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不能做無原則的好人。處世能方能圓才能所向無敵。沒有必要對自己有多少知己苛求,相交滿天下,相知能幾人?對於朋友之間的聚散也不需要掛在心頭,這是常有的事情。無論是得意還是失意,都要學會求得保全。做好人,一定要講究好手段,不要做毫無意義的好人,對別人的過分好心也要加以提防。對任何人都要保持一種平等的態度。
能方能圓,所向無敵
老狐狸認為,隻有做到能方能圓的人,才能所向無敵。人做到動靜相宜。
菜根譚中說,對於一個好動的人來說,就像雲中的閃電一樣飄忽,就像風中的殘燈一樣忽明忽暗,而對於一個特別喜歡安靜的人來說,其實就像已經熄滅的灰燼,也像毫無生機的枯木。這些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其實人應該像在靜止的雲中有飛翔的鳶鳥,同時又好像是在不動的水中跳躍的魚,通過這種心態去觀察萬事萬物,這樣才能合乎道的理想境界。
孔子為了推行仁義主張,廣泛學習,廣收門徒,周遊列國。據說有一次,他們師徒在大樹下乘涼,等他們走後,人們就把大樹給砍掉了。他們路過某個國家,人們就把他們的足印給鏟掉了,這種侮辱,剛烈的人恐怕早已咆哮:“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孔子忍了下來,雖然傳說中的他是個大力士,但是他能方能圓,在他看來一生的時間不是很多,確實沒有精力將這些侮辱性的事件提上日程。他將自己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用在思想傳播上,結果不但得以高壽,而且成了聖人。雖然孔子一生未曾得誌,累累如喪家之犬,但是他的仁義天下確實成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主心骨。
莊子也是能方能圓的人。他是屬於窮得人們都會自願地為他哭得死去活來的那種,貧窮和他如影相隨,莊子很想甩掉它,莊子曾經借孔子的故事自嘲:“如果富貴求得來,即使給別人趕車我都願意;如果富貴求不來,那我就隻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莊子甩掉貧窮的種種努力最後都歸於失敗。然而突然有一天,玩笑地說是因為他吃肉的緣故,他智慧了,倚著一棵蒼天大樹,悠閑自得,影子不見了。他很開心,很快他就在樹下做了個夢,夢見大樹告訴他說無用就是最大的用處。誰也沒有想到,他從此再也沒有走出夢境。還是在那棵大樹下,他的思緒飛到了北海,時而為鯤,時而為鵬。他潛入水中和魚交流,舞在空中和蝴蝶糾纏,無拘無束。如果心情夠好,他還會調侃調侃孔子,杜撰些故事,聊且一笑。有人批評他的思想消極,但毫無疑問這裏的消極是個褒義詞。
然而曆史上的方孝孺卻是方有餘,而圓不足。燕王朱棣在北平的時候,他身邊有個道衍和尚。據說這個和尚智謀天下無雙,為朱棣出了不少好謀略,朱棣很是器重他。後來朱棣起兵,道衍隨軍出征。據說在出征前,道衍突然撲通一下跪在了朱棣的麵前,朱棣大吃一驚,慌忙問發生了什麼事情?道衍說有一個請求,朱棣說你起來吧,有什麼請求盡管說。道衍說,求大王奪得天下以後,有一個書生千萬不要殺。朱棣回答說如果奪得了天下,天下人都是寡人的子民,寡人當然不會殺他們,更何況是個書生?道衍將信將疑地站了起來。大軍前行三十裏,突然道衍又撲通一下跪了下來,這回朱棣又嚇了一跳,他不明白這道衍今天是怎麼了,該不會是行軍打仗腿發軟吧?道衍還是請求朱棣說有一個書生無論如何都不能殺,朱棣說早就答應你了,不會殺的,寡人說話是算數的。道衍說我不是怕大王說話不算數,我是為大王著想,怕大王在氣頭上非殺他不可,然而殺了他以後大王千秋萬代都翻不了身。燕王很是好奇說誰有這麼大的能量,能讓寡人非殺不可,又能讓寡人永世不得翻身?道衍很堅定地說出三個字:方-孝-孺。“原來是他啊!”朱棣倒吸了口涼氣。
很快,朱棣攻占了南京,見到了傳說中的天下讀書種子方孝孺。朱棣用欺又用騙,用盡好手段,想讓方孝孺給他寫登基詔書,方孝孺起先不答應,雙方對峙著。後來方孝孺心一橫,提筆就是四個字:“燕賊造反”!朱棣一看,怒氣衝天,說你不肯屈服,難道你不怕寡人滅了你的九族,方孝孺說你就算滅了我的十族我也不怕。果然朱棣說到做到,將方孝孺的門生和朋友湊成第十族。當著方孝孺的麵一個個地殺,隻要方孝孺回頭,殺戮馬上就可以停止。在最後時刻,朱棣還沒有放棄機會讓方孝孺回頭。但方孝孺癡心頑固,不改初衷,最後也被殺。
在曆史上,有很多人是圓有餘,而方不足,他們為人處世往往缺少正氣和原則,容易隨波逐流,最後碌碌無為,即使真做了一些事情,也很少不背負罵名的。而還有一部分人,就像方孝孺一樣,方有餘,而圓不足,做人過於原則和正氣,而且很多時候不知道變通,最後成為了“烈士”,後一種人是值得我們同情的。這種過於正氣的人如果能夠更加務實一點,如果能夠在大節上堅持自己的原則,在細節上有所變通,也許會活得更好。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這樣的人,以他們做人的人品和方式,他們想融入到一個群體,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為他們過於方,容易刺傷很多人。其實,如果他們能夠變圓一點,很多時候,並不影響他們堅持自己的原則。
