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最高的目標是活得幸福,而不隻是成就事業。當然成就事業更是一種難得的幸福。有些人絲毫不考慮自己的未來發展,一味地想成為過於優秀的人,不但毀了自己,也毀了家庭。更何況,過於優秀的人沒有多少人喜歡。
有些道理是再明顯不過的,但是人們總是視而不見。可能人們自己沒有意識到,但是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人們往往對強者的毀滅有一種幸災樂禍的態度,而對弱者總是無節製地同情。正是這種心態在作怪,就要求人們必須學會收斂自己的光芒。
要想得到別人的認同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人們會認為如果一個人過分優秀,往往是難於接近的。
要學會適應環境,既不要表現得太優秀,也不能表現得太過平庸。過於平庸也很難得到人們的認同。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得不到認同,原因很可能不在自己,但是卻可以通過改變自己來得到認同。
向更多的人學習。不要太張揚自己,即使自己很有才華,即使譽滿天下,也要學會謙虛謹慎。
拿人的慣常心態來看,如果一個人過於優秀,或者見解十分獨特,剛開始的時候人們或許聽得津津有味,但是聽多了,總是老生常談,就會覺得囉囉嗦嗦。因此,在該表現自己的時候適當表現一下,得到讚揚後更要謹慎躬行,往往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
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優秀的人,努力向他們學習,不是疏遠,也不是嫉妒,更不是崇拜。每一個人都是為了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別人,任何崇拜到最後都會迷失自己。當大家對過於優秀的人發起群攻時,一定要保持自己的中立態度,要知道這個世界上群體很多時候都是盲目的。
如果一個人從小接受的是一種精英教育,那麼他很容易將那些有非凡成就的人作為自己的榜樣,希望自己以後要成為那樣的人。這個時候容易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容易把自己想象成為救世主。千萬不要將自己想象成為救世主,不要把自己想象成為能力非凡,誰也不是救世主,誰也不能在為難的時候一個人支撐起龐大的局麵。所以在社會中生存要學會務實,要學會見機行事,而不要被一些迂腐的道德束縛住手腳。
老狐狸認為,人要學會適應環境,就不要顯得格外突出。
過剛易折,柔弱勝剛強
老狐狸認為,過剛易折,柔弱勝剛強。
做人不要太剛,太剛容易讓親近自己的人受傷。光芒奪目的太陽周圍是沒有星星在閃爍的。曆史上,有很多人由於過剛,而讓周圍的人受到很大的傷害。
馬超是為人過剛的典型例子。作為三國中的驍將,他聯合韓遂一起對曹操發動進攻,而且節節勝利。而曹操則利用馬超過剛的弱點,用反間計來離間馬超對韓遂的信任。馬超過剛,他聽不進別人的勸告,卻聽信了讒言,逼迫韓遂投降了曹操,使馬超軍隊大敗。後來馬超又被楊阜算計,被屠了宗族。這都和馬超為人過剛有很大關係。
如果一個人過分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過分地相信自己,過分地堅持自己做人的原則,就容易表現得過剛,自然也會傷害周圍的人。
明成祖朱棣攻破南京後,讓方孝孺為他起草詔書,方孝孺不願意,朱棣一再逼迫,方孝孺於是拿起筆寫了四個字“燕賊造反”。朱棣十分憤怒,對方孝孺說:“難道你不怕我誅殺你九族嗎?”方孝孺回答說:“你誅殺我十族我都不怕!”於是朱棣真的把方孝孺的朋友、師生算作第十族一並誅殺。方孝孺的回答很硬氣,但是他的那些朋友和師生卻死得實在是太冤枉。
相對而言,五代十國的馮道做人就不那麼剛烈,而是韌性很強。他的經曆比較離奇,他生活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但並沒有死在亂軍之中,相反他最後活了七十三歲,與孔子同壽。馮道在五代十國時期十分有名望,他並沒有像那些亂世諸侯一樣揭竿而起,而是當了一輩子官。他當官不說,而且在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契丹六個政權中當官,在相位上近三十年。他五次被封公,死後被封為瀛王。
