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存最大的法則就是適者生存。真正的強者一定是適應環境的。為人處世,要注意群體,一個人可以合群,但是不要對群體過於依賴。對於無端加在自己頭上的盛名,要高度警惕,它往往意味著危險的臨近。至於自己的生存權柄,永遠都不要授予給別人,否則自己將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為人處世,要學會變通,要學會向別人尋求幫助,但是絕對不要對別人形成依賴。此外,寧可得罪君子,也不要去得罪小人。
適者生存,越強越適應
老狐狸認為,適者生存,人要有適應環境的能力,要主動融入群體。
一億年前,地球上到處都是體積碩大的恐龍。後來地球上發生了變故,恐龍因為無法適應這種變故而滅絕了。
人隻有適應環境才能夠求得生存,那些不能適應環境的人最終將被社會所拋棄。其實,在生活中永遠都不存在強者生存的道理,當然更不可能是弱者生存,最終能夠取得生存的必然是那些能適應環境的人,隻有這些人才能真正明白生存的意義,也才會堅定地生存下去。其實適應環境的人就像竹子一樣有韌性,很能適應大風天氣。於是我們經常會看到,當枝繁葉茂的大樹被大風連根拔起的時候,那些很是柔韌的竹子居然卻能好好地活下去。
多注意自己的生存環境,進而打造屬於自己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發揮自己的能力。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次,墨子經過一家染坊,他看到工匠們將雪白的絲織品放到不同的染缸中,浸泡了比較長時間後取出來再看時,已經有了不同的顏色,如果再經過晾曬,這些顏色就十分牢固地附在上麵。墨子看著看著,不禁發出了感歎,本來還是雪白的絲織品,但是如果放到青色染缸,那麼浸泡出來的必然是青色,如果放到黃色染缸,那麼浸泡出來的就是黃色。因為不同染缸有不同的顏色,所以染出來的布匹顏色也就不同了。如果把白絲先後放到不同顏色的染缸裏各染一遍,它會立即改變多種顏色。如此說來,染絲的時候應該謹慎從事。其實一個人在人世間,當他身處五顏六色的社會大染缸之中時,一定要牢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隻有做到擇善而從,才能夠讓自己健康地成長。
應該注意自己所處的環境。孟母三遷的故事就很能說明問題。
當時,孟家附近有一塊墓地,經常會有送葬的隊伍從他家門口經過。孟子小的時候就特別喜歡模仿吹鼓手和婦女的哭啼聲,孟母覺得這樣很不利於他讀書,於是將家遷到了城裏。
到了城裏以後,由於他家處在鬧市中,各種打鐵聲、殺豬聲每天終日不斷,孟子就和鄰居家的孩子玩起做買賣的遊戲。孟母於是再次搬家,將房子搬遷到城東的學館對麵。這樣,孟子很快就安下心來讀書了。
要適應環境,還必須有上進心。
上進心,就是努力向前,立誌有所作為的一種心理品質。上進心,實際上就是一種積極進取的動機。有的人沒有上進心,其主要原因是:
一是受到過挫傷。也許原來有上進心,但是由於別人對他的上進心不屑一顧,甚至言辭中常露出諷刺、挖苦之意。他的積極性受到了打擊,幹脆就放棄了努力。
二是人自身的問題。不能對自己作出正確評價,不能自我調節、自我監督,因此,不能自我教育、自我激勵。
人必須有上進心,上進心是可以培養的。關鍵是要不斷地積極地尋求他人的鼓勵和自我鼓勵。最重要的還是自我鼓勵。這不禁讓人想起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了不起的品酒師。他的朋友邀請他去自己家,因為朋友有一些非常古老的有價值的酒,想給品酒師看看他的收藏。朋友想得到品酒師的讚賞,就拿出一種最名貴的酒。那人品嚐了一下,卻沉默不語。他沒有說任何話,甚至沒說它是好的。那個朋友覺得受了傷害,便又拿出一種非常粗糙的普通的酒。品酒師品嚐了一下說:“很好,非常好!”收藏家糊塗了,他說:“我被你搞糊塗了,我給你最稀有、最名貴的酒,你保持沉默;但對這種普通的酒,一點都不名貴、粗糙的酒你卻說:‘很好,非常好!’”鑒賞家說:“對第一種酒,沒有人需要說什麼,它本身就是說明;但對第二種,必須有人讚揚它,不然它會受挫!”
