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狐狸認為,做朋友一定要真心,這樣朋友才會成為知己。
得意失意,求得保全
老狐狸認為,人在苦心追求的時候,往往會感受到追求成功的喜悅,而人在得意的時候往往會感覺到潛藏著的失意。
正是因為人們有這種心態,所以人們無論是得意失意都要泰然處之,都要求得自己的保全。曆史上有很多失意的人,比如司馬遷,又比如蒲鬆齡。關於這兩個人有一個作者寫了這樣兩段話:
“如果司馬遷不是一個真書生,而是一個隨流的官員,他絕對可以貪汙足夠的錢,來贖回自己的宮刑。其實如果司馬遷不是個真書生,他完全不會在漢武帝的氣頭上為李陵仗義執言。據說,他和李陵根本就不認識。然而以書生的仁義心腸,他覺得自己應該說句公道話,於是傻不隆咚地替李陵辯解,漢武帝正好逮不住李陵撒氣,便輕輕鬆鬆地賜了司馬遷一個宮刑。金庸書中的大俠往往都是經過九死一生而活下來的,隻要沒有死就還有希望,司馬遷就是這樣,含冤受辱,他更是仗義執言。他可以不報複自己的屈辱,但他必須堅持真相,畢竟曆史來不得半點虛假。但是即使他直言,漢武帝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暴君。果然,《史記》一出,皇帝們後悔了,被一個書生給戲耍了,造了本謗書流傳天下,一生功過,書中寫得尤其清明。不畏權貴,不流於世俗,隻要一息尚存,就要直言到底,這是司馬遷的江湖夢。一輩子都在忍受屈辱為後世說明真相,等到《史記》快完成的那一天,司馬遷發須皆白,抬頭遠望,已近黃昏。回首往事,他心中湧起了無盡的落寞和無奈,一生的時間好像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於是寫了篇短短二三百字的小文章《悲士不遇賦》,附在《史記》後麵,我相信他是想寫長篇的,但剛開了頭又煞了尾,不知道為什麼,難道是應了那句話:說不盡,道不明,不能說,一說便是錯。”
“蒲鬆齡也是有江湖夢的。一生落魄的他,始終是個窮秀才,在一個小山村裏默默無聞地教書育人。讓所有自命清高的讀書人笑掉32顆銅牙齒和尖刻下巴的是,這個窮秀才在自己的住處門口的大樹下鋪了一張涼席,然後煮上一鍋綠豆湯,讓路過的人免費喝。這個癡心的書生隻有一個要求,就是希望如果你有好聽的故事,不妨講給我聽聽,鬼狐故事尤其歡迎。路人也十分開心,有綠豆湯喝,而且還有人聽他們廢話。後來的故事,就不多說了,《聊齋誌異》出來以後,大家就對這個小老頭刮目相看,直到今天,大家壓根就不記得那麼多年狀元榜眼探花是誰,唯一記得的是當時有個叫蒲鬆齡的,很了不得,連鬼那樣見不著的東西,他都能分門別類,描述得有模有眼,而且很有人情味。我不能準確地總結出蒲鬆齡的江湖夢是什麼,但是我相信他一直很看得起自己,明白自己的價值,即使是在最困厄,讓他感到窒息的時候。”
其實對於這兩個很偉大的人,在他們的生活中,一直處在失意中。一個忍辱負重,一個窮困潦倒。然而正是在這種失意中他們產生了足以讓他們得意的東西,這就是他們的著作,這讓他們千古留名。這說明了人不要把得意和失意看得太絕對,得意和失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處在困厄中的他們,成就了很多他們原來無法成就的東西。
人如果處在失意的時候,千萬要學會保全自己。不要意氣用事,不要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很多時候一個人之所以沒有成功,或者遭受了很大的挫折,往往是因為時機不對,跟自身的關係並不是很大。既然這個人沒有錯,那麼他就必然有成功的可能。如果能夠把握一個更好的時機,說不定還能創造一番意想不到的成就。
