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並不是。如果為了實現一個理想,而一輩子生活在痛苦之中,那麼這個理想實現的意義並不是很大。實現理想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懂得享受生活。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意思是說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在極度的艱辛中,產生了大成就。司馬遷這段話是在自己受宮刑發奮創作《史記》時自我激勵的話。很多人從中讀出了要想有大成就,必須付出倍於常人的艱辛。甚至有人進一步下結論,人要實現理想,往往會活在痛苦之中。
事實上,司馬遷的意思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很多人的意義延伸是不對的。要實現理想,獲得大成功,固然需要有毅力,有決心,有努力,有付出,但是並不意味著人一定要活在痛苦中,在痛苦中不能自拔。艱難困苦中生活的人固然能夠創造奇跡,但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人也同樣能創造奇跡。
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成功人物,雖然他們通過非凡的努力達到成功,但是這種努力絲毫不影響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生活甚至比很多人都幸福。這種人懂得平衡事業和生活,不但生活幸福,而且也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就。
其實,堅持理想並不意味著要放棄幸福生活。而且越是堅持理想,越是要追求幸福的生活。
在電視劇《決戰玄武門》中,江豐一心想成為天下武功第一,這是他的理想。為了這個理想,他離家到昊天門去學武。和他青梅竹馬的秦惜惜舍不得他,於是不顧他的反對,一直跟隨著。然而江豐醉心練武,冷落了她。她感情失落,這個時候李世民出現了。兩人很快產生了感情。等到江豐武功大有成就想找惜惜時,發現一切都已經晚了。後來秦惜惜成了帝位爭奪的犧牲品,而江豐為了秦惜惜而答應幫助奪位。到最後發現原來一切都是個陰謀,自己悲情謝幕。
雖然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但是故事中的道理卻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有些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為了一展抱負,以為自己什麼都可以犧牲,以為自己必須犧牲什麼。結果到最後才發現,自己最珍貴的已經失去了。
因此,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們要學會珍惜生活,學會看重過程。不但要看重理想實現的過程,而且要看重理想之外的生活。生活和理想並不矛盾,隻是人們的偏見在作怪。
過程和結果同樣重要,就必須注重過程的點滴。任何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如果我們隻看到結果,而忽略過程,就像隻看到遠方,而忽略了腳下的路,我們一定會忽略了腳下的陷阱,最後目標也無法實現。真正取得成功的人,固然有目標,但是更重要的還在於他們能夠埋頭趕路。
台上精彩的表演,不是一天成就的,也不是即時發揮的,而是在於平時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努力。19世紀西班牙最偉大的小提琴家薩拉薩蒂被當時的媒體一致盛讚為天才,對此,薩拉薩蒂回擊說:“天才?三十七年來我每天都苦練十四個小時,他們居然叫我天才?”我們要想表現優秀,就必須不斷地鍛煉自己,不斷地提升自己,僅盯著目標是遠遠不夠的。