老狐狸認為,人要做到能方能圓,這是一種大道的適應,才能所向無敵。
相交天下,相知幾人
老狐狸認為,相交滿天下,相知能幾人。人生就幾十年的時間,人要不斷前進,要讓自己人格不斷完美、體驗不斷深刻,要做到這些,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一些人,讓他們成為自己的知心朋友。當然這有一個前提,就是自己必須首先成為別人的知心朋友。
我們常說“酒肉朋友好找,患難之交難逢”,“酒肉兄弟千個有,落難之中無一人”之類的話,我們也深知“益友百人少,損友一人多”,“富貴招朋友,困苦識知己”之類的道理。“酒肉朋友”、“遊戲朋友”我們當然要拒之門外,這種彼此之間靠不住的關係,絕對不會有共醉重陽的默契,也很難出現天涯共此時的景象。通俗地說,人們很難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也就是很難成為知己。那麼彼此成為知己就是交友的最高境界,一代又一代的人為追求這一境界不懈地努力著,甚至以犧牲自己為代價。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真正遇到稱得上知己的人時,彼此之間又會變得十分的苛刻。因為原諒敵人要比原諒朋友容易得多。
朋友的最低層次是酒肉朋友,最高層次是諍友。
朋友不受年齡的限製,可以是父母、老師,也可以是同學、夥伴。朋友也不受性別、空間的限製。當然我們也不能把交往的時間作為衡量友情的標尺,坦坦誠誠、平平淡淡才是真。
真正的朋友一定會在你患難時挺身而出,為你分擔苦與淚,這與無所求並不矛盾,這種行動是個人感情的必然結果。它出自於真心,發自於肺腑,是人性的體現,這應該就是似乎遙遠又似乎貼近、似乎縹緲又似乎明朗的友情。
春秋戰國時期,俞伯牙是琴師,他的琴聲能夠模仿許多種自然界中的聲音,並且能表達各種情感。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理解他的琴意。他常常因此而感歎。後來,他終於遇到了能聽懂他音樂的鍾子期,兩人成為知己,然而不久後,鍾子期去世了。伯牙聽後,悲痛欲絕,他來到鍾子期的墓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曲畢,就在鍾子期的墓前將琴摔碎,並且發誓終生不再撫琴。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說得好:“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所以有人就有這樣的感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有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善良的朋友。”
人的一生如果交上好的朋友,不僅可以得到情感上的慰藉,而且朋友之間可以互相勉勵,讓友誼成為事業的基石。朋友之間,無論是在誌趣上,還是在品德上、事業上,總是互相影響的。一個人一生的品德與事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選擇朋友就是選擇命運。如果交錯朋友將是人生一大失誤。如當今所講究的哥們兒義氣,充滿了舊社會的行幫氣息,在一些人看來,義氣比什麼都重要,為此忘掉了公理,忘掉了法律,忘掉了原則,忘掉了道德,頭腦一熱,不管是非曲直就“兩肋插刀”。
若想交到好的朋友,其關鍵還是在於學會做別人的知心朋友,不要對朋友胡亂發脾氣。有一個脾氣特別壞的孩子,他父親為了糾正他的壞脾氣,給了他一小袋釘子,對他說,每當想發脾氣的時候就可以在後院的圍欄上釘一個。第一天,孩子一共釘下了37根釘子。第二天32根。慢慢地,釘下的釘子一天比一天減少,這個孩子終於發現要控製住自己實在比釘下那些釘子容易許多。最後,這個孩子變得很有耐心,再也不胡亂發脾氣。他的父親知道後,十分高興,又讓孩子在學會控製自己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來。就這樣又過了許多天,孩子把所有的釘子都拔了出來。父親知道後很是開心,自己的孩子終於有了個好脾氣。但是父親還是很嚴肅地指著釘孔對孩子說,這些釘孔永遠都不能恢複了。一個人生氣的時候向別人亂發脾氣,無論以後如何,都會留下疤痕的。
老狐狸認為,能找到相知相交的朋友是人生最大的幸事之一。
朋友易交,知己難求
老狐狸認為,朋友易交,知己難求。
朋友之間常常因為一些無法釋懷的堅持,而造成永遠的傷害。如果我們都能從自己做起,寬容地對待朋友,相信你一定能收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朋友開啟一扇窗,可以讓自己看到更廣闊的天空。與朋友交往,不能過分地苛求或者責難別人。傷人的話往往比刀子還要鋒利,它會將以前所有維持關係所做的努力全部付之東流。
