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懂得生命的價值(1 / 3)

每一個生命都是有價值的,我們要懂得生命的價值。我們要信仰自由,沒有誰能夠阻攔你對自由的向往。要學會給自己留一條退路,這是生存的根本。我們要永遠相信,辦法總是比困難多。隻要我們願意行動,就會有大把的機會在麵前。對於富貴,不要看得太重,富貴有如過眼煙雲,並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的。人要學會有遠慮,沒有遠慮的人往往有近憂。同時要慎重選擇自己的人生,人生的意義完全在於自己的選擇。不要鋒芒畢露,鋒芒畢露、過於狂妄的人往往最先滅亡。

信仰自由,給自己留條退路

老狐狸認為,人要學會給自己留一條退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不是適合所有人的事情。

有很多的武將被史書稱為忠臣,但翻開他們的經曆來看,他們並非一輩子服務於一個王朝。他們為何被稱為忠臣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在服務於舊王朝的時候,作為臣子盡到了臣子應該盡的責任,在新的王朝中,他們又沒有任何私心雜念,竭力為新王朝服務。所以他們被稱為忠臣,而且當之無愧。馮道,作為曆史上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曾服務於六個政權,在每一個政權中他都竭盡全力做好臣子該做的事情,而且正是因為他,很多黎民百姓避免了被塗炭。但是後世對馮道的評價確是差異很大,而且即使是曆史名人對馮道的評價也有著天壤之別。

像這些人都給自己留了退路,盡忠竭智,國家還是亡了,那又何必繼之以死呢?留下這條性命多給百姓做點好事,不是更好嗎?如果國家是國君的,那麼國君被推翻,國家就算滅亡;但如果國家是百姓的,國家永遠都不會被推翻,而忠臣也沒有必要為國君死節,而應該繼續為百姓服務。

一定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在年輕的時候就要養成一個好的習慣,說話不要太滿,太滿的話容易被別人抓住口實;行動不要過激,過激的行動容易招來最徹底的抵製。固然需要對上級忠心,但這種忠心隻局限於做事,而不要上升到做人的階段。因為一上升到做人的階段,人們往往就會表現得有點愚忠:凡是上級說的,都是對的,即使錯了,也是自己的錯。這種態度用於做人是絕對不可取的。

同時,給自己留一條後路還有一個充分的理由:這就是你永遠都不知道你會成就多大的事業。範蠡幫助越王勾踐複仇複國後,及時功成身退去經商,又成為十分富有的人,被譽為商聖,千古流傳。倘若他當年身退之後,隻是退隱山林,那麼他幫助越王勾踐的戰功可能也不會廣泛流傳。正是因為他身退後還在繼續做事,結果他又有了事業的第二個春天,而且更加凸顯了當初的戰功。而文種卻似乎什麼名氣都沒有了。

現在所做的事情不是生命的全部。一個人的生命中還應該有很多更有意義的東西,如果一件事情成了生命的全部,那麼這樣的生命是可悲的。給自己留一條退路,留一些心情去體驗生活,是再好不過的選擇。

待人好心可以,但一定要尊重別人的自由。對於很多人來說,自由始終是最可貴的,以越國的範蠡為例。

範蠡之所以不辭而別,原因就是他不想在盛名之下失去自由。當他決定離開的時候,定然已經想到越王勾踐會繼續稱霸,而他的利用價值已經到了盡頭,如果他繼續留下,就會失去自由。

自由有三層含義,最基本的一層含義是生命的保障。範蠡如果不功成身退,他的生命就很難得到保障,而會控製在別人的手中,況且他樹大招風,很容易讓別人抓住把柄,或者設計陷害,所以他必須退出,以保證自己可以活下去。

第二層含義是發展的機會。在越國範蠡被拜為上將軍,已經位極人臣,他已經沒有升遷的可能性了,也就是說他已經沒有職位上的發展空間了。在這種情況下,他選擇離開,未嚐不是一件好事,他會在另外的天地中尋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果然他因為經商而巨富,最後被後世譽為“商聖”。

第三層含義是自我實現。有的人想成名成家,有的人想成為富商巨賈,這些都是人希望自我實現的目標。範蠡從楚國逃到越國,無非是想尋找一個晉升的空間,最後他找到了,而且他也實現了位極人臣的夢想。在這個時候,他已經失去了自我實現的自由,選擇離開正好可以讓他在另一個領域中尋求自我實現。他選擇的是經商,同樣做得很成功。

