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社會生存的法則(2 / 3)

第一個禍患是盛名之下,有很多事情你無法再做。盛名會將自己置於公眾的關注之中,在這樣熱烈的關注之中,你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很難的。呂不韋丟官還鄉以後,並沒有得到清閑,而是各國諸侯使節絡繹不絕地來探望他,請他出山,他隻能窮於應付,並沒有時間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盛名之下,往往是失去了自由。人要想擁有自由,就必須抵製盛名,而抵製盛名的最好辦法就是更加謙卑,更加小心謹慎,必要的時候必須離開。

第二個禍患是盛名之下容易招來猜忌。還是以呂不韋為例,呂不韋回到自己的封地以後,雖然對別國諸侯的請求一一拒絕,但是他還是讓嬴政感到害怕了。他害怕呂不韋會哪一天離開秦國,去其他國家謀職,這樣會讓自己陷入被動。他更擔心的是呂不韋如此有名氣,所有的諸侯包括很多秦國人大概都隻唯呂不韋馬首是瞻,而忘記了自己才是秦王,才是秦國唯一的主人,於是他猜忌呂不韋。後來這種猜忌越來越大,讓他寢食難安的時候,他隻有賜呂不韋一死,這是最安全的辦法。

第三個禍患是盛名之下,容易招來陰謀。對於一個人,有人認同,就必然有人反對;認同聲越大,反對聲也越大,這是常理。很多人都認為別人並不比自己強多少,自己十分有能耐,隻是沒有遇到好的時機,或者不屑於和別人一樣耍手段。對於那些有盛名的人,人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盛名之下,其實難符。在他們看來,擁有盛名的人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也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功績。所有的一切都是世事造就的,如果給了他們好時機,他們也會同樣成功。更有一種人想到了很聰明的招數:那就是通過站在擁有盛名的人的對立麵,來獲得出名的機會,而且往往是義無反顧,並且打著正義的旗號。而公眾喜歡看熱鬧,對於這種危及自己信仰的熱鬧更是絕不會錯過。於是擁有盛名的人自然招來了敵人,而且是打著正義旗號的敵人。如果此時擁有盛名的人不懂得謙卑,喜歡誇耀自己的功勞,很顯然會使這場熱鬧繼續下去。

第四種禍患是盛名之下,確實是其實難符。一個事實,經過公眾的傳播,很可能被誇大,因為公眾傳播的時候總是喜歡加上自己的一些主觀判斷,以顯示自己對事情的獨特理解。而這些主觀判斷卻成了下一個公眾傳播的事實了。所以幾乎是所有的事實經過眾人的傳播後,都會變得離事實越來越遠,越來越神。盛名也是如此。諸葛亮輔助劉備建立蜀漢,到現在他已經被傳成了什麼樣的人物?簡直就是神,是大聖人。而當時的蜀漢並不這樣認為,況且還是有很多人並不認同諸葛亮的。諸葛亮之所以有今天的盛名,也是民眾一兩千年來積極傳播另加主觀判斷的結果。所以擁有盛名的人千萬不要相信別人的恭維,別人對自己的判斷很可能是拔高了的。這個時候自己更要謙卑,要有一種將浮名換取淺斟低唱的態度。

第五種禍患是盛名之下,人容易發狂。勾踐是個很典型的例子,他第一次打敗了吳國軍隊以後,自以為自己了不起。臣子們也紛紛恭維勾踐無所不能,於是勾踐十分驕傲,也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起來。後來一聽說吳國要來進攻,便迫不及待地發動大軍進攻吳國,而且沒有聽從範蠡的建議,最後落得個兵敗的下場。盛名之下的人最容易發狂,最容易認為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在以後的行動中自然便少了些謹慎,而更多的是以身犯險,最後導致失敗。

第六種禍患是盛名之下,必須背負很多的負擔。一個人擁有盛名,那麼他必須背負很多的負擔。比如一個人十分善於經營,經營獲利頗豐,那麼自然會有很多人來尋求他的資助。很多企業家世界聞名之後,會經常收到一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求助信,要求他們給予一些經濟上的幫助,而且信誓旦旦地表示會回報他們。這種時候該怎麼做?最好的辦法是置之不理,而且以後更是謙卑,但置之不理之後容易招來別人的怨恨,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盛名之下,誰能保證自己不招來別人的怨恨呢?