要做別人的知心朋友,首先兩個人在理想和情趣上就應該誌同道合。
管寧和華歆在年輕的時候是十分要好的朋友。要好程度可以用三個詞來形容:形影不離,同桌吃飯,同榻讀書。這樣的日子相處十分融洽。
然而事情卻在某一天突然發生了變化。那一天,他們兩兄弟在菜地裏鋤草。
管寧抬起鋤頭鋤了下去,結果“當”的一聲,碰到了一個很硬的東西。管寧除掉泥土翻過來一看,是塊黃金,他自言自語地說:“我還以為是什麼東西這麼硬呢,原來是塊金子。”說完以後,他就把金子扔到了一旁,繼續鋤草。
“什麼?金子!”華歆聽到了管寧的自言自語,趕緊丟下鋤頭跑了過去,拾起金塊就放到自己的口袋裏。
管寧看到以後就責備華歆說:“你想獲得財富就要靠自己辛勤的勞動,我覺得一個有道德的人絕對不應該貪圖不勞而獲。”
華歆不跟他爭,嘴上嘟囔了一句,說這個他也明白。但他還是不願意將口袋裏的金塊拿出來。但是管寧盯得他很難受,於是他很不情願地扔下金塊去幹活。然而由於他心裏始終惦念著那塊金子,所以幹活不像先前那樣賣力了,而且還不住地唉聲歎氣。
後來還有一次,兩個人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兩人正進入讀書狀態,忽然外麵沸騰起來,鼓樂之聲不絕於耳。於是兩人起身去窗前看外麵到底發生了什麼。
原來朝廷有個大官乘車經過,他有很多隨從前呼後擁地保衛著車子,十分威風。
管寧看了一眼,很不以為然,很快就回到原處捧起書專心致誌地讀起來,外麵如何喧鬧都和他沒有關係。
但是華歆恰恰相反,他已經被這種極盡豪華的排場給吸引住了。不僅如此,他還覺得待在屋裏實在是很難看清楚,於是把書扔下,跑出去尾隨著車隊細看。
管寧對華歆很失望。等華歆一回來,管寧就當著他的麵把席子割成兩半,然後向華歆宣布說,他們兩人的誌向和情趣迥然不同。今後大家分席而坐,再也不是朋友了。
一個人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往往需要找到誌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來完成,畢竟一個人的能力有限,精力有限。隻有和誌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完成工作,才能不斷地實現自己的理想。曆史上幾乎所有能夠成就大事業的人,必然有一個或者幾個誌同道合的朋友在幫助他。馬克思是偉大的,如果沒有恩格斯的幫助,馬克思也很難寫出《資本論》,甚至連自己的生計也成問題。
試想,如果管寧容忍華歆的不認真學習,到頭來,管寧也會對這種不認真習以為常,最後自己也會逐漸不認真起來,那又怎麼能產生一個優秀的文學大師呢?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華歆迷戀財富和繁華本身無可厚非,後來他按照這條路走了下去,也是比較成功的。這裏隻是說人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和誌同道合的人共同來實現,如果華歆違心地跟管寧一起學習,最後他也肯定沒有什麼成就,倒不如專心於自己中意的財富和官場。
人並不一定要找最優秀的同伴,但一定要找誌同道合的夥伴,隻有誌同道合的夥伴才能夠鼓勵和激勵自己在理想的路上走得更遠,而不會輕言放棄。誌同道合的朋友是值得交往的朋友,不要將自己當成救世主,任何人也不會是救世主,他隻是人群中的一個。
其次,要做別人的知心朋友,必須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如果凡事都從自己出發,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那麼朋友關係也容易緊張。急朋友之所急,想朋友之所想,既要學會錦上添花,同時還要注意隨時能雪中送炭。從前,有三個人是朋友,其中有一個人生活比較貧困,沒有棉衣過寒冬。他給另外兩個人寫信求助。其中一個朋友二話沒說,就寄來了一件舊棉衣;而另外一個朋友則回信說等自己有了錢以後給他買一件新棉衣。後來這個人終於擺脫了貧困,而且事業大有成就。兩個朋友都來祝賀他。那個允諾有錢給他買新棉衣的朋友送來了一件貂皮大衣。這個人回答說:“其實我已經有了一件很珍貴的棉衣!”說完,他就拿出了當年另一個朋友送的舊棉衣。知心朋友是用心在交流和體會的,來不得半點敷衍。
最後,不要在別人麵前談論知心朋友的是非,在別人麵前,談論是非最終會破壞朋友關係。當然,在知心朋友麵前也不要談論別人的是非,既然你不願意多花時間去了解別人,又怎麼能憑借一己之見給別人下定論呢?在你的知心朋友看來,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這會破壞你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很多時候,是非問題是不能談的,也不要總是在朋友麵前抱怨這個,抱怨那個,這種抱怨很容易讓朋友為你擔心,甚至有的朋友因此而看不起你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