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問同行的營業情況。
同行相忌,這是一般人的心理,在激烈競爭的社會裏,往往人都不願意把自己的營業情況或秘密告訴一個競爭對手。因此,即使你問到這方麵的問題,大多時候也隻能自討沒趣。
“你是不是在外麵有份兼職?”
在人際交往中,不該問的想問也不要問。凡對方不願意別人知道的事情都應避免問。要時刻記住一點,交往的目的是引起對方的興趣,不是使任何一方感到沒趣。
禮儀點睛
與人交談,特別是對於那些感情不是很深、彼此不甚相知的人,不能什麼都說。對於關係一般的人,你硬要與人家交心,對方必定會認為你別有用心;即使你誠懇地向人家提出自己的意見,對方也會認為你魯莽冒昧。
所以,有些話,最好還是留在心裏,勿說較好。況且,屬於你自己的事,對別人說得那麼透徹,對你不見得有好處,或許會惹出點兒對你不利的事。
)第四節 寧可犯錯,不要犯忌
人常說:“不打勤的不打懶的,專打不長眼的。”人生在世有很多忌諱,如果你在無意之中觸犯了別人的忌諱,就會在無形之中得罪對方。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與他人進行言語上的交流時,一定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千萬不要觸犯了別人的忌諱。
康熙皇帝在年輕時勵精圖治,創下不少功業。但到了晚年,卻有了一個怪脾氣——忌諱人家說“老”字。如果有誰說“老”字,他輕則不高興,重則給對方治罪。所以,左右的臣子們一般情況下都盡量回避說“老”字。
有一天,天氣風和日麗,康熙便帶著幾個皇妃在後花園垂釣,不一會兒,魚竿一動,他連忙舉起釣竿,隻見鉤上釣著一隻老鱉,心中好不喜歡。誰知剛剛拉出水麵,隻聽“撲通”一聲,鱉卻脫鉤掉到水裏又跑掉了。康熙長籲短歎連叫可惜,陪同在康熙身旁的皇後見狀連忙安慰說:“看樣子這是隻老鱉,老得沒牙了,所以銜不住鉤子了。”
皇後話音還未落地,旁邊一個年輕的妃子就忍不住大笑起來,而且一邊笑一邊不住地拿眼睛看著康熙。康熙見了不由得龍顏大怒,他認為皇後是言者無心,而那妃子則是笑者有意,是“含沙射影”,笑他沒有牙齒,老而無用了。於是將那妃子打入冷宮,終身不得複出。
年輕的妃子因為“笑了笑”而被打入冷宮,除了她在康熙心中的“地位”不夠重要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她不懂得言語博弈中的智慧,觸犯了皇帝的大忌。康熙由於上了年紀,體力和精力都有所下降,但又不肯承認這個現實,而且也希望他人在客觀上否認這個現實,故而一旦有人涉及這方麵的話題,他心理上就承受不了。雖然表麵看來,是皇後說出那句話,是皇後觸犯了《大忌》,但由於皇後與妃子與康熙的感情深淺不同。皇後說的話,仔細推敲一下,有顯義和隱義兩種意義,顯義是字麵上的意義,因為康熙與皇後的感情較深,他產生的是積極聯想,所以他隻是從字麵上去理解,知道皇後是好心安慰。妃子雖然沒有說話,隻是笑了一笑,但康熙認為她是在皇後的基礎上故意引申,是把那隻逃掉了的老鱉比作他自己,是對他的鄙視,因而是大不敬,故而懲罰了那個妃子。
一般說來,人不怕犯錯,最怕犯忌。犯錯,可以說是“各人造業各人擔”,是一種疏失,可以避免;犯忌,則是自己招惹是非,無法補救。
禮儀點睛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不僅應避免觸犯別人的忌諱,同時也應注意不要提及與其忌諱相關聯的事情,以免引起對方的誤會,使對方的自尊心受到無謂的傷害,從而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隻有巧妙地繞過“忌諱”這個人脈誤區,才可以更好地編織你的人脈關係網。
)第五節 不要輕易傷人
《論語》裏有這樣一段話:“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段話中暗含著深刻的博弈智慧,即在言語博弈中,多聽、多看、多思、多想,謹言慎行才能寡悔。“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一定要善於控製自己,明白什麼是應該說的,什麼是不可以說的。永遠別說不該說的話,否則隻能是傷人傷己。
俗話說:“蚊蟲遭扇打,隻為嘴傷人。”在言語博弈中,許多人總是不加思考、滔滔不絕地講話,很少考慮別人的感受和自己將麵臨的後果。結果當時確實在口頭上勝過了對方,但卻深深傷害了對方的“尊嚴”,對方可能從此記恨在心。
三國名將關羽,他的英雄事跡有溫酒斬華雄,匹馬斬顏良,偏師擒於禁,擂鼓三通斬蔡陽……可謂神勇無敵,戰無不勝。
然而,這位叱吒風雲、威震三軍的一世之雄,下場卻很悲慘,他居然被呂蒙一個奇襲,兵敗地失,被人割了腦袋。
關羽兵敗被斬的最根本原因是蜀吳聯盟破裂,吳主興兵奇襲荊州。吳蜀聯盟的破裂,原因很複雜,但與關羽其人的驕傲有著密切的關係。
諸葛亮離開荊州之前,曾反複叮囑關羽,要東聯孫吳,北拒曹操。但他卻對這一戰略方針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他瞧不起東吳,也瞧不起孫權,致使吳蜀關係緊張起來。關羽駐守荊州期間,孫權派諸葛瑾到他那裏,替孫權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結兩家之好”,“並力破曹”。這本來是件好事,以婚姻關係維係補充政治聯盟,曆史上多有先例。如果放下高傲的架子,認真考慮一番,利用這一良機,進一步鞏固蜀吳的聯盟,將是很有益處的。但是,關羽竟然狂傲地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不嫁就不嫁嘛,又何必如此出口傷人?試想這話傳到孫權那裏,孫權的麵子如何掛得住?又怎能不使雙方關係破裂?