老狐狸認為,盛名之下,隱藏著很多危害,一定要注意。

生存權柄,永不授人

老狐狸認為,權柄是人生存的保障,不能隨便假手於人。

人要自己掌握生存的權柄,要害千萬不要被別人掌握。很多教育都提倡謙讓,雖然心不甘、情不願,還是有很多人告訴別人一定要謙讓,這是偽善。更何況人生有很多東西是不能謙讓給別人的。

夏朝的啟死後,他的兒子太康繼承的王位。但是太康十分昏庸。他特別喜歡打獵,從來就不管理朝政。有一次,這個國君帶著隨從到洛水南岸去打獵,結果越打越起勁,連續打了一百天。

這個時候,黃河下遊部落的首領是後羿,這個人野心特別大,一心想奪取夏王的權力。他看這是個好的機會,於是帶兵守住洛水北岸。等太康興高采烈往回趕的時候,發現洛水對岸全是後羿的部隊,他沒有辦法隻好在洛水南麵流亡。此時,後羿還不敢稱王,於是立了太康的兄弟仲康當夏王,但是國家的實權是由他掌握的。

一開始,後羿還不敢太輕舉妄動,等到仲康一死,他就立即把仲康的兒子相趕走,自己當了夏王。當了夏王以後的後羿仗著本領高強,也開始作威作福,四處打獵,把國家政事交給他的親信寒浞。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寒浞瞞著後羿,不斷收買人心。

後來,後羿打獵回來時寒浞把他給殺了,自己當了夏王,但是他還是擔心夏族的勢力,於是派人殺了被後羿攆走的相。而當時相的妻子正在懷孕,她走投無路,隻好從牆洞裏爬出,跑回了娘家部落,後來生下個兒子叫少康。

少康從小生活很艱難,因此練就了一身本領。他後來招兵買馬,組成了自己的隊伍,聯絡了一批忠於夏朝的大臣和部落,反攻寒浞,最後將王位又搶了回來。

後羿之所以被殺就是因為他把權柄假手給人。權柄是人生存的保障,不能隨便假手於人。

曆史上燕王噲將自己的王位禪讓給大臣,結果到最後惹了一場兵災,燕國大亂。這就是隨意將自己權柄假手於人的後果。燕王噲並不是什麼大賢,而是個過於蠢笨的人。他把權柄托付給別人,等於把自己的生存之本也給了別人。

其實將權柄假借給別人,並不一定要通過禪讓的方式來進行,很多時候人們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地位而以身犯險就是一種把權柄假借給別人的做法。孫策是其中的典型。孫策特別喜歡打獵,他不顧自身的安危,喜歡一個人跑到深山老林去打獵。在他殺了許貢之後,依然不知道防備,還是像過去一樣我行我素,最後遭到了許貢門客的伏擊,身死。

很多人喜歡把權柄給別人,認為這是信任別人的表現,殊不知這種把權柄給別人的做法往往會刺激別人取而代之的野心。因此,關係到自己性命和根本利益的權柄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要假手給別人。把權柄假手給別人,毫無疑問是將一把鋒利的匕首交給別人,同時又沒有約束他殺什麼人,你不能保證別人拿到匕首之後一定不會刺殺自己,誰都沒有辦法保證。

公元前320年,燕國發生了一件十分荒唐滑稽的事情。剛剛繼位的燕王噲任命子之為國相,而子之掌握朝政之後,又有了覬覦國君寶座的意思,於是他通過有名的策士蘇代和鹿一毛遊說燕王噲效法前人禪讓,而這個燕王噲居然動了心,於公元前316年把王位讓給了子之。公元前314,太子平不服,於是命令將軍市被起兵攻打子之,但市被打不過子之,反而被殺,太子平同時也被殺。燕國內亂給齊國造成了可乘之機,齊國立即派兵進入燕國,平定了動亂。後來趙國派公子職入燕,立為王,這就是著名的燕昭王。

