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空等不來
老狐狸認為,機會是空等不來的,要想有成就就應該有目標,就應該不安於現狀。
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訓誡,一定要有雄心壯誌,而不要有野心。其實雄心壯誌和野心並沒有多少區別。如果一個人確定了遠大的目標,那麼對於自己來說是雄心壯誌,別人看來可能就是野心了。如果一個人確定了一個十分卑微委瑣的目標,那麼對於自己來說可能不算是雄心壯誌,但別人也還是會認為那是野心。雄心壯誌也好,野心也好,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有自己的目標,而不應該安於現狀。
劉備生存於東漢末年,他的目標是十分明確的。正是因為這種明確的目標,並通過積極的努力,導致了他最後獲得極大的成功。他最初要提高聲望,後來他成了劉皇叔;他需要將才,不僅有了關羽張飛,而且也有了趙雲、黃忠和馬超。他需要謀臣,於是臥龍鳳雛都願意供他驅使。
後來有個作者寫了這樣幾段關於劉備的故事:
“劉備不斷征戰,最終成為帝王的原因是什麼?就在於他感到不安全。他感到生存的不安全,在他的周圍,到處是戰亂,買席的人居然比買鞋的人多,這種狀況讓他覺得很不安全。”
“其實東漢末年的亂世對於劉備來說,毫無疑問是個很大的機遇。他本身就一窮二白,什麼都沒有,窮則無畏,所以他根本不用擔心自己會失去什麼,因為他什麼都沒有。世道越亂對於他來說越是機遇。”
“人往往容易安於現狀,而看不到長遠的不安全。因為人有一種很強的惰性,而且絕大多數人對未來是恐懼的,害怕失去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白手起家而獲得成功了,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好失去的。他們隻有貧窮。”
要想不安於現狀,首先就要確定自己的目標。有一位大師曾經說過,人的頭腦似乎有一種像飛彈一樣的自動導航功能,隻要一個人有了明確清楚的目標後,頭腦就會自動地發揮它無限的能量,產生強大的推動力,並且能夠不斷地瞄準目標,修正自己的行為,自然地引我們朝向目標的方向前進。”
同時對於人來說,在頭腦進行這種運作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不僅隻是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而是要十分明確達成這個目標的原因。原因主導一切,也隻有這個原因才是讓人持續朝目標前進的原動力。
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現代社會,都實行末位淘汰製。要想在社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不斷發奮,不斷前進。而要不斷前進首先就必須明確前進的方向,也就是說首先要明確目標。
人這一輩子應該有什麼樣的目標呢?
人要樹立一個好的目標,就應該學會做規劃。
首先要具備做明確的戰略規劃的能力。人必須有眼光,所謂眼光,就是能夠十分敏銳地發現有利於個人目標實現的條件,同時為這一條件發揮作用製定可行性計劃。然後善於去選擇能讓自己實現目標的工具。其實很多大目標是由無數的小目標累積而來的。這跟坐車到達某個目的地一樣,隻有一站一站地前移,才能最終到達目的地。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對收集到的每一種工具,都要明確如何利用它來滿足需求和目標,隻有這樣才能保證目標得到不偏不倚地實現。
這個世界上生活過的800億人中,真正的英雄並不多。即使不說英雄,真正能夠主動控製住自己的生活的人也並不多。很多人都生活在不安全中,因為他們很難做到未雨綢繆。
人的不安全就在於生活的惰性,這種惰性消磨了他們的意誌,使他們失去了防禦風險的能力。而防止產生惰性的最好辦法就是確定一個目標,然後不折不扣地為實現目標而努力。這樣人才會活得安全。
人生來是要做事的,但有很多人喜歡沉湎於幻想,在幻想中得到一切。
有些人習慣用三五年來度量時間,他們總是對自己說,再過三五年,他要怎樣怎樣。其實不知道過了多少個三五年,他也不知道說了多少個怎樣怎樣,但現在一切還是不怎麼樣。
其實,一個人如果這樣想那就犯了個很嚴重的錯誤:拿太多明天來度量今天。很多人把太多的想法壓在了明天,總是在告訴自己,明天要怎麼樣,意思就是說今天可以偷一下懶。至於明天又推給明天的明天。這種壞習慣已經讓人損失了很多東西,必須想辦法根除這種壞習慣。
老狐狸認為,很多人會覺得一天的時間很漫長,於是想了很多辦法來消磨自己的時間。但總有一天,等他們回頭的時候,會發現自己最美好的時光已經過去了。不能用明天來度量今天,也不應該胡思亂想,應該抓緊時間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富貴如過眼煙雲
老狐狸認為,富貴當然是需要的,但是它有多大的重量卻是值得衡量的。人應該明白富貴的重要程度。
石崇是一個把富貴看得很重的人,因為寵妾綠珠而遭人謀害,被押赴刑場。他提出拿自己所有的財富換回自己的性命,結果被反問道:“早知如此,就不會落到今天這樣不可收拾的地步了。”石崇最後還是沒有逃脫一死。
人們往往把富貴看得很重,那麼富貴是什麼?富貴是一種追求,這種追求過程應該比結果更重要。因為從過程來看,在追求富貴的過程中會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曆,會遇到很多人,發生很多故事,一生不算虛度。從結果來看,富貴是擁有很多的資金,擁有很高的地位,但是人最終的結果又是什麼?死亡。人死去以後什麼都沒有了,那麼又要富貴幹什麼?
