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給別人更多的讚美,而不是批評
相處貴有“道”,其樂融融“禮”傳情
相識容易相處難,而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與人相處:與同事相處、與合作夥伴相處、與朋友相處等。所以,要想與別人融洽地相處,做一個受歡迎的人,懂得相處禮儀是非常有必要的。
過多的批評,容易使一個人變得不自信,甚至使一個人開始自暴自棄。對比批評給人帶來的傷害,讚美則要好得多,它更容易讓人接受,也能更好地改善人際關係。
世界上,有誰不喜歡被別人讚美呢?可以說喜歡被人讚美是人的一種天性。而且,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說,讚美是一種有效的交往技巧,能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一戶人家剛搬到一個新住處,由於人地生疏,與鄰居的關係總是不太好,常常發生口角。他們開了一個小店,生意也很差,為此這戶人家的女主人就去請教一位智者,智者對她說了三個字——說好話。
這家女主人當即領悟了,她決定按照智者的話去做。從此以後,她一見到鄰居老太太,就誇她精神好、氣色好;遇到鄰居買菜,就誇她籃子裏的菜又新鮮又便宜;碰到鄰居送兒子上學,就誇鄰居的兒子又聰明又懂事;要是有人到她的百貨店買東西,見到年長的她就叫大娘、嬸子和叔叔、大爺,見到年紀相仿的就叫姐妹、兄弟……
結果沒過多久,這家人在鎮上就小有人緣了,生意也開始紅紅火火。
甲乙兩人在一家公司任職,一次,兩人鬧了矛盾。有一天,甲對另一同事丙說:“你去告訴她(乙),我真受不了她,讓她改一改她的壞脾氣……”丙說:“好,我會處理這件事的。”丙果真去找了乙。之後,當甲遇到乙的時候,果然覺得乙不再那麼盛氣淩人了,而且還跟甲友好地打招呼。在以後的日子裏,乙變得和氣又有禮貌,與從前相比,簡直是變了一個人。甲就向丙表示謝意,並且好奇地問:“你是怎麼說服她的?”丙笑著說:“我隻是跟她說,有好多人都稱讚她,尤其是你,說她又溫柔又善良,不光人長得漂亮,脾氣也好,如此而已。”
同是一棵樹,有的人看到的是滿樹的鬱鬱蔥蔥,而有的人卻隻看到樹梢上的毛毛蟲。為什麼他們對同樣一件事物,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呢?原因就在於有的人懂得賞識、讚美,而有的人隻會用挑剔、指責的眼光看待事物。
批評和指責別人,非但很難解決問題,而且還容易讓人與人之間關係惡化;相反,如果采用讚美的方法,問題就容易解決得多了。法國名人拉羅什富科曾說:“理智、美麗和勇敢的讚揚提高了人們,完善了人們。”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不妨嚐試著去讚美別人,努力去挖掘他人的閃光點。
禮儀點睛
與人相處的時候,如果別人做事的方法不符合你的要求,你不能當麵指責,這隻會引起對方的“反抗”。而巧妙地暗示對方注意自己的錯誤,則可以輕鬆地把事情處理好。
)第二節 不做“雞蛋裏挑骨頭”的人
有兩位雕塑家在當地享有盛名,可是兩人誰也不服對方,總是互相挑剔。有時,兩人還對著記者互相批評:“他最近一部作品的結構比例嚴重不協調!”要不然就是:“他的刀法過於粗糙,不知道是在表現什麼!”這兩人針鋒相對,各說各的是,各說對方的不是。
有一次,兩位雕塑家為了參加一個國際大展,夜以繼日地在各自的工作室雕塑了三個月,最終完成了兩個絕好的作品。
在去參展的途中,二人拿出自己的作品向對方炫耀:“我這作品絕對是一流的,就等著拿獎呢!”另一方也不示弱,指著對方的作品說:“就你這作品,胳膊都是扭著的,還拿獎呢!”“那也比你的強,你看你的,眼睛不像眼睛,鼻子不像鼻子……”就這樣他們你一言我一語鬥起嘴來,最後居然動起了手。
突然“咣當”一聲,他們的作品一不小心都摔碎了,沒日沒夜做了三個月,一下子全泡湯了。
生活中,喜歡挑剔別人的人很多,這些人隻看到別人的不足,而看不到自己的短處。吹毛求疵降低了我們的生活質量,我們有時精神萎靡、心境惡劣、疲憊不堪,不正是由於過分注重一些毫無價值的小事才引起的嗎?