燕王噲並不是什麼大賢,而是個過於蠢笨的人。他把權柄托付給別人,等於把自己的生存之本也給了別人。不止燕王噲如此愚蠢,曾經還有個燕國的青年人為了模仿別人,也將自己的生存之本拋之腦後。

戰國時候,燕國有個青年人聽說趙國都城邯鄲的人特別有風度,他們走起路來不緊不慢,瀟灑優雅,尤其是那姿勢特別好看。於是這個燕國青年決定到趙國去學邯鄲人走路的姿勢。

不久他就來到了邯鄲,他來到大街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走路的姿勢,他都看得發呆,但自己卻不知道該怎樣邁開步子。這時,迎麵走來一個人,走路的樣子讓這個青年人羨慕不已。於是這個青年人就跟在那人的後麵摹仿起來,那人邁左腳,青年人也邁左腳;那人邁右腳,青年人也邁右腳。就這樣他在別人後麵亦步亦趨地學起走路來。然而幾天過去了,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學去學來總是學不像。

青年人心想,學不好肯定是因為自己走慣了以前的姿勢和步法,於是他下決心丟掉自己原來的習慣走法,從頭開始學習走路,一定要把邯鄲人的步法學到手。

可是,一連幾個月過去了,青年人越學越差勁,不僅連邯鄲人的走法沒學會,而且還把自己原來是怎麼走路的也全忘了。而此時青年人帶來的盤纏也已經花光,自己卻一無所獲,隻有十分沮喪地決定回家。但就在這時,他發現自己已經忘記了原來是怎麼走路的,最後隻好在地上爬著回去。

權柄是一個人的生存之本,是十分重要的,不應該丟棄,也不能丟棄。對於那些自己熟悉的環境,熟悉的做事方式,甚至燕國青年人走路的方式都不應該隨便丟棄,這些能夠保證自己有退路。

老狐狸認為,很多人喜歡把權柄給別人,認為這是信任別人的表現,殊不知這種把權柄給別人的做法往往會刺激別人取而代之的野心。因此,關係到自己性命和根本利益的權柄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要假手於人。

為人處世,在於變通

老狐狸認為,人要學會變通,千萬不要認死理,不要過於迂腐。人在社會中不應過於迂腐,過於迂腐隻會讓自己吃虧。

春秋時期,齊國發生內亂。這個時候宋襄公聯合各諸侯國,呼籲大家共同護送公子昭回到齊國去接替君位。有三個小國響應了宋襄公的號召。

宋襄公便率領著這四國的兵馬共同攻打齊國。齊國大臣一看到有四國的人馬打了過來,就立即投降了宋國,迎接公子昭即位,公子昭就是齊孝公。當時的齊國雖然發生了內亂,但仍然是諸侯中的盟主國。齊孝公登上君位後,自然對宋國感恩戴德,宋國的地位自然就水漲船高。

但是宋襄公並沒有就此滿足,他雄心勃勃,試圖繼承齊桓公的霸主事業。他很快就約見諸侯,但此時仍然隻有三個小國聽從他的命令,而那些傳統的大國根本就不把他當回事。宋襄公想如果能夠借助大國去壓服小國,自己的霸業何愁不成。於是他派人去聯絡楚國。他的如意算盤是,隻要楚國答應與他合作,那麼那些在楚國勢力下的國家自然會服從他。

一切準備就緒後,宋襄公邀請楚成王和齊孝公在宋國開始商議諸侯訂立盟約的事情。楚成王和齊孝公都表示同意。很快他們就在楚國開大會。宋襄公赴約之前,有大臣提醒宋襄公,讓他多帶些兵馬去,免得到時候受到強大的楚國侮辱。宋襄公立即回絕了這個建議。在他看來,他們開大會就是為了不再打仗,如今自己反倒帶兵馬去,別人會怎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