曆史上,很多富可敵國、貴極人臣的人都沒有得到好的下場,原因就在於他們的富貴太惹禍。像石崇,和人鬥富的時候豪氣萬丈,最後卻因為富貴而惹禍上身,被誅殺。
功成名就的人往往富貴纏身。用一個“纏”字很是貼切。因為富貴會讓人放不開手腳,會困擾他的行動,也會將他陷入眾人的關注之中,最後成為別人怨恨的對象。
如果已經得到富貴,更不要將富貴看得太重,不要將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看得太重,要想到即使有一天自己一貧如洗,同樣還可以從頭再來。要想到既然在眾人麵前過多表現是在取禍,那麼就應該謹慎自己的言行。
要真正地從思想上把富貴看輕。實際上與生命比較,富貴實在是無所謂的事情。
和人相處,如果得到了富貴,千萬不要得意忘形,而應該更加謙虛。人得意的時候總是會忘形的,容易招來怨恨。如果自己陷入了怨恨中不能自拔,那麼你會錯過很多做大事的機會。
很多人將很多事情都看得過分地重了,不僅看待富貴如此,看待其他東西也是如此。既要把富貴看作浮雲,又要把很多東西看輕。這樣的話,如果哪天真的離開,也不會過分地依戀。
把一樣東西看得太重,就會被別有用心者抓住用它來要挾你。而人在受到脅迫的時候,很多事情都做不了,活得也不夠灑脫,也很難有成就。
範蠡如果把富貴看得太重的話,那麼在被拜為上將軍時,他一定不會離開越國,最後他會得到什麼結局?很明顯,以勾踐的為人,範蠡定然是會因為謀反而定罪,最後株連九族。他的罪名也許比文種還要大,因為他功勞過高了。
要學會自己掌握主動權,掌握著自己前途的主動權。不要把自己的前途交付給別人,讓別人控製和操縱。千萬不要幻想別人會對自己仁慈,千萬不要幻想別人會真正地毫無私心地為自己的利益著想。確實有這樣的人,但是你很難知道你所托付的人是否是這樣的人。
富貴也許是很多人心目中最重要的東西,但是它絕對不應該是一個人最根本的東西。一個人最根本的東西就是生存,就是自身的安全。為了富貴以身犯法是不值得的,為了富貴鋌而走險同樣是不明智的。要知道留下自己的性命還能做很多大事,還能夠成就很多功業。而富貴即使失去了,隻要自己努力,將來總有一天,還會重新得到的,而生命則不同。
把富貴看得太重並不是上進的表現。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朝中有三位十分出名的大臣:汲黯、公孫弘和張湯。這三個人中,汲黯進京供職時,已經有很深的資曆,而且官職也很高了。當時公孫弘和張湯還是很小的官,而且職位相當低。但這兩個人被提拔得很快,後來公孫弘被拜為相國,而張湯也成了禦史大夫,官職都在汲黯之上。
汲黯看到這兩個曾經的小官,現在居然在自己之上,心裏特別不服氣。於是很想找個機會去找漢武帝評評理。
有一天,散朝以後所有的大臣都退了出去,漢武帝也正準備回宮。汲黯趕緊上前去對漢武帝說,他有話要講。漢武帝問有什麼事。
汲黯說:“農夫堆積柴草時,總是把先搬來的柴草放在底層,把後搬來的放在上麵,不知道陛下覺不覺得那先搬來的柴草太委屈?”
漢武帝一聽就明白了汲黯的意思,但他故意想讓汲黯自己說出他的想法。
汲黯看到漢武帝很是感興趣,於是大膽地說:“公孫弘、張湯原來隻不過是小官,無論是資曆還是基礎都遠在微臣之後,但是現在他們都一個個後來居上,職位也比微臣高了許多,陛下這樣來提拔官吏和那堆放柴草的農夫有什麼分別?”
漢武帝聽了很不高興,他覺得汲黯太不通情理了。於是什麼話都沒有說,拂袖而去。後來他對汲黯更加置之不理,而汲黯在官職上也隻能在原地踏步了。汲黯把富貴看得太重了些,並不是上進的表現。
其實富貴是實現自己夢想的資源,它不過是個手段,而不是結果。如果誰拿富貴去當結果的話,以後肯定會後悔自己當初怎麼會那麼傻,傻得可憐和可悲?
