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開大會時,楚成王和宋襄公都爭著要當盟主,於是爭吵得十分激烈。當時楚國的勢力十分龐大,多數諸侯自然附和楚王。宋襄公感到特別生氣,還要去理論,這個時候楚國的隨從官員立即脫了外衣,露出亮堂堂的鎧甲,把宋襄公給抓了起來。
最後,幸虧有魯國和齊國從中調解,一致推舉楚成王做了盟主,楚成王才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大難不死的宋襄公回去以後很難咽下這口氣。他特別痛恨大多數諸侯國站在楚國那邊,尤其痛恨鄰國鄭國的國君居然也聯合楚王一起反對他。於是他決定發兵攻打鄭國。
宋襄公組織了大批人馬進攻鄭國。鄭國隻好向楚國求救,楚成王答應救助,但是他不是直接去救鄭國,而是派了大將帶領大隊人馬去攻打宋國。宋襄公得到消息後,立即帶著軍隊往回趕。宋國軍隊在泓水的南岸駐紮下來。兩國軍隊隔岸對陣,這個時候楚國軍隊開始渡過泓水去進攻宋軍。宋國大臣看到楚國軍隊正在忙於渡河,就對宋襄公建議說,現在正好是出擊的時機,現在楚國人仗著他們人多兵強,公然在白天渡河,根本不把宋國軍隊放在眼裏。我們完全可以趁他們沒有渡完時,給他們一個痛擊,這一定是個不小的勝仗。
宋襄公聽了以後,直搖頭,他說宋國是講究仁義的國家,如果敵人渡河還沒有結束,我們就打過去,這哪裏還有仁義可言?就這樣,他延誤了戰機。等到楚軍全部渡河上岸,擺好了陣勢,他才開始考慮進攻。可是沒等他下達進攻的指示,楚軍就像大水衝堤壩一樣直衝過來,宋國的軍隊根本就沒有辦法抵擋。
事情到了這個時候,宋襄公還試圖抵抗,然而他大腿上已經中了一箭,最後將士們拚命保護才使他脫離重圍,逃回了國都商丘。宋國人對此議論紛紛,都埋怨國君不該跟楚國人打仗,更不應該采用這種打法。
有人將百姓的埋怨告訴了宋襄公。宋襄公非常生氣,他說講仁義的人就應該這樣打仗。看到已經受傷的敵人,就絕對不應該再去傷害他;而那些已經頭發花白的敵人,絕對不能再讓他當俘虜。大臣聽了以後都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打仗就是為了打勝敵人。既然國君那麼害怕傷害了敵人,幹脆不如不打;如果國君不讓士兵對頭發花白的人下手,幹脆不如讓人家抓走。此後一年,迂腐的宋襄公死掉了。雖然這個人迂腐之極,但是他臨終時囑咐太子說,楚國是宋國不共戴天的仇人,一定要想辦法報仇。
老狐狸認為,有些人始終恪守著一些不肯變通的原則活在這個世界上,結果處處吃虧,處處受到排擠。他們把自己的原則看得太高,已經變得十分迂腐,不能適應這個社會。在社會叢林中,要有狼性,要學會入鄉隨俗,要把自己的原則隱藏起來,不要太過暴露。
不要對他人過於依賴
老狐狸認為,不要對他人過於依賴。這種過於依賴首先就是迷信諾言。
其實,這個社會上,很多人在很多時候都隻是把諾言當成一個手段,目的是用來激勵別人,很多人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兌現這些諾言。被許諾的人往往會將諾言當真,這確實不可取,所以千萬不要迷信諾言。
諾言常常是虛構的結果,至於它能否實現,誰也不知道。當別人許下諾言的時候,他自己也無法保證諾言就一定能夠實現,即使當時他有實現諾言的心也是枉然的。誰能保證真有那麼一天他還會記得那個諾言呢?就像朱元璋的“同生死,共富貴”一樣,人是會變的。
人要培養諾言觀念,不但對別人的諾言不要過於相信,自己也不要隨便許諾。很多事情,即使你許諾的時候認為能夠辦到,但是很可能情況發生了變化,你到後來什麼都辦不到了,別人還指望著你的幫助。很多事情,即使你許諾能夠辦到,最後確實也辦到了,別人對你的感激也不會太多。因為這是你許諾能辦到的,對你來說,可能就是舉手之勞。既然如此,他們自然對你不會有太多的感激。其實人要想避免別人的怨恨,就應該學會許諾少一點,做事多一點。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對別人說我隻能試試,盡力而為吧!到最後我們把事情辦成了;和那種我們剛開始就說沒問題,這事情包在我身上,到最後我們也把事情辦成了。這兩種情況,哪種情況更讓人欣喜和感激。毫無疑問是前者,原因是前者向別人展示了這個事情的難度,而後者降低了這個事情的難度。既有功勞又有苦勞,肯定比隻有功勞沒有苦勞更讓人感激。
人不要對別人過於依賴,除了諾言以外,還有不要總是在小事情上給別人找麻煩。有一個人他有個朋友和電影院的老板是好朋友。有一天這個人想去看電影,於是他給這個朋友打電話,問他能不能找那個電影院的老板要兩張電影票。朋友爽快地答應了,後來這個人如願地和愛人一起到電影院看了電影。這個事情表麵上圓滿完成了,實際上有很多的缺憾。首先對這個朋友而言,他和電影院的老板關係無論好到什麼程度,總不至於因為兩張電影票而去麻煩他,隻是因為這件事情太小,他又不好意思去拒絕他的朋友。但是他很可能會看輕這個朋友,電影票這樣的小事情,居然還要走後門。對電影院老板而言,自然會對向他要票的這個朋友也很輕視。票對於他來說是無所謂的事情,正因為如此,你拿無所謂的事情來麻煩我,事情未免太小了。即使沒有這個想法,如果一個人總是用這樣的小事情去麻煩別人,久而久之,別人也會生厭。