我們習慣去把人的得意和失意看成一種結果,殊不知這並不是一種結果,而是一種狀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這種狀態是由心生的,而不是狀態本身。因此人的得意失意是可以轉化的。
老狐狸認為,不要把得意失意看得太重要,要學會保全自己。
做好人,講究好手段
老狐狸認為,做好人,也要講究好手段。
在《九品芝麻官》這個電影中,有句經典台詞:“要想做好官,就要比奸官還奸,要不你怎麼和他們鬥?”劇中的包大人為了給人伸冤,用盡辦法和手段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包括威脅皇上,最後冤情得以昭雪,皆大歡喜。
有人信奉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認為自己做人高風亮節,不需要使用什麼手段,而把那些使用手段的人統統斥為小人。這種人是過於天真地看待社會了,而且也過於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做人高風亮節是做人戰略問題,而做人講究手段是戰術問題,戰略是為了保證大方向的正確,而戰術是為了保證能夠迅速實現目標。《九品芝麻官》中的包大人聽說了冤情之後,也隻想做個好官,做個好人,但是處處被人陷害,最後不得不去京城求救,即使到了京城,他的仇家也沒有放過他,最後他要學習說話的本領,他要接近皇上,甚至通過威脅皇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最後他成功了。如果他過於看重自己的高風亮節,而不願意去做一些他認為不齒的事情,那麼他很可能會在京城的街頭乞討一輩子,永遠也不能翻身,更談不上為人申冤。因為他懂得使用手段,懂得變通,所以最後能夠成功,而且成為了路人皆知的清官。
做人,尤其是做好人,也必須講究手段,不講究手段地去做人做好人,不僅容易自己吃虧上當,而且容易受到世人的誤解。在三國曆史上,有那麼一個好人,他做人沒有任何可以挑剔的地方,對朋友的兒子十分友善,最後全家都被朋友的兒子殺掉了。雖然是緣於一場誤會,但和這個人隻是一心做好人,沒有講究手段有脫不了的關係。這個人就是呂伯奢,而他朋友的兒子就是曹操。
漢朝末年,董卓專權,對這個禍國殃民的大奸臣,舉國上下,人人痛恨。隻不過董卓的權力太大,沒有人動得了他。就在這時候,曹操行刺董卓,但沒有成功,曹操立即推說是獻刀,然後趕緊逃出了險境。有一天,曹操單人獨騎來到了中牟縣,他正想騎馬進城,卻遠遠看見城門附近有一堆人還擁擠著圍觀城牆上貼著的一張告示。曹操擠進去看告示的內容。不料,他剛剛擠進人群,就有兩名公差死死盯著他,他發現告示旁邊有幅自己的畫像,突然明白了自己正在被通緝,正要逃走,兩個公差就猛地撲過來,不容分說就把曹操給捆上了。