關羽的驕傲,使自己吃了一個大大的苦果,最終被自己的“盟友”結束了生命。
給人麵子,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重要方麵。中國人是尤其講究麵子的,這種偏好源自五千年的文化,又紮根於倫理型的社會人際關係中,根深蒂固,幾乎無人能夠幸免。
好麵子,其實就是要做到一團和氣,要“以和為貴”。人人頭上有青天,各自相安無事,自然皆大歡喜,這是中國人處理人際關係的一個獨特方式。從中國人在飯館爭著付錢到婚娶喜宴上的“見麵禮”,無不透露出中國人的“麵子”哲學。因此,就中國的傳統而言,在公共場合,都是比較注重麵子的,不但給別人麵子,自己也要爭麵子。
給他人留麵子,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能讓自己得到善果。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尊心,無論他的身份有多卑微。隻有你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
生活中,有些人自視甚高,他們覺得自己很重要,卻忘了別人也需要這種感覺。他們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對別人的輕視,於是受到大家的疏遠,甚至憎恨。
人人都可能做出讓別人尷尬的事情,生活中也隨時可能碰到尷尬的事情。處於尷尬境地的人一定會覺得顏麵盡失,在這個時候如果你能為他找一個台階下,不但能立刻博取對方的好感,而且也會為自己樹立一個良好的社交形象。
禮儀點睛
花不可開得太盛,盛極必衰;話也不可說得太滿,滿必有所失。在言語博弈中,把話說滿了往往會掐斷自己的退路,從而在交際場合招致誤會,為自己留下隱患。
)第六節 多站在對方立場上思考問題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詞——將心比心。那麼,怎樣才能算是將心比心呢?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將心比心其實就是換位思考。所謂換位思考,就是要把自己設想成別人,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很多時候甚至需要暫時拋開自己的切身利益,去滿足別人的利益。其實,利益在很多時候是互相關聯的,你能考慮別人的利益,別人也會考慮你的利益。也就是說,要想和小烏龜成為好朋友,就要站在小烏龜的立場來思考問題。小烏龜也需要溫暖,隻有給他溫暖,他才能接受你,與你做朋友,而棍子隻能增加它的恐懼,使它更加疏遠你。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道理和上述的寓言相似:
有一個男孩,在他生日那天收到了爺爺送的禮物——一隻可愛的小烏龜。男孩非常喜歡這隻小烏龜,總是試著與它玩耍。然而,小烏龜卻害羞似的一下子就把頭和腳都縮進了殼裏。男孩便用棍子捅它,想把它從殼裏趕出來,但是小烏龜卻絲毫未動。
爺爺看到小男孩的舉動,便語重心長地對他就:“孩子,不要這樣對待小烏龜,你要學著‘將心比心’啊。假如你的夥伴也這樣對你,你還願意跟他玩嗎?”還沒等男孩說話,爺爺已經把小烏龜帶進了屋裏,放在暖和的壁爐旁。不一會兒,小烏龜伸出了頭和腳,並緩慢地向男孩爬去。
一把沉重的鐵鎖掛在門上,有一個人拿著一根鐵棒去敲打它,可是不管用多大的力氣都打不開。這時另外一個人來了,他拿出一把小小的鑰匙,往鎖孔裏一放,“哢嚓”一聲,鎖就開了。等別人走了,迷惑不解的鐵棒問小鑰匙:“為什麼我用那麼大的力氣都打不開它,你輕輕一下就打開了呢?”小鑰匙回答:“因為我懂得它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