老狐狸認為自由是最根本的,比什麼都重要。不要因為一時的利益而放棄自由,這樣做不值得。

困難隻有個強大的外表

老狐狸認為,很多時候所謂的困難,不過是有一個困難的外表而已。

有一戶人家,他家的菜園裏有一塊石頭。這家人到菜園去時,很少沒有不被石頭絆倒和擦傷的。

兒子有了幾次經曆,很是氣憤,問父親為什麼不把這塊石頭給挖走。

父親回答說,他何嚐不想。但這塊石頭從他爺爺在時一直放到現在,隻要看看它露在地麵的龐大的體積,就知道要挖走這塊石頭不知道要挖到什麼時候。誰有那個閑工夫,倒不如自己走路的時候小心一點。

就這樣過了幾年,這塊大石頭一直還留在菜園裏,直到兒子娶了媳婦。

媳婦對這塊石頭也看不順眼,十分生氣地對丈夫說:“菜園的那塊石頭,我越看越不順眼,要不我們請別人搬走好了。”

丈夫回答說:“還是算了吧!這塊石頭太重了,我以前也想把它搬走,但實在無能為力,要不我哪會讓它留到現在啊?”

媳婦聽了很不好受,因為那塊大石頭不知道讓她跌倒了多少次。

她不甘心。有一天,她帶著鋤頭和一桶水,首先將整桶的水倒在石頭的四周。

過了半個多小時,媳婦開始將石頭四周的泥土攪鬆。

事情會很艱難,但媳婦心中早有準備,必須挖掉它,不論有多麼困難。然而出乎意料,不過幾分鍾,這塊石頭就被挖了出來。單看外表十分龐大的石頭,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所有人都是被那個巨大的外表蒙騙了。

人在困難麵前一定有一種積極的心態。如果一個人總是抱著下坡的想法爬山,那麼他肯定很難爬上山去。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的世界總是沉悶而無望,那麼他也就無法改變世界。要想改變自己的世界,首先要做的是改變自己的心態。一個人的心態正確了,才能在緊要關頭把握住機會。

人們的心態決定了他們的行為,心態積極向上自然能夠取得最大的成功。很多困難都被我們誇大了。大多數情況下,困難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嚴重,隻不過在我們心中,一種畏難的情緒讓自己不得不把它看得過於嚴重。

20世紀60年代,有一個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去讀書,主修心理學。他喜歡喝下午茶,因為在那裏他可以經常和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成功人士中不乏某一些領域的學術權威、創造經濟或者政治神話的人,當然也少不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他的心目中,這些人必然是經曆了千辛萬苦,又運氣十足地取得了今天的成績。通過聊天,他發現這些人幽默風趣。更讓他吃驚的是,這些人居然把自己的成功都看成是非常自然、順理成章的事情。原來取得成功並不是那麼難,隻不過有的人描述自己創業的時候,將艱辛誇大了。正是因為這種誇大,使很多正在創業的人退卻了。

這個學生認為自己很有必要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分析和研究。後來,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了《成功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難》,並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給了他的老師。他的老師看了以後十分驚喜,他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新發現。把成功中的艱辛誇大的現象不僅存在於東方社會,而且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但從來就沒有一個人敢於提出來並加以研究。老師這樣描述他的感受的:“我說不清楚這篇文章到底能給你多大的幫助,但我能肯定的是它比你的任何一個政令都能產生震動。”

果然,後來的事實證明,這篇文章伴隨著韓國的經濟起飛了。正是這本文章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韓國人,告訴他們從新的角度來看待成功,固然成功需要艱難困苦的努力,但是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困難。隻要你長久地對某一事業感興趣,而且堅持下去就一定會取得成功,因為老天已經賦予了你足夠的時間和智慧去圓滿地做成一件事情。當然,這個學生後來也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他成為韓國某汽車公司的總裁。

老狐狸認為,人們不要迷信於別人的說法,不要太相信別人的經驗,要始終相信自己應對困難的能力。

辦法永遠比困難多

老狐狸認為,人要永遠相信辦法比困難多。

有一隻大船在波濤洶湧的大海裏行駛,船上有個小孩由於是第一次出海,他總是哭個不停,船上的人都拿他沒辦法。有位哲學家想出了個好主意。他讓人把這個小孩捆起來,然後威脅他說要將他扔到大海裏去。小孩一聽,十分害怕,很快就不哭了。

這並不是說威脅在起作用,而是說人由於沒有經曆一些東西,他肯定不會體會到另一些東西的可貴。比如沒有離開過家的人,對家的眷戀自然比不上長年在外的人。人們不安於現狀,有些時候讓他們吃點苦,未嚐不是一件好事。懂得失去的痛苦,才會更加珍惜擁有的一切。