馮道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爭議較大的一個人物,不同的人對他的評價不同,比如歐陽修說他不知道禮義廉恥,司馬光說他是奸臣中最奸詐的;而蘇軾卻說他是佛,李贄把他歸為聖人。這些有爭議的評價我們暫且不管,關鍵問題是馮道在亂世中好好地生存了下來,而且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人如果太剛不僅會讓自己受傷,而且也會讓身邊的人受傷。太剛往往表現為太講原則,很多事情認為自己辦不到,即使丟掉自己現在的一切,也辦不到。讓他說別人一句好話,他做不到;讓他攬上一個別人犯的錯誤,他做不到,他認為誰犯的錯,誰就應該承擔責任。這種人太剛,不能靈活機動,做人不夠聰明圓滑。
馮道不是一個過分講原則的人,他比較務實,怎樣做對國家和百姓有利,他就怎樣做。比如他並沒有立石重睿為皇帝,而是去迎立石重貴。後世有人以這件事情為由來說明馮道這個人圓滑,是個奸佞小人。按照忠臣的一貫做法,無論主子是個什麼樣的人,隻要是先皇囑托的,就一定要好好輔助。如果地方勢力起兵造反,大臣就要組織抵抗,實在無法抵抗就要死節,而絕對不能投降。如果地方勢力不造反,大臣就要盡心輔助幼主,即使幼主是個昏君,隻要自己盡心,也可以被稱為忠臣。到幼主長大成人,忠臣就要交權,但在這個時候交權最大的問題是容易被陷害,而且容易被安上謀反的罪名。後世會把忠心輔助幼主的過程叫做奸臣當道。與其惹出這麼多麻煩,倒不如像馮道一樣務實,去迎立長君。
老狐狸認為,人要學會變通,在變通中實現既定的目標。
對人不要太強勢
老狐狸認為,無論在什麼時候,對人都不要太強勢,要學會溫柔。然而,很多人得勢的時候很強勢,對人很苛刻,結果事情往往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商鞅原名公孫鞅,又名衛鞅。商鞅年輕時就喜歡刑名法術之學,侍奉魏國國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很賢能,準備向魏王推薦。這個時候正趕上公叔座得了重病,魏惠王親自去看望他,魏王問他:“如果你有不測,國家將怎麼辦呢?”公叔座回答說:“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輕,卻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國政交給他,由他去治理。如果大王不能重用他,就一定要把他殺掉。不能讓他跑到其他國家去。”魏惠王聽了以後無言。不久公叔座病死,惠王並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有下令格殺他。
後來商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在全國尋訪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時代的霸業,向東收複失地,他就去了秦國。他求見孝公,跟孝公講了富國強兵的治國方略,孝公很是高興,決定重用商鞅。
孝公任用商鞅以後,打算變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議論自己。這時商鞅對孝公說:“行動猶豫不決,就很難有成就;辦事猶豫不決,就不可能成功。況且那些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經常被世俗非議;那些有獨到見解的人,一定會被普通人嘲笑的。愚蠢的人事成之後都弄不明白,而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聖人隻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法;隻要能夠對百姓有利,就不必遵循舊的禮製。”孝公表示認同,便大膽任用商鞅推行變法。
商鞅推行變法之前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國都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十金。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因此沒有人敢動。商鞅又宣布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五十金。結果有一個人把它搬走了,商鞅當下就給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事後商鞅立即頒布了新法。