不要對他人過於依賴,還在於不要將所有的秘密毫無保留地講給別人聽。秘密隻有自己不說出口才沒有人知道,隻要自己說出口了,就很難保證不被傳開。因為當事人都不能保守秘密,又怎麼能保證和這個秘密毫無關係的人會保守呢?其實很多時候將秘密講給朋友聽,是給朋友添加了負擔,他要時時提防著這個秘密被抖摟出來,如果這個秘密確實事關重大,他自然會更加留意,而越是留意,心中的負擔就會越重,像一塊石頭一樣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很多人都很想把秘密忘掉,但是越是想忘掉,反而記得更加清楚。等到有一天,他實在是忍不住了,將秘密抖摟了出來,兩個人的朋友關係恐怕也就保不住了。但是那個人會覺得很舒服,不必再把秘密當成負擔了。因此,要想真正地擁有一個朋友,最好不要將秘密告訴他。如果想對一個朋友生怨恨,那麼最好是將自己所有的秘密告訴他,然後湊著他的耳邊說:“這是我的秘密,我隻告訴你一個人,千萬不要告訴任何人。”其實自己能告訴這個朋友,也自然能告訴另一個朋友。等到兩個朋友碰頭一交流的時候,才發現你說的“我隻告訴你一個人”是一句多麼虛偽的話。
不要對他人過於依賴,還在於要及時回報別人。別人幫助了你,你也要及時回報人家。否則不但讓別人覺得有些過於施舍,自己心裏也容易形成負擔。就好像寒冷冬天的一個房間,如果每回都是一個人往火爐裏添柴,那麼很快這個人的動力就沒有了,房間很快會變得寒冷。如果大家輪流往火爐裏添柴,這就能延續下來,房間也會變得溫暖起來。
老狐狸認為,不對他人過於依賴,需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養。
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老狐狸認為,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嵇康因為得罪鍾會,被鍾會誣陷,司馬昭下令判處嵇康死刑。聽說嵇康要被處死的消息,3000名太學生聯名上書,要求赦免嵇康,並要求他到太學去做老師。這種場麵浩大的救援活動使得司馬昭更加堅定了除掉嵇康的決心。
嵇康臨刑前做了兩件事情,一件事情是把兒子托付給山濤,因為他相信山濤是長者,是君子,是不會辜負他的囑托的;一件事情是彈了一曲《廣陵散》,作為千古絕唱和最後向整個社會的挑戰宣言。因為這曲《廣陵散》,嵇康更是千古留名。後世有很多傳說和故事是關於《廣陵散》的,似乎所有的故事都在幻想著這曲《廣陵散》已經流傳了下來,這固然和《廣陵散》曲子本身有關係,但更和嵇康這個中國曆史上最認真、最執著的人有莫大的關係。
他把朋友看得太認真了,於是寫下了兩份絕交書和朋友絕交。他很珍惜友情,其結果是越珍惜,越得不到。他對純潔有著十分頑固的癖好,最後導致被人誣陷致死。在那個太現實的社會中,他的性格和整個社會格格不入。而最為關鍵的是他得罪了君子,也得罪了小人。君子不會對他有什麼意見,但小人對他卻恨之入骨,最後他死在小人的誣陷之中。
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是流傳千古的絕交名文。在信中嵇康寫道:“你通達事故,善於應變,對事情多所隨和而對別人很少怪責,而我卻性格率直,心胸狹窄,對很多事情不能容忍,隻不過偶然同你認識罷了。近日聽說你升了官,我覺得十分驚恐不安,擔心你要推薦我出去做官,像廚師不願讓人說隻有他自己在割肉,於是硬要把屍祝也拉去幫助自己一樣,使我手執鸞刀,也沾上膻腥氣。”“作為二人雙方的互為知己來說,重要的是要了解彼此的天性,從而成全彼此的天性。夏禹不逼迫伯成子高一定要做諸侯,是因為要成全伯成子高的氣節;而孔子不向子夏借傘,是為了不暴露子夏的缺點。……我的兄長剛剛逝世,心情常常感到十分痛苦,女兒剛剛十三,兒子也隻有八歲,還都沒有到成人的年齡,更何況我自己還經常生病。這些讓人悲傷的事情,怎能說盡呢?我現在隻想守在自己的茅舍裏,教養自己的子孫,經常同自己的親屬談敘一下久別之情,敘說一下自己的生平過去,喝上濁酒一杯,彈上清琴一曲,這就是我的誌願。如果你要非纏住我不可,也不過就是要替官家找到適當的人選,以補助時世的需要罷了。……假如你一定強迫我同你一道進入仕途,一定要把我弄進官場,這樣你才能快心,而你一旦這樣逼迫我,我是會發作瘋病。如果不是對我有深仇,我想你是不會把我逼到這種地步的。……以上所說是我的心意,寫這封信一方麵以此向您解釋,並且以此和你絕交!”
老狐狸認為,為人處世,最好是不要肆意得罪人,如果要得罪的話,也要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因為得罪君子以後,君子雖然可能會十分介意,但絕對不會一心想著報複。而得罪小人以後,可能小人表麵上不會介意,但還是會想盡辦法去陷害,以此來泄心頭之恨。在嵇康的悲劇中,他的致命弱點就是過於認真,其實山濤也是好心一片,希望他能出山做官,即使嵇康不領情,也沒有必要走上絕交這條路,他把朋友這兩個字看得太重了,最後隻能通過絕交來說明自己的為人處世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