吹毛求疵者的眼光總是非常狹隘的,他們往往隻顧眼下,不管將來;隻計較細小的事情,沒有遠大的計劃……有這種性格的人,必將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局限於一個極小的範圍,逐漸變得自私、冷漠、吝嗇、苛刻,最終失去一切感情,失去一切友誼。
對待生活中的其他事也是如此。一個健康的人,有時感到不愉快、不舒暢,容易對一些過去的事情感到惋惜和悲傷,這都很正常。但大多時候應該是積極的,想得開,放得下,朝前看,這樣才能從瑣事的糾纏中超脫出來。假如對生活中發生的每件事,都尋根究底,去問一個為什麼,那實在既無好處,又無必要,而且破壞了生活中的情趣。
這時,你不妨放鬆自己的神經,對於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完全可以撂下不管,更沒必要鑽進牛角尖,細細考證,吹毛求疵。
隻有對一些小事“模糊”處理,才能真正品味到生活的樂趣,也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去處理“大事”,進而有所發現,有所領悟。這樣,心境也就自然日益變得舒暢起來。
禮儀點睛
無論你是否對你的人際關係或生活的某些方麵吹毛求疵,還是兩者都有,你所需要去做的隻是將“吹毛求疵”作為一個壞習慣而“注銷”掉。如果這個習慣偷偷侵入你的思想,你就要把握住自己並封上你的嘴,你越不常去挑剔你的夥伴或朋友,你就越能得到他們的喜歡,你的生活就越美好。
)第三節 既要有所問,更要有所不問
與別人交往時,總離不開“問”。在“發問”過程中,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要懂得把握好其中的度,做到有所問,有所不問。
有時候該問的,要“明知故問”,這樣對方會認為你很關心他,所以對你會產生好感。明知故問,就是明明知道也要問。比如,問對方最得意的事,問對方最想讓大家知道的事,問對方想說又不便主動說的事,隻能借你的口說出的事。這樣,你就可以贏得對方的好感,使雙方的關係更加親密。
但日常交際中,有些不該問的東西,即使你想問,也不要去問,比如,“你今年多大啦?”或“為什麼還不結婚呀?”等等,這些話題,有時對方不便作答,自然而然會對你的問話很反感,會因此而討厭你。
有些人是無事不問,他們最喜歡探問別人的私事及“秘密新聞”。有時為了增加他閑談的話題,或僅僅是為了滿足好奇心,即使與自己無關的事,仍然喜歡追問到底。如果是對對方適當的關心,會令對方覺得舒心,但若是喋喋不休,“心術不正”,則會令對方厭煩你。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而不結婚,似乎變成了“眾矢之的”,於是經常有人關心,甚至“嚴重關切”。一旦遇到認識的人時,總會被問道:“你怎麼還不結婚?”或“什麼時候請喝喜酒啊?”
結不結婚,其實是個人問題。每個人都有其自己的人生觀和婚姻觀,你結婚並不表示別人也要結婚。但個別人卻表現出“極度關心”的樣子,有的人還偷偷打聽“他長得也不錯,怎麼還不結婚?”,這種極度無聊的問題往往會令對方鄙視你。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種維護自己內心秘密的本能衝動,遇到別人不得體的詢問時,就可能產生排斥心理,這就造成一種有時問者尚不經意,被問者常常不由心生厭煩,厭煩這種交際方法,甚至厭煩這個問話的局麵。
無事不問會使你變得淺薄庸俗,也不可能使你獲得真正的朋友。因此,與別人交談時,有些話題是不宜問的。例如:
“你哪年出生的?”
“你一個月掙多少錢?”
“你為什麼還不結婚?”
打聽這些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會惹人反感。
在你打算問對方某個問題的時候,最好先在腦中過一遍,看這個問題是否會涉及對方的隱私,如果涉及了,要盡可能地避免,這樣對方不僅會樂意接受你,還會對你產生好印象,為繼續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
對方不知道的問題不宜問。
如果你不能確定對方能否充分地回答你的問題,那麼你還是不問為佳。如果你問一位醫生:“去年本市的肝炎病例有多少?”這個問題對方很可能就答不上來,因為一般的醫生誰也不會去費神記這些數字。要是對方回答說“不清楚”,就不僅使答者失顏麵,問者自己也會感到沒趣。
有些問題不宜刨根問底。
比方說,你問“對方住在哪裏”,對方回答說“在北京城”或說“在香港”,那你就不宜再問下去。如果對方高興讓你知道,他一定會主動地說出具體住在哪裏,而且還會說“歡迎光臨”之類的話。否則,別人不想讓你知道,你也就不必再問了。此外,在問其他類似問題時,也要注意掌握問話尺度,要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