過程和結果同樣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堅信熟能生巧,勤能補拙。古時,有一個人的箭術很好,從來都是箭無虛發,百步穿楊,被人們稱為神箭手。周圍的人都稱讚他箭術高超,他有些洋洋得意。這個時候一個賣油的老人很是不屑,說這不過是熟能生巧而已,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神箭手一聽,有些生氣。賣油的老人為了證明自己的話,於是表演了一下他的絕招:把油從銅錢孔穿過,但不打濕銅錢。神箭手心服口服。
老狐狸認為,要相信日積月累,水滴石穿。
示弱是麻痹他人的手段
老狐狸認為,示弱是麻痹他人的一種手段,這種手段可以保全自己,取得最終的勝利。
曆史上,司馬懿就是通過示弱來取得政權的。
曹睿在許昌得了重病,於是把後事托給了曹爽和司馬懿,要他們同心輔助才八歲的太子曹芳。
曹睿去世後,曹芳當了皇帝。曹爽很快就奪了司馬懿的兵權。從此司馬懿裝病不出,他的兩個兒子也退居閑職。
曹爽出身富貴,整天吃喝玩樂,聽歌賞舞,出城打獵,過著帝王一般的日子。弟弟曹羲勸他收斂一些,以免遭人忌恨,曹爽卻充耳不聞。但曹爽還是有些擔心司馬懿。
曹爽的部下李勝被任命為荊州刺史。曹爽便讓他以辭別為名前去探望司馬懿的病情。司馬懿故意裝出十分病重的樣子,麻痹了曹爽。
司馬懿與司馬師、司馬昭暗中密謀,要伺機殺了曹爽。有一天,曹爽和皇帝一起出城,司馬懿於是招來以前的心腹將士,關了城門,同時向郭太後說曹爽奸邪亂國,應該降罪,並派兵守住浮橋,要殺曹爽。
得知司馬懿兵變後,手下眾將都勸曹爽利用皇帝調全國兵力共同討伐司馬懿,但曹爽哭了一夜,卻遲遲猶豫不決。後來司馬懿派人傳話說:“此舉隻是要你交出兵權,將軍盡管放心回城商量!”曹爽居然信以為真,放棄了反抗。
不久司馬懿便查出了曹爽造反篡位的罪證,便將曹爽兄弟三人和手下全部殺掉。魏帝於是封司馬懿為丞相,加九錫,父子三人共同執掌國家大權。
然而,曆史上有些人確實不懂得示弱,他們生怕不能表現自己,東漢質帝、東漢末年的楊修和彌衡都是這樣的人。
東漢王朝從漢和帝起,即位的皇帝大多是小孩,最小的是隻生下一百多天的嬰兒。因為皇帝年幼,所以由太後臨朝執政,而太後會習慣性地把政權交給她的娘家人,這樣就形成了外戚專權的局麵。一旦有的皇帝死後沒有兒子,太後和外戚就從皇族裏找一個孩子接替皇帝,以便他們控製政權。公元125年,東漢第七個皇帝漢順帝即位,外戚梁家掌了權。梁皇後的父親梁商、兄弟梁冀先後做了大將軍。梁冀是一個十分跋扈的人,他胡作非為,公開勒索,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裏。等到漢順帝死了以後,接替他的衝帝是個隻有兩歲的孩子,隻過了半年也死了。於是梁冀就在皇族中找了一個八歲的孩子接替,就是漢質帝。漢質帝雖然年紀小,但十分聰明,對很多事情都看得清楚明白。他對梁冀的飛揚跋扈看不慣。有一次,他在朝堂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朝著梁冀說:“真是個跋扈將軍!”梁冀聽了,十分生氣,當時雖然沒有發作,但後來一想,這樣聰明的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定然會對自己不利。於是他暗暗把毒藥放在煎餅裏,送給質帝吃。漢質帝哪兒知道餅裏有毒,吃了以後馬上覺得肚子不舒服,不久也就死了。從此梁冀更加跋扈。但後來也沒有落得個好下場。雖然梁冀死有餘辜,但是漢質帝的死卻讓人覺得十分惋惜,他是很聰明的一個娃娃皇帝,但是他不夠明智,在自己羽翼還沒有長成之前就公然對守握重權的大臣挑釁,最後落得個被毒死的下場。如果漢質帝駑笨一點,或者即使聰明也不表現出來,而是在暗地裏操作自己的計劃,那麼他也不至於讓人如此惋惜。
楊修,字德祖,弘農人,才識廣博。太祖楊震、曾祖楊秉、祖父楊賜、父親楊彪,皆位居三公之位,官高位顯,而且都有清廉的名聲,楊氏是當時聲震朝野的名門望族。楊修在建安年間被舉為孝廉、除郎中,25歲時被曹操請署曹屬主薄,很受器重。楊修和臨甾候曹植意氣相投,談詞藻、論古今,交往甚密,有著很多千古佳話。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物,最後被曹操給殺掉了。原因何在?就在於楊修過於顯示聰明。