一個成功的人辦法總比困難多,而一個失敗的人總會覺得困難比辦法多。認為辦法總比困難多的人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而認為困難比辦法多的人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可以創造出各種奇跡的,而消極的人生態度隻能導致自己一日不如一日,一年不如一年。人們應該明白世界上任何困難都有解決的辦法。

相信困難比辦法多,就不應該對一些事物或困難感到畏懼,而應該嚐試著去解決它們。

古時候,有個打柴的人來到了一條水溝邊,遇到山洪暴發,橋被衝斷了,他實在過不去。這個時候他發現山澗旁有一座神廟,神廟裏有個神像。他把神像取了出來,在水溝上搭了一座很簡易的橋,順利地走了過去。不久,又有一個人經過這裏,當他看到神像被放在水溝上時,連聲發出歎息:“真不知道是哪個強人膽子這麼大,對神像竟敢如此褻瀆?”他將神像扶了起來,而且用自己幹淨的衣服把神像擦得幹幹淨淨,然後雙手捧著神像,將它送回神座上去,很虔誠地拜了幾拜後,沿著原路返回。

廟裏的小鬼問神像說:“您在這裏做神明,理所當然地享受著人們的祭祀。現在居然有個很是無知的人這樣侮辱你,我看您應該趕緊降禍懲罰他才行,否則以後您就什麼威嚴都沒有了。”神像聽了以後,哈哈大笑說:“這些我都不是很在乎,但是如果真的要降禍,那麼也隻能降給後來的那個人。”小鬼很是不理解:“那個打柴的人用腳來踐踏您,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侮辱了,您怎能不在乎呢?而後來的那個人對您如此虔誠和敬重,甚至用自己的幹淨衣服來擦拭您身上的汙泥,這樣的人您為什麼會降禍給他?”

神像笑著說:“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前麵那個人根本就不相信神道了,對於這樣的人,我怎能降災禍給他。”

打柴人不相信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反而得到了神像的尊重和敬畏。很多時候,一個人的決心和困難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決心越大,困難越小;決心越小,困難越大。有些時候,人們遵從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其實質是想逃避一些困難,而不是想辦法來解決困難。就像後來的那個人將神像扶起,然後並沒有過溝,而是原路返回。這樣的人永遠都會在困難麵前尋找理由。人們應該正確地麵對困難,決心和努力越大,困難就越小。

況且,我們經常遇到的很多被稱為困難的東西,都不過是虛張聲勢,根本就不值得害怕,有一則寓言很清楚地指出了虛張聲勢者的本質。

有一個人在自家的園子裏鬆土,鋤頭正要鋤到一個土堆的時候,突然土堆的後麵爬出一隻很大的毒蜘蛛。毒蜘蛛很龐大,而且長相恐怖。農夫嚇了一大跳,趕緊跑到一邊去了。毒蜘蛛揮舞著長爪,發出怪叫聲,似乎在威脅農夫:“你敢動我一下,我就立即咬死你!”。

當毒蜘蛛看到農夫有點害怕的神情,就又向前爬了幾步,張開大嘴表現出十分凶惡的樣子,那種神情似乎在說:“該死的農夫,你聽明白了,隻要你被我咬上一口,你立即就會死掉。首先你會在痛苦中抽搐,然後在更加痛苦中咽氣!所以你最好給我走開,我現在可以不傷害你,否則的話,你要倒大黴!”

過了很長時間,農夫的情緒漸漸穩定下來了,他心裏很明白這個毒蜘蛛是在裝腔作勢,其實這個小東西是過高估計自己了,這正好說明它很是害怕的。想到這裏,農夫向後退了一步,然後運足了氣力,光著腳狠命地朝著毒蜘蛛踩去,邊踩邊說:“其實你也挺嚇人的,但是不知道你實際上又怎麼樣呢?我倒想知道,你到底能不能咬死我!”

結果,毒蜘蛛被農夫踩死了。然而在它被踩死之前,毒蜘蛛還是狠命地在農夫的大腳掌上咬了一口。然而這個農夫始終相信蜘蛛不過是在虛張聲勢。果然如此,由於農夫腳掌上有著厚厚的老繭,所以他隻感覺到輕微的一蜇,就沒有其他任何不好的感覺了。踩死毒蜘蛛後,農夫覺得特別輕鬆。

老狐狸認為,其實很多時候,困難就像毒蜘蛛,而人要向農夫學習。解決困難的過程也許會伴隨著痛苦,但是一旦困難解決,人就會立即輕鬆起來。如果困難遲遲得不到解決,那麼痛苦就會一直持續,而毒蜘蛛的口氣會越來越大,人的心情也會越來越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