老狐狸認為,鋒芒畢露,必遭滅亡。
人與人是平等的,一個人不應該讓他人感覺到自己受到了威脅。當一個人讓別人感覺到自己被威脅的時候,往往會受到很強的抵抗,這種抵抗很多時候是玉石俱焚的。一個人太優秀了,容易讓別人受到威脅,因此群體往往不喜歡太優秀的人;一個人太富有了,也容易讓別人受到威脅和傷害,因此有些人不能用正常的心態正確對待財富。人不但不能表現太優秀,不能表現得太富有,而且更不能表現太狂妄。太狂妄的人往往給人造成的威脅最大,是應該極力避免的。過於狂妄的人往往會導致滅亡。
春秋時期,經過長期的爭霸戰爭,很多小的諸侯國被大國吞並。然而大的諸侯國內部也在發生著變化,國家大權很快就落入到大夫們手中。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晉國。晉國是當時的中原霸主,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開始衰落,最後國家大權掌握在四家大夫手中,這四家分別是智家、趙家、韓家、魏家。在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當時智家的大夫智伯瑤想搶占其他三家的土地,他的理由是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但是後來被吳國和越國奪去了地位。要想讓晉國再次強大起來,隻有每一家都拿出一些土地來。
其實大家都明白,智伯瑤不過是想通過公的名義來迫使他們交出土地。然而三家此時還沒有結成同心,不會聯合起來抵製。這個時候,韓康子首先答應了智家的要求,而魏桓子看到事情已經發展到了這個程度,他也沒有必要去冒犯智伯瑤,於是也答應了他的要求。
已經得到了兩家土地的智伯瑤很是得意,於是向趙襄子要土地,但是沒有想到的是,趙襄子居然一口回絕了,理由是土地是祖上留下來的產業,說什麼也不能隨便送人。
智伯瑤聽到後感到十分生氣,於是讓韓、魏兩家和自己一起發兵去攻打趙家。
不久,智伯瑤就以自家軍隊為中軍,同時率領韓家的軍隊和魏家的軍隊共同討伐趙家。
趙襄子知道自己寡不敵眾,便帶領趙家兵馬退守晉陽。智家軍隊勢如破竹,很快就將晉陽城團團圍住。這個時候,趙襄子命令所有將士隻能守城,絕對不允許交戰。當時隻要三家兵士攻打城池,趙家的將士就射箭,結果箭如飛蝗一樣從城樓上射了下來,三家人馬根本就沒有辦法前進一步。就這樣,依靠弓箭,趙家死守晉陽城長達兩年多。三家兵馬對其無可奈何。
智伯瑤很是焦急,有一天,他親自到城外察看地形,突然看到了晉陽城東北的晉水,於是想到了一個很好的主意。因為晉水繞著晉陽城往下流,因此隻要把晉水引到西南邊,晉陽城就可以完全被淹沒了,這樣就不用浪費他的一兵一卒了。很快他就吩咐兵士在晉水旁邊挖河,一直通到晉陽,同時還下令讓人在上遊築壩,以蓄高水位。
當時正好趕上雨季,水壩上的水很快就蓄滿了。這個時候智伯瑤十分得意,於是命令兵士立即在水壩上開了個豁口。很快,大水就直撲晉陽而去,把城裏灌了個飽。
晉陽城裏所有的房子都被大水淹沒,老百姓沒有辦法,隻好跑到房頂上去避難。因為灶頭也被大水淹沒,所有的老百姓最後不得不將鍋掛起來做飯。為此,晉陽城的百姓特別痛恨智伯瑤,寧可被淹死,也絕對不會去投降。
智伯瑤對自己的傑作十分的得意,於是約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他洋洋得意地指著晉陽城對他們說:“看吧,看吧,這個晉陽我們唾手可得了。以前我還隻是以為晉水能像城牆一樣阻擋敵人,但是沒有想到它還能滅掉一個國家。”
雖然韓康子和魏桓子表麵上表示認同,但是心裏不禁咯噔一跳。因為魏家的封邑安邑和韓家的封邑平陽的旁邊都有一條河道。智伯瑤說的話已經點醒了他們,既然他能下這樣的毒手來用晉水淹晉陽,那麼也許有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同樣的命運。
另一方麵,由於晉陽被大水淹了,城裏情況十分危急。這個時候趙襄子再也坐不住了,他找來門客商量對策。門客張孟談認為,韓家和魏家順從智伯瑤並不是心甘情願的,隻要我們去找他們談談,事情或許還有轉機。
於是當天晚上,張孟談便偷偷地出城,他來到韓康子和魏桓子的營帳,跟他們約定反過來攻打智伯瑤。這個時候,韓、魏兩家正在擔心自己以後的命運,聽到張孟談的說法,自然十分同意。
第二天夜裏過了三更,智伯瑤還在自己的營帳裏睡覺,突然之間他聽到一片喊殺聲。於是他慌忙爬起來,才發現自己的兵營裏已經全部是水。開始,他還以為是堤壩決口,於是趕緊叫兵士們去搶修。但隻一會工夫,水勢越來越大,一下子把兵營給全部淹沒了。智伯瑤很是驚慌,突然之間隻聽到四麵八方都響起了戰鼓。趙、韓、魏三家軍隊駕著小船衝殺過來了。智家的士兵還沒有反應過來,結果被殺死和淹死的人不計其數,而智伯瑤也被逮住殺掉了。
智伯瑤之所以功虧一簣,原因在於太猖狂,過於貪婪,使人感到了威脅。曆史上凡是太猖狂的人最後都沒有得到好的下場。
老狐狸認為,過於鋒芒畢露,容易讓別人感到威脅,他們會采取手段來防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