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不做無原則的老好人(3 / 3)

正是這種讓別人看到自己在努力的辦法才博得別人的信任。在社會中生存也同樣可以采用這種方法。這種方法並不是虛偽的表現,而是一種手段,一種做人做事的手段。

在社會中,不要從來都是老好人的表現,那樣會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也不要從來都是一副笑臉,人們會覺得這個人很虛偽,即使你是真的很真誠地對待別人。

曆史上有很多人做人不講究手段。他們太注重細節上的道德,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大道德。他們說話從來不轉彎抹角,把自己想說的話,無論是該說還是不該說的都一股腦地說了出來。他們往往對君王是一片赤膽忠心,但是君王卻對他們的話感到生氣,進而對他們做出懲罰。

這種人做人本心不壞,但是在做人的方式和手段上出了問題。馮道做人本心也不壞,而且有菩薩心腸,做人的方式和手段上也是絕對高明的,值得學習。講究手段也並不是貶義,而是一種策略。策略要講究效用,而不是講究冠冕堂皇。

老狐狸認為,做好人必須講究策略,不要做老好人。

過分好心必須提防

老狐狸認為,過分的好心必須提防。一個人如果對你達到不近人情的好,那麼其中一定有問題。

齊桓公是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他之所以成就霸業,很大程度上得力於他的國相管仲的輔助。

當管仲得了重病,快去世的時候,齊桓公前往探視。管仲見到齊桓公欲言又止。齊桓公問道:“如果你有什麼不放心的事,就請說出來吧。”

管仲見齊桓公態度十分誠懇,於是憂心忡忡地說:“還請求大王今後不要重用易牙、豎刁、常之巫、公子啟方這幾個人,最好讓他們遠離您的身邊。”

齊桓公問道:“這我就不大明白了,當年我逃難的時候,易牙連自己的孩子都肯煮了給我吃,豎刁為了在我身邊侍俸,寧可自閹當太監,而常之巫有測生死禍福的能力,可以幫助我逢凶化吉,至於公子啟方多年追隨我,連父親病故都不肯離開去奔喪,這四個人都如此忠心耿耿,怎麼你讓我遠離他們呢?”

管仲歎了一口氣說:“主公仔細想想:一個人連自己的親骨肉都能不愛憐,都肯殺死,難道他還害怕殺別人嗎?一個人連自己的身體都可以殘害,難道他不會去殘害公主您嗎?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是和他的為人聯係在一起的,隻要好好修煉自己的德行,自然會善始善終,根本就不需要靠外力所能改變的。所以,我請求主公看在國家社稷的份上,三思而行!”

齊桓公十分敬重和信服管仲,等到管仲死後,齊桓公按照管仲的提醒,把易牙、豎刁、常之巫、公子啟方等打發出宮。

然而這四個人出宮以後,齊桓公卻覺得心裏一下子空落落的,飯吃不香,覺睡不好,好不容易熬了三年,他又差人把易牙等人找了回來。

第二年齊桓公臥病在床。易牙、豎刁等見齊桓公將不久於人世,於是開始堵塞宮門,假傳君命,不許任何人進去。有宮女乘人不備,越牆入宮,探望齊桓公。而此時桓公正餓得發慌,索取食物。宮女便把易牙、豎習作亂,堵塞宮門,無法供應食物的情況統統告訴了齊桓公。桓公於是仰天長歎,懊悔地說:“如果管仲有知,我又有什麼麵目去見他呢?”說完就用衣袖遮住臉,最後活活餓死了。桓公死後,宮中大亂,齊桓公的幾個公子為爭奪王位各自勾結其黨羽,互相殘殺,致使齊桓公的屍體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無人收殮,屍體腐爛生蛆,慘不忍睹。

過分的好心是要提防的,一個人滅絕了人欲,過於大義滅親是十分讓人害怕的事情。王莽為了篡位居然將自己的兒子也殺死,以此來博得好的名聲,最後事實也證明王莽野心勃勃。而武則天為了得到皇帝的寵幸,居然將自己的女兒給扼死,以此來陷害皇後。曆史上種種事實表明,過分的好心必須小心提防。

管仲臨陣脫逃,是因為家中的老母親無人奉養,這種人知道人情,知道人倫,知道作為人子應該做的和不該做的,所以他是個比較正常的人,正常的人就很容易打交道。而齊桓公身邊的四個人中有三個算很不正常,一個拿自己兒子的肉給齊桓公吃,一個為了照顧齊桓公而自毀身體,一個父親死了而不去奔喪。這三個人的舉動太矯飾,太過於煽情,是需要提防的。很多人都認為這些人忠心耿耿,一片真誠。殊不知在沒有根本利益衝突的時候,違背了人倫之類的事情是最不可信的。

在《三國演義》中講了一個獵戶劉安為了給劉皇叔弄點吃的東西,結果把自己的妻子給殺掉了,用他妻子的肉來請劉皇叔吃。這個故事是不足信的。這個劉安在《三國演義》中也沒有了下文。即使這個故事是真的,那麼劉安也不應該得到重用,因為重用他是最危險的,他連自己的妻子都敢殺,又有誰不敢殺?