新法施行了整一年,秦國老百姓到國都說新法不好的人數不勝數。恰好在這個時候,太子觸犯了新法。商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上層有人觸犯它。”於是決定依新法處罰太子。但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是不能施以刑罰的,於是商鞅就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秦國百姓知道這件事情後,就都遵照新法執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以後,秦國逐漸富強了起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百姓都非常高興。甚至當初那些說新法不好的百姓又有來說法令好的,商鞅認為這些人都是在擾亂教化,於是把他們全部遷到邊疆去。此後,再沒有人敢議論新法了。
商鞅出任秦相十年,雖然使得秦國日益富強起來,但是卻招來了很多皇親國戚的怨恨。趙良去見商鞅。商鞅要和他交個朋友,趙良拒絕了。商鞅認為自己可以和五羖大夫比比功勞,然而趙良卻說:“五羖大夫,是楚國偏僻的鄉下人。聽說秦穆公賢明,就想去投奔,但由於當時沒有路費,於是他把自己賣給了秦國人,給人家喂牛。過了整整一年,秦穆公知道了這件事,於是把他提拔起來,讓他淩駕於萬人之上,秦國人對此沒有誰不滿意。他出任秦相六七年,向東討伐鄭國,三次擁立晉國國君,一次出兵救楚。在境內更是施行德化,巴國前來納貢;施德政於諸侯,四方民族都來朝見。由餘聽到這種情形,便前來投奔。五羖大夫出任秦相,不辭辛勞,能夠忍受酷暑嚴寒,走遍國中,從來不用隨從的車輛,也不帶武裝防衛,他的功名載於史冊,藏於府庫,他的德行有來教育後代。五羖大夫死時,秦國不論男女都痛哭流涕。這才是五羖大夫的德行。而您得以見秦王,靠的是秦王寵臣的推薦介紹,這就說不上什麼名聲。您當了秦國國相以後,不為百姓造福而大規模地營建宮闕,這就說不上為國家建立功業。您懲治太子的師傅,用嚴刑酷法殘害百姓,這都是在積累怨恨、聚積禍患啊!……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憑靠施德的昌盛,憑靠武力的滅亡。您現在的處境就好像早晨的露水,隨時都有消亡的危險。”趙良勸商鞅把商於十五邑封地交還給秦國,自己到偏僻荒遠的地方澆園自耕,同時勸秦王重用那些隱居山林的賢人,贍養老人,撫育孤兒,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隻有這樣才可以稍保平安。但商鞅沒有聽從勸告。
幾個月後,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君。商鞅逃到邊境關口,想住旅店。但旅店的主人說:“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沒有可以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店主要連帶判罪。”商鞅這個時候才歎息道:“沒有想到製定新法的遺害竟然已經到了這種地步!”於是逃往魏國,魏國也怨恨商鞅曾經欺騙魏國公子,拒絕收留他,並把商鞅送回了秦國。商鞅回到秦國以後,就潛逃到他的封地商邑。他和部屬發動邑中的士兵,向北攻擊鄭國以謀求生路,這個時候秦國出兵攻打商鞅,在鄭國黽池大敗商鞅。秦惠王把商鞅五馬分屍示眾,並且警告臣民說:“不要像商鞅那樣謀反!”最後還誅滅了商鞅全家。
商鞅殘忍少恩,而且在功成之後不知道身退,而是想繼續享受榮華富貴,結果落得被誅殺的下場,還被定了叛國的罪名。商鞅的得勢是由於太監推薦,這並沒有積累起很好的出身資本。在他得勢後,又十分殘忍,所有的事情完全不講究一點人情,因此得罪了很多人,當然其中大部分是秦國的權貴。商鞅依靠秦孝公推行變法,卻得罪了新的王位繼承人,因此最後落得那樣的下場。
趙良對商鞅的勸告切中要害,但商鞅沒有意識到情形已經糟糕成那種程度,同時還貪圖於自己的安逸生活。人一旦養成了習慣,就很難擺脫,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隻有到火燒眉毛的時候才明白奮起抗掙的原因了。
老狐狸認為,與人交往,切忌過於強勢和刻薄,真正的強者往往是溫柔的。
厚積才能薄發,一時激情點不燃夢想
老狐狸認為,厚積才能薄發,一時的激情點不燃夢想。
一個人有理想,就會為理想去努力。為了理想實現的一刻,人們往往要花費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甚至一生的時間。當理想實現的那一刻,人們很可能會淚流滿麵。一生的時間實現了一個理想,確實很不容易,但是人生的意義難道僅僅是實現這個理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