當然任何人都生活在社會中,離不開社會,離不開群體。而人往往隻有在群體中才能夠找到自身的價值。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自己不合群,我們會發現自己很孤獨,很痛苦。
人不合群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環境造成的。因此要自我反省是否有不合群的傾向,一旦有,一定要盡早糾正。同時必須明白,要想合群,首要的是自己去努力爭取。
其實很多人不合群往往是不自信的表現。有人說偉大的人多半孤獨,意思是說他們不合群,同樣的,有的人也是因為自卑而產生的孤獨,他們害怕與別人交往,因此他們忍受著孤獨,最後因為自卑情結而終成大業。這樣的不合群者要自我寬慰,不要把陌生人想得如狼似虎,要和他們平等交往,自然能夠很快融入集體。
愛默生說:“找到朋友的唯一辦法是使自己成為別人的朋友。”被人相容的人,首先是要肯於相容的。
老狐狸認為,適者生存,越是強大的,往往越是適應的。
群體殘忍,合群但不依賴
老狐狸認為,群體往往是殘忍的,合群但不要依賴群體。
明朝末年的一天,在北京的一個刑場人山人海,刑場中央捆綁著一個人,兩邊各有一個劊子手用刀一刀刀地割著這個人的肉。崇禎皇帝說這個人要淩遲處死,劊子手必須割上一千刀才能讓這個人斷氣。每割下來一塊肉,就有人用一兩銀子購買,來生吃,咬一口罵一句“賣國賊”。究竟是什麼人讓崇禎皇帝和天下百姓如此憎恨呢?原來他就是明朝抗擊清軍的大功臣袁崇煥。崇禎皇帝中了清朝的反間計,將袁崇煥處死,而天下百姓也相信袁崇煥就是賣國賊,也十分痛恨他。但是155年以後,編撰《明史》的時候,乾隆皇帝為袁崇煥平反。
講上述一個故事是說明群體是殘忍的,在社會中不要將自己的前途寄托在群體之中。群體之所以殘忍的原因就在於:
首先,群體是盲目的,群體很容易聽信別人的蠱惑,自己不加分析就全盤接受,而且以為自己在堅持真理。袁崇煥事件就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由於群體所接觸的信息十分有限,他們大多相信道聽途說,而那些得勢的人自然會利用宣傳機器來大肆蠱惑,最後鼓動民心,殊不知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事實的真相。曆史上不止袁崇煥一個人受到群體如此的“待遇”,還有很多傑出人物都是群體的犧牲品。群體之所以殘忍是因為群體經過鼓動以後會有一股很強烈的憎恨和仇視,這種憎恨和仇視讓他們喪失了理智。袁崇煥的肉被買回來生吃就是這個道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群體也是瘋狂的。在社會中,你自以為正確是不行的,還需要群體的認同,如果群體都認為你不對,那麼你也很難正確下去。如果別人蠱惑群體說你如何損害集體利益,那麼群體很有可能將矛頭指向你。
其次,群體利益最大有時候要犧牲掉個人的利益。很多群體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或者保住自己的利益,往往去犧牲群體中某個人的利益。因為群體相信如果犧牲掉了這個人的利益,群體的利益能夠得到最大的保障。比如宋高宗和秦檜之徒為了向金求和,結果犧牲掉了嶽飛。在社會中,如果犧牲你一個人的利益能夠使得群體的利益得到保障,群體會毫不猶豫地犧牲你的利益。
再次,群體往往被人利用。群體由於得到的信息並不多,對很多事情沒有是非判斷的根據,因此很容易被別人利用。尤其是被別有用心者利用。他們往往利用群體的力量來為自己獲得利益。像李從珂在城樓大哭,博取群體同情,最後招降了很多兵馬,然後他揮軍去都城問罪,然後篡位。
最後,群體效應有如多米諾骨牌效應。隻要有人帶頭,隻要說出來的理由冠冕堂皇,人們往往就跟隨了去。有一種看熱鬧的心態在裏麵,也有一種趁機發泄自己的心態在裏麵,當然也有人是想渾水摸魚。還是以李從珂在城樓上大哭為例。有一個將領帶著自己的軍隊投降了以後,所有的軍隊都紛紛倒戈。在古代戰爭中,有一些戰役之所以失敗完全是因為有士兵夜驚。他們由於過度緊張,做了噩夢,於是半夜起來大喊大叫,結果導致軍隊潰散。這些群體往往都受到領頭者的操縱。
群體是殘忍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首先,群體會犧牲個人利益來成全群體利益,這當然也是群體殘忍的原因。
其次,群體會有一些名正言順、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實現自己的利益。
再次,群體對外來人員會采取一致對外的態度,會排斥他們。
最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多數人掌握的是盲動。
在社會中要充分認識到群體的殘忍,不要將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群體中。但也沒有必要因為群體的殘忍而和群體劃清界線,這樣做隻會讓自己陷入孤立。
在社會中,要和群體中的個人保持著良好的關係,盡量不要得罪人,因為你得罪一個人,往往會引發一幫人的反對。
在社會中也不要過分地當好人,當好人容易成為群體的犧牲品,別人會以為你好欺負。
在社會中也不要過分地表現自己,過分表現自己隻會讓群體形成針對自己的同盟。多一些朋友,多一些出路,不妨表現得比群體中很多人都傻,經常拿一些問題去向他們求教。這種求教的方法實際上是在做人際關係,那些人會不自覺地照顧你。因為幾乎是所有的人都好為人師。
在社會中要保持低調,要用心地做事情,不要給別人抓住把柄。
在職場中,要經常參加群體的活動,不要因為自己個人的原因而拒絕參加。否則會讓群體覺得你有一些另類。
最後需要強調的一句是,永遠不要把群體當成一個人,不管是把它當成好人還是壞人。群體是不能當成一個人的,因為群體的行為方式和人的行為方式有很大的差別。群體的行為並不是一貫的,很可能因為某個消息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也千萬不要相信群體會有好心,沒有哪個群體會犧牲整體利益來成全你個人利益,而恰好相反,所有的群體都希望犧牲你個人的利益來成全自己的利益。如果需要不擇手段,群體會不擇手段;如果需要陰謀詭計,群體會狼狽為奸。即使是由好人組成的群體,也很難保證在關鍵時刻,它不會犧牲你的利益來成全自己的利益。
老狐狸認為,群體是殘忍的,永遠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而不要迷信,更不要有所寄托。
無端擁有盛名,危險來臨
老狐狸認為,一個人如果擁有和自己地位不相符合的名聲,那麼他的麻煩就要來了。
人如果擁有和自己的地位不相符合的盛名,往往會種下六個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