吳起殺妻求將的故事也被很多人傳誦著,說吳起夠丈夫,夠忠心,夠大義。其實吳起是很可悲的。別人先說他的妻子是敵國人,如果和敵國交戰,吳起肯定會有私心。吳起為了奪得帥印,便把妻子殺了。等他成功以後,自然有人再獻讒言,說他既然連自己的妻子都不曾放過,又怎麼可能讓他忠誠於自己的國君呢?國君也是抱著這樣的心理,於是不再用吳起,而吳起也隻好逃到其他國家去。

不可否認,很多人為了功名利祿拋家棄子,但這種人可信嗎?這種人連最基本的人倫都不能夠遵守,怎麼能讓他遵守國家法度,為國君效忠盡力呢?每一個人都是有感情的,都對自己的親人有著不可替代的感情,如果不是利益大到讓他完全可以拋棄親情的份上,他一般不會舍棄親情的。

老狐狸認為,對於那些將自己最珍惜的事物都無償獻出來的人最好不要相信,因為他們很少是出自真心,背後肯定有著一顆野心勃勃的心。

對任何人都要有平等的態度

老狐狸認為,對待任何人都應該有一個平等的態度。

在三國的故事中,關羽和張飛兩個人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缺乏對人的平等態度,最後他們都死在他們不能平等對待的人手中。關羽能親將士,但輕視士大夫;而張飛尊重士大夫,卻輕慢將士。

作為三國中最傑出的武將,關羽在很多方麵都值得世人稱歎。他降漢不降曹隻為忠心,他千裏走單騎隻為義氣,他華容道義釋曹操隻為報恩。他是個重情重義的大丈夫,也是個能始能終的真君子。他對士卒十分體諒,所以士卒能夠為他赴敵而不回頭,但是他的致命弱點是輕慢士大夫。在攻打樊城之前,關羽命令傅士仁和糜芳為先鋒,在城外駐紮。結果傅士仁和糜芳飲酒導致營帳失火,糧草被燒,又引發了火炮,打死了很多本部將士。關羽大怒,要將兩人斬首,費詩連忙為兩人求情,關羽於是罰兩人一個守南郡,一個守公安,並威脅說如果等他得勝歸來的時候有任何差池,定然兩罪並罰。

關羽在攻打樊城,節節得勝,最後還水淹曹操七軍,降服於禁,殺了龐德。此時曹操正和孫權勾結共同圖謀荊州。孫權一直就想奪回荊州,於是呂蒙假裝稱病,代替他的是不知名的陸遜,是個書生。關羽自然是不將他放在眼裏,而陸遜更是謙卑地給關羽寫了封書信,因此關羽更加疏忽大意,把荊州駐守的大部分兵將都調到樊城前線。呂蒙於是奪得了荊州,同時還勸降了傅士仁和糜芳。他告訴他們說,如果他們不投降,關羽回來肯定是不會放過他們的。這兩個人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著想,也決定投降。此時的關羽前有強敵,後無退路。而呂蒙更絕的是居然十分善待荊州百姓,然後將這種恩義廣播到關羽軍中,致使關羽軍心渙散,大部分軍士都選擇了逃亡,關羽即使英雄蓋世,也沒有可能阻擋這種頹勢,最後兵敗被俘,被孫權殺害。如果關羽不是那樣輕視士大夫,不那麼逼迫傅士仁和糜芳,不那麼看不起陸遜,而是小心提防,也不會落到被殺的境地。

張飛的死更是讓人覺得惋惜。張飛能夠善待士大夫,龐統被劉備賞識也有張飛的功勞。龐統來拜會劉備,劉備看他長得醜陋,便讓他到耒陽去當縣令。在耒陽幾個月,龐統天天喝酒,並不理會政事。劉備聽說後十分生氣,讓張飛去巡視,以懲治龐統。張飛到了耒陽,其他軍民官吏都出城迎接,就隻差縣令龐統。張飛一問,原來龐統此時喝得酩酊大醉。張飛趕到龐統的住所,指責龐統荒廢了百日政務。龐統一聽,立即處理政務,結果不到半天,就把百餘日的政務都處理完畢,而且沒有差錯,斷案公正高明。斷完後,對張飛說道:“我哪裏荒廢了政務?曹操孫權我都視為掌上觀文,何況這樣的小縣?”張飛一聽更是佩服,於是連忙向龐統道歉。回到劉備那裏,也向劉備好好舉薦了龐統,最後龐統得以重用。張飛能夠重視士大夫,但是不能夠善待士卒。張飛領軍經常喝酒,酒醉的時候往往會鞭笞士卒,很多士卒被他活活打死。關羽被害後,張飛這種暴躁性格更是明顯。劉備興師為關羽報仇,張飛命令部將準備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但時日倉促,沒有可能按期準備完畢。張飛暴怒,將部將範疆、張達痛打一頓,並且下了死命令。範疆、張達想到完不成任務也是死,倒不如拚死一博,於是張飛在睡夢中被這兩個人割去了首級。