中牟縣縣令陳宮是個很有才學的讀書人,他心地十分善良,十分痛恨董卓的暴行。當天他知道行刺董卓的刺客曹操已被他手下的差人拿獲,不敢怠慢,立即升堂審問。麵對陳宮的審問,曹操毫無畏懼地說:“現在董卓在朝專權,作威作福,倒行逆施,一心謀取漢室江山。上至滿朝文武,下至全國的老百姓,誰不恨董卓,誰不想殺掉董卓呢?我這次行刺董卓雖然沒有成功,不過這是一件大得人心的正義之舉。如果你把我解進宮去,獻與董卓,你就成了為虎作倀的無義之人。那時,天下人會怎麼看你?即使你因為投靠董卓而升官發財,可你想過沒有,像董卓這樣的大奸臣,遲早會垮台,到那時你這個賣身投靠者又會落得個什麼下場?所以我勸你還是好好考慮一下。”曹操在公堂上語中有骨,大義凜然。陳宮聽了曹操的話,對曹操甚是欽佩,於是決定棄官和曹操一起逃亡。他們連夜出城。先是縱馬急馳,唯恐後麵有人追趕。他們一口氣跑了一夜,雖然離中牟縣縣城還不算遠,但至少目前沒什麼危險了。這個時候,曹操想起了他父親的八拜之交呂伯奢就住在這附近,於是和陳宮一起去呂伯奢家休息。呂伯奢很是高興地款待了曹操和陳宮,問到曹操為什麼會到這裏?曹操也絲毫不隱瞞,把自己行刺董卓沒有成功,在中牟縣如何被陳宮拿住,又如何被陳宮開恩釋放等情況一一對呂伯奢敘述了一遍。呂伯奢聽了以後也連忙給陳宮作揖施禮,感謝他的大恩。
然而呂伯奢雖然知道了曹操與陳宮的情況,但他對曹操與陳宮那種驚弓之鳥般的心理狀態卻很不清楚。呂伯奢連忙吩咐家中仆人準備宴席,而他自己親自到西村去打酒。曹操與陳宮告訴呂伯奢不必費心,但呂伯奢一心要好好款待這個侄兒,於是堅持要去打酒。
曹操與陳宮正在屋中聊天,忽然聽到屋子後麵有霍霍磨刀聲。曹操當即臉色突變,他問陳宮:“公台,後麵磨刀的聲音該不會是要對你我下手吧?”陳宮說:“你先不要多疑,咱們再聽一聽。”曹操這時已經坐不住了,又對陳宮說:“那麼咱們到後麵去看看動靜怎麼樣?”於是兩個人來到了後院。他們聽到後院的一間屋子裏有人在說話:“捆上就殺!”“對,先綁上再殺!”
這個時候,曹操對陳宮小聲說:“你聽見了沒有,他們說什麼捆上殺、綁上殺,這不是要對你我下手,還有誰呢?呂伯奢說他要打酒去,他肯定是去舉報你我去了。”陳宮說:“我看呂伯奢是個善良的人,又和你父親有八拜之交,他必定不會做這種事。”然而曹操認定呂伯奢是去舉報,準會帶人來捉他,陳宮的話他哪裏聽得進去?他提了一把劍,就衝進了後院。呂伯奢的家屬和仆人發現了曹操,看到他殺氣騰騰,於是都嚇得亂跑亂叫起來。曹操不容分說,見男殺男、見女殺女,隻片刻就把呂伯奢的一家人都殺了。然後和陳宮一起跑到後院廚房裏看還有沒有人,一進廚房,隻見地上正好捆著一隻豬。看到這一情景,曹操和陳宮頓時明白了一切。然而曹操隻是冷笑了兩聲,就拉著驚慌失措的陳宮逃走了。在路上,他們正好碰上了打酒而歸的呂伯奢。曹操一看躲不開了,隻能同陳宮一起下馬。呂伯奢手中拿著酒瓶,問道:“天已黃昏,你們二位怎麼要走啊?”曹操說:“侄兒正在避禍,唯恐連累伯父,所以還是決定早早離開這裏。”呂伯奢不以為然地說道:“賢侄快不要這麼說,我已經吩咐家裏人殺豬款待二位,現在天氣又晚了,你們隨我回去,吃了飯,在我家住一夜,明天一早再走也不遲。”曹操堅持要走,而呂伯奢也堅持要留。這時陳宮一看雙方僵持不下,他怕呂伯奢把曹操激怒,再生事端,於是對呂伯奢說道:“呂老先生,您的好意我心領了。不過您千萬不要再挽留我們了,您還是快回去吧,回到家您就全明白了。”呂伯奢一聽陳宮話裏有話,又看陳宮的臉上驚慌失措的樣子,以為是家中人說了什麼閑話,把兩位得罪了,再留肯定是留不住了。他這才鬆開了手,與曹操、陳宮道別而去。不料,走了還沒多遠,曹操突然一勒馬停住了,陳宮問曹操要幹什麼,曹操說要回去囑咐呂伯奢幾句話。陳宮一聽就明白了,忙勸曹操饒過呂伯奢。但曹操不聽,回頭就把呂伯奢給殺了。然後拋出了那句臭名昭著的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陳宮因此對曹操十分失望,悄悄地離開。