一個人如果太愛富貴,那麼就會被富貴所控製住。
一個人追求富貴,應該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一些想法,人總有些想法,如果在有生之年不能實現,臨死的時候一定會十分遺憾,十分後悔的。為了不遺憾不後悔,人要對富貴有所追求。但是如果追求富貴會失去一些最基本的東西,比如自由和自尊,那麼寧願不要,否則到老的時候會有比遺憾更深一層的悔恨。
老狐狸認為,富貴不是根本的,富貴是重要的,但絕對不是最重要的。根本的東西是你的生存之本,而重要的東西是你的追求。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老狐狸認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取得一些成績之後一定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冷靜思考未來。
項羽是秦朝末年十分出名的霸主。他的祖父項燕是楚國名將,但是後來被秦將王翦所殺。他一直和叔父項梁在一起生活。秦統一六國後,項梁因為殺了人,便和項羽一起在吳中躲避,暗地裏開始組織和訓練子弟兵。項羽是個大力士,年紀很輕的時候就能扛鼎。就在項羽他們積極操練子弟兵的時候,陳勝和吳廣首先在大澤鄉發難,他們建立了張楚政權。原來的六國貴族聽到這個消息後,紛紛起兵造反。項梁和項羽覺得機會難得,於是果斷地殺了會稽守將,在吳中舉兵反秦。項梁則自立為會稽守,項羽為裨將。後來,由於陳勝過於輕敵,結果被殺,他的部將就拜項梁為上柱國。項梁於是率部渡江,聯合了陳嬰的義軍,又受到英布、蒲將軍等部隊的相助,兵力多達六七萬人,很快成為當時反秦的主力。為了師出有名,項梁立楚懷王的孫子為大王,仍稱楚懷王。項梁則自號武信君。不久,鬥誌高昂的義軍在東阿、定陶大破秦軍。項羽和劉邦也攻占了城陽,一直打到雍丘。此時的項梁有點驕傲,但兩軍作戰容不得半點誌得意滿,於是項梁很快就被秦將章邯乘隙襲破,項梁陣亡。形勢陡轉直下,項羽和劉邦不得不退保彭城和碭。與此同時,秦將章邯率領大軍渡河攻打趙,同時和秦將王離、涉間軍一同進逼巨鹿,楚懷王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共同率兵去救趙。然而宋義行到半路,畏縮不前。項羽十分生氣,為了奪取兵權,項羽便以宋義與齊密謀反楚為名,襲殺了宋義。這個時候,懷王也隻得任命項羽為上將軍,讓他統率全軍去救趙。項羽奪得兵權,士氣正盛,於是親自率全軍渡河,破釜沉舟,攻打秦軍,經過多次激戰,大破秦軍。當時楚軍在攻打秦軍的時候,很多諸侯軍都作壁上觀。結果戰爭剛一結束,各個諸侯將領都紛紛前來謁見項羽,十分謙卑地膝行而前,不敢仰視,而且對項羽的軍隊十分畏懼,願意聽從項羽的全權指揮。不久,項羽再次大破秦軍,而且將秦國名將章邯招降。然而他害怕秦降卒不服他的統治,於是將20萬降卒全部坑殺。
巨鹿之戰是項羽的轉折點,諸侯的所作所為讓他更加輕視別人,而注重自己。巨鹿之戰後,項羽再也無法保持一顆平常的心,他所希望做的,所要做的就是稱王稱霸,讓所有諸侯都匍匐在自己的腳下,宣誓效忠。巨鹿之戰至少給項羽埋下了三個隱患。第一個隱患是項羽無法保持一顆平常心,他輕視所有的人,認為自己功勳卓著。如果他襲殺宋義之初還有一些顧忌的話,此時任何顧忌都不存在了,因為他成功了。事實也證明宋義該死,如果宋義不死的話,根本就不可能有巨鹿之戰的勝利,至少項羽是這樣認為。第二個隱患是項羽開始輕視諸侯,在他看來那些諸侯都是軟骨頭,自然會依靠實力強大的一方,因此隻要保證自己的勢力強大,就可以牢牢控製這些諸侯。項羽後來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咎於這些反複無常的諸侯。第三個隱患是項羽坑殺降卒,過於意氣用事。他沒有想過這些降卒基本上都是關中子弟,以他這樣殘暴的手段,以後去攻打關中時,怎麼可能得到關中百姓的擁護,怎麼可能以富庶的關中為根據地來進一步壯大自己呢?果然項羽後來選擇遷都彭城,而把關中垂手讓給了野心勃勃的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