人是平等的,與人交往要有平等的態度。

無論對方職位有多高,都要有平等的態度與他交往和交流。如果對方是個過分看重地位的人,自然會流露出對你的輕慢,而你不卑不亢的表現會讓他的輕慢有所收斂。如果對方是個懂得自尊和尊重別人的人,那麼自然也希望對方能用平等的態度和他說話,任何過分抬高別人的表現都會認為是在溜須拍馬。

在與人交往中,少用命令的口氣。除了那些喜歡受虐的人會誠心接受命令的口氣,其他人都對命令的口氣有些抵觸。自己如果是領導,要少用權力的影響力,即少用些命令的口氣。這樣能夠贏得屬下的尊重。如果自己是下屬,更是不要用命令的口氣,因為能命令別人的人都是掌握著一些權力的人。有些人說話十分講究分寸,他從來不會命令別人做什麼事情,他會主動說“請”字。在做決定的時候總是采用商量的口吻,這樣讓人覺得受到了尊重。

保持平等的態度還要求不要過於謙卑,過於謙卑的人會讓別人看不起。一個人謙虛是可以的,而且是應該的,但是不要把自己的地位表現得過於低下。有人每回給別人寫文件的時候總是說如果哪裏寫得不好,他可以立即改。別人如果對哪一處提出疑問,他總是說自己不懂,所以這麼寫。他認為隻要別人滿意,報告如何改都可以,並以為這是謙虛。實際上這是過於謙卑。既然一份文件是自己寫的,自己就應該對文件中的話負責任,自己寫每一句話,表達任何一個觀點都是有理由的。別人之所以提出疑問也是想看一下你究竟持有什麼理由。即使你的理由不充分,也需要提出你的理由來讓別人有的放矢,這樣別人也會覺得你雖然有不足的地方,但確實用了心,自然會更看重你。

有的人將平等的態度當作一種對抗。如果他覺得別人做得不對,出於一種他認為的平等態度他會對別人的決定進行對抗,而且習慣在公眾場合這麼做。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平等的態度是指做人方麵,而在做事方麵是有領導和下屬區別的。領導和下屬永遠都不可能平等的,因為領導和下屬的地位不平等。在一個組織中,千萬不要過分地追求民主和自由,絕大多數領導都是專製的,他們希望他的決定能夠得到無條件的服從。試想,如果你在領導的崗位上做了一個決定,結果遭到普遍的反對,你會怎麼想。領導就是領導,下屬就是下屬,做人上可以平等,但是在做事上是命令與服從的關係。

平等的態度還要求自己能夠自由地表達觀點,能夠將自己的想法和主張說出來,即使不是太成熟。有些人不敢表達自己的主張,不敢對任何事情發表自己的意見。人需要適當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主張,適當地表現自己的能力,這樣的人才活得成功,才能體現價值。

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和別人處在不平等的位置上,主要是自己的主觀觀念在作怪,實際上自己和別人永遠都是平等的。當年,杜魯門新當選美國總統,有人向他的母親祝賀:“你有這樣的兒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魯門的母親回答:“是的。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同樣讓我驕傲。他現在正在地裏挖土豆。”杜魯門的母親對待孩子的態度是值得深思的。如果說做總統是人上人的話,那麼挖土豆自然就是人中人了。前者可以理解為出類拔萃,後者則為平淡普通。兩者雖然有才能與“檔次”上的區別,但有一點必須明確,在他們的母親看來,兩個兒子是沒有任何差別的。況且人生來是平等的,不管是“人上人”還是“人中人”,在人格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上人”固然可敬,“人中人”也同樣值得尊重。一個人倘若不能成為“人上人”,也就大可不必為自己是“人中人”而苦惱。

在社會中,做“人上人”的願望是值得肯定的,是積極向上的表現。但是如果現在還不能做“人上人”,隻能當“人中人”,那麼就要把“人中人”做好,同樣也能贏得別人的尊重。曆史上得到讚譽的不僅有做過大事的大人物,而且也有總是做小事的小人物。他們之所以能夠得到讚譽,就在於他們把小事做好,而且以十分負責的精神做著所有的事情。

在社會中,平等的態度在很多時候都是心態問題。有些人心中過分自卑,認為自己這個比別人差,那個不如別人,自然和別人站在一起不能有著平等的心態。要麼會誇張地虛驕起來以掩飾自己的自卑,要麼會蜷縮在一個角落,不敢表達自己的任何意見。

老狐狸認為,人隻有有了與他人平等的態度,才有平等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