呂伯奢死得確實冤,但也沒有影響到曹操日後成為一代梟雄。做好人如果做到呂伯奢的份上,那還是不做的好。
人是可以選擇自己做什麼樣的人的。如果把道德看得得很重,你可以選擇做個好人;如果將道德視如無物,你可以做個壞人。當然好人壞人的區分過於籠統,但是不管做什麼樣的人都要講究手段。
一個人如果做了一件好事,但是不被所有的人理解,那麼這件好事不如不做。如果一個人是出於自己利益的考慮做事情,但是表現了自己的好心,那麼這件事情也是值得的。
五代十國有個叫馮道的人,他在未出仕的時候曾經寫過一首詩,全詩是:
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須知海嶽歸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從詩中可以看出馮道並不是太注重細節上道德的人,但是這並不表示馮道沒有道德,馮道講究的是大道,而不是在細節上做文章。他為了中原百姓不被屠殺,跑到耶律德光那裏去恭維他。僅這一件事情就說明了馮道的道德取向。他如果講究細節上的道德,完全沒有必要冒著生命危險去見耶律德光,見了耶律德光也沒有必要為了老百姓而去恭維他。馮道是不能僅用好人來形容,能做得如此超脫的隻能是聖人。
做好人是要講究手段的。有一種人,他對所有的人都很好,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先為別人著想。但是他們並沒有多少朋友。因為受到他恩惠的人會以為他另有企圖。即使能夠理解他的好心,受了他的恩惠太多,也會覺得心理不平衡,進而主動疏遠這個人。人都想自由,都想在做決定的時候不受任何因素左右。如果一個人受到別人很多恩惠,那麼他的決定必然會受到那個人的左右。所以要想和別人保持很好的關係,那就不要對人太好,而且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侵犯那個人的空間。如果要想找到朋友,那就不要過多地打聽或者幹涉到別人的生活。叔本華將人類社會比喻成寒冷的冬天在一起擠暖的豪豬。他們之間如果太近,就會互相刺傷,於是開始疏遠;但如果過於遠,那麼就不保暖,於是開始靠近,如此循環往複,人類社會就是在這種狀態下繼續著。
做好人同樣是這個道理。如果你想做好人,做大好人,那麼你會無限地靠近,以便於給別人溫暖,但是你在溫暖別人的同時刺傷了別人。在社會中,你不要主動地為別人的利益著想,你可以關照到他們的利益。但是如果你不是想讓別人欠你人情的話,那麼你就不要過多地為別人的利益著想,因為他自己的利益,他自己會盡心盡力地去爭取。同時還要學會爭取別人的理解,這樣會有更多的朋友。有的人過分小心,無論受到什麼不公正的待遇,都憋在心裏,不願意告訴別人。這種人把社會想象得過分險惡。其實將自己的想法和委屈告訴別人是沒有多少問題的,關鍵是你要使用一些手段。不要向別人抱怨什麼,但是你可以用很多手段向別人說明自己的處境艱難。你可以讓所有的人都看見,這樣別人就會自然感覺到難度很大。有兩家銀行,一家銀行是采用比較先進的機器,平均每個客戶的等待時間隻需要十分鍾,銀行裏麵的員工有條不紊地在工作。而另一家銀行由於設備比較陳舊,平均每個客戶的等待時間需要十五分鍾。第二家銀行的負責人想出了一個很好的辦法,他讓所有的員工都跑動起來,而且時常提醒顧客還需要多長時間的等待,這個時間往往比真實等待的時間要長,因此幾乎所有顧客都覺得第二家銀行的效率比第一家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