楊修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喜歡說自己博學善言、文筆雋永,於是他恃才傲慢,目中無人,而且特別喜歡在曹操麵前耍點小聰明,以為曹操是當時豪傑,自己能在他麵前耍些小聰明,證明自己確實比他還要高明,殊不知這種想法本身是在意淫,最後落得個被殺的下場。當一次邊關給曹操送來一盒食品,曹操親筆寫上“一盒酥”三個字,便把它擱置一旁。楊修看了以後,便擅自做主讓左右分吃了。當曹操問這是什麼緣故的時候,楊修回答說:“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我們怎麼能夠違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聽了,表麵上嘻笑,但心裏卻十分厭惡。而楊修不知道,他自我感覺良好,他認為曹操不會為這種小事情生氣,這樣既可以顯示長官大度,又能說明上下級親密。而楊修完全錯了,他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他不知道自己已經埋下了禍根。曹操是能在小事上上綱上線的人,他能夠提高到原則的高度上來看問題,楊修的作為完全可以看成是叛逆。
曹操平時十分害怕遭人暗算,於是曾經對人說自己患有夢中殺人症,告訴左右在他睡覺的時候,千萬不要靠近,以此來保證自己的安全。為了給自己的病症找一個很好的證明,他話沒有說多久,就在寢帳中殺了一個為他蓋被的近侍。之後,曹操假裝如夢初醒,先是故作震驚,然後是泣淚送葬。這本是曹操公示天下,以保證安全的好戲,但就在曹操表麵痛苦流淚,心中暗喜成功的時候,楊修在一旁指死者而感歎道:“丞相不是在夢中,而是你在夢中啊!”曹操聽說後更加厭惡楊修。
事過不久,曹操在斜穀一戰失利中,終於抓住了楊修整理行裝準備退兵的把柄,給楊修扣上了個“惑亂軍心”的罪名,堂而皇之地拿下了楊修的腦袋。縱覽史冊,楊修之所以被殺,絕對不是因為雞肋的緣故。曹操是一代嫋雄,縱橫捭闔,氣吞日月,他處死楊修也絕對不是一時的憤怒,而是經過認真權衡的。弘農楊氏在當朝四世三公,而楊修的父親楊彪是當朝太尉,楊修本人也才華橫溢,作為一代名士而聲名遠播,絕對不是等閑之輩,曹操殺掉楊修是要承擔很大風險和罵名的,曹操必然是經過深思熟慮後作出的決定。曹操在殺死楊修後,曾修書一封送楊彪,並讓夫人卞氏寄書給楊修之母以作解釋。兩封書信都充滿了對楊修滿腹才華的溢美之詞,但其中有“屢違我軍令”的字句,這可見曹操殺楊修之心早就有了。楊修的放浪形骸、鋒芒過露、自恃清高而放蕩不羈的性格,注定了他為曹操所不容。
楊修並不是一個武將,屢違軍令的事情也很難影響到戰爭的格局,事實上楊修的所作所為對戰爭的格局確實沒有多大的影響。曹操兵敗斜穀和楊修一點關係都沒有,然而曹操卻以“屢違我軍令”之名殺了楊修,確實讓人匪夷所思。後世很多人都認為楊修之所以會死是因為他介入了曹操兒子的奪嫡之爭,即使如此,但楊修在當時要想不死,卻是完全有可能的,他隻要不那麼聰明就行,即使本身聰明得無法改變,也不要顯示出聰明來就行,而他卻做不到。
三國時期還有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物:彌衡。彌衡是當時的名士,以罵人聞名於世。其罵人的技巧堪稱空前絕後,曠古未有。最著名的一罵,就是擊鼓罵曹操。當時曹操選賢任能,孔融舉薦好友彌衡。曹操也久聞其名,欲禮而賢之。但沒有想到彌衡的恃才傲物已經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朗朗乾坤,人才濟濟,能入彌衡之眼的不過一兩人。在大堂上,曹操引以為豪的一班文臣武將被彌衡貶得一錢不值,張遼當即要殺彌衡以出惡氣,而曹操還算有點愛才之心,不忍心殺他,於是讓他當了鼓手。此舉是為了羞辱彌衡一番,殺殺他的囂張氣焰。而彌衡倒好,竟然在曹操大宴賓客這種莊重的場合脫了衣服,光著身子大罵曹操,這被後世稱為千古第一罵,不僅是擂鼓大罵,還脫光了衣服罵當時權傾朝野的曹操。
而高明的曹操並沒有立即讓他做刀下之鬼,而是把彌衡派到荊州劉表那裏。當在曹操那裏碰壁之後,彌衡卻沒有絲毫悔改,在劉表那裏繼續受挫。彌衡堅信自己並沒有錯,堅信自己是一顆金子,總有一天會閃閃發光,然而彌衡沒有遵守入世的潛規則,他不是主動去適應那個社會,而是書生意氣地寄希望於社會來適應他。於是彌衡被劉表派到江夏,彌衡又把劉表的大將黃祖罵了個狗血淋頭。黃祖不是曹操,當場一刀就把彌衡給殺掉了,死的時候才24歲。
曹操、劉表和黃祖究竟該不該罵姑且不論,即使假設他們該罵,但彌衡有何等資格來罵他們。最後在曹操和劉表的陰謀中,在黃祖的魯莽中彌衡丟掉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