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吃飯的朋友都知道這位朋友目前的遭遇,大家都避免去談與事業有關的事,可是其中一位姓吳的朋友因為目前賺了很多錢,幾杯酒下肚,忍不住就開始談他的賺錢本領和花錢功夫,那種得意的神情,連主人看了都有些不舒服。
那位失意的朋友低頭不語,臉色非常難看,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去洗臉,後來他猛喝了一杯酒,就匆匆離開了。主人送他出去,在門口,那位失意的朋友憤憤地說:“老吳不必那麼神氣炫耀吧!”
禮儀點睛
朋友是什麼?朋友就是能夠一起分享快樂、承擔痛苦的人,當對方遭受不幸時,能夠一直陪在他身邊安慰他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所以,當朋友遇到不幸時,這種不幸無論是身體上的疼痛還是心理上的失意,你都應該及時出麵安慰,這樣才算是真正的朋友。著名作家劉墉說過:得意事,最不堪談論,得意時,勿談得意事,以免給人驕傲的感覺;失意時,勿談從前的得意事,以免落人訕笑;得意人前勿談得意事,免得毫無反應;失意人前勿談得意事,免得予人傷害。
)第七節 學會以“禮”說理
很多人認為,朋友之間可以毫無顧忌,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而實際上,越是要好的朋友,越應該維護對方的麵子,在交際中不要傷害朋友的自尊心,這樣,你們的友情才能長久。
陳文進公司不到兩年就坐上了部門經理的位置,但是有個別下屬不服他,有的甚至公開和他作對,好朋友錢誠就是其中的一位。自從陳文做了部門經理之後,錢誠經常遲到,一周五天,他甚至四天都遲到。
按公司規定,遲到半小時就按曠工一天算,是要扣工資的。問題是,錢誠每次遲到都在半小時之內,所以無法按公司的規定進行處罰。陳文知道自己必須采取辦法製止錢誠這種行為,但又不能讓矛盾加深。
陳文把錢誠叫到辦公室:“你最近總是來得比較遲,是不是有什麼困難?”
“沒有啊,堵車又不是我能控製的事情,再說我並沒有違反公司的規定呀!”
“我沒別的意思,你不要多心。”陳文明顯感覺到了錢誠的敵意。
“如果經理沒什麼事,我就出去做事了。”
“等等,錢誠,你現在住在體育館附近吧?”
知道你的朋友做錯了,直接提建議很可能會傷及他的麵子,同時破壞你們的友誼,不如學學陳文的做法,迂回指出他的錯誤。
朋友之間相交,一定要學會維護對方的麵子。你給朋友麵子,朋友自然也會回報你,如果你有什麼事需要朋友幫個忙,朋友也會鼎力相助。
“是啊。”錢誠疑惑地看著陳文。
“那正好,我現在也搬到了那個地方住,以後你早上在體育館東門等我,我開車上班可以順便帶你一起來公司。”
沒想到陳文說的是這事,錢誠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喃喃地說:“不,不用了……這樣做不太合適。”
“沒關係,我們是朋友啊,幫這個忙是應該的。”
陳文的話讓錢誠非常慚愧,人家陳文雖然當了經理,還能平等地看待自己,而自己這種消極的行為,實在是不應該。事後,錢誠雖然還是謝絕了陳文的好意,但他此後再也不遲到了。
禮儀點睛
在社交中,誰都可能不小心弄出點兒小失誤,比如念了錯別字,講了外行話,記錯了對方的姓名職務,禮節有些失當,等等。懂得說話的人如發現對方出現這類情況時,隻要是無關大局,就不會對此大加張揚,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來已被忽視了的小過失,一下變得顯眼起來。更不會抱著譏諷的態度,來個小題大做,拿人家的失誤在眾人麵前取樂。因為這樣不僅會使對方難堪,傷害其自尊心,惹其反感,而且也不利於你建立良好的社交形象。
)第八節 用“有色眼光”看人,被騙的隻能是自己
智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明眸看人準確又恰當。然而,生活中有一些人卻用“有色眼光”看人,把正直的人看成了惡徒,把有才華的人看成了窩囊廢……
用“有色眼光”看人,就是帶著固有的感情色彩,也就是帶著成見去看人。雖然這是看人時的大忌,但用“有色眼光”去看人的人,在古今中外的曆史上都是屢見不鮮的。
用“有色眼光”看人,首先體現在對沒有出名的“小人物”起初的輕視上。
好在貝爾並沒有相信這家夥的“一派胡言”,憑著高度的自信將實驗堅持了下去,而最終取得了成功。
學術上的“門戶之見”,也是導致有些人用“有色眼光”看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蘇格蘭科學家貝爾想發明電話,他將自己的想法說給一位有名的電報技師,那位技師認為貝爾的想法是天大的笑話,還譏諷地說道:“正常人的膽囊是附在肝髒上的,而你的身體卻在膽囊裏,少見!少見!”
1968年,英國皇家學會為研究碰撞問題而懸賞征文。荷蘭人惠狄斯文章最好,可是,因為他不是英國人,而被扣發文章。後來,他的論文被法國賞識,遂在法國出版,他本人也當上了法國科學院院長,為法國在科學上趕超英國發揮了重要作用。
用“老眼光”看人是另一種表現形式。一個人眼下的“地位”可能比較平凡,但這並不妨礙他將來的“地位”變得顯赫,沒有人能夠預知自己的未來。所以,看人時也不要以他現在的狀態而自作聰明地評價他的將來。因此,故人相見,也不要憑借原來的印象來評價對方。
小張自幼家貧,讀書不多,16歲後靠著在城裏工作的小叔介紹,才得以在一家公園裏當上環衛工人。
小張是個勤奮好學的孩子,他利用業餘時間自學文化知識。經過幾年的努力,20歲時他已取得國家自學考試中心頒發的大學文憑。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文化禮品市場巨大,就集資做起了文化禮品生意。五年之後,他的公司成為當地最大的文化禮品公司。
事業有成的他打算回家看看,在回家的路上碰見一位十年未見的村裏長輩。村裏長輩關心地問他:“在公園當環衛工人,受人欺負嗎?”他一時無語回答。
用“有色眼光”看人,會使我們犯下許多錯誤,從而影響我們正常的人際關係。摘下“有色眼鏡”,看一論一,以眼前論眼前,憑事實說話,對別人做出客觀評價,這樣才能使我們避免犯下“偏見”的錯誤。
禮儀點睛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點。如果你總是對別人的缺點十分苛刻地指責,就會引起別人的反感,甚至“以惡為仇,以厭為敵”。一個能夠容忍別人缺點的人,必定是胸懷寬廣、受人尊敬的人,而且也是能夠擁有輝煌人生與成就的人。
)第九節 與人交往要循序漸進
人,接受新事物都需要個過程。與人相識同樣要有一個由遠及近、由生到熟的過程,所以與人交往切忌操之過急,否則隻會取得相反的效果。
小李參加一個社交聚會,交換了一大堆名片,握了無數次手,也搞不清楚誰是誰。
幾天後他接到一個電話,原來是幾天前的聚會上見過麵,也交換過名片的“朋友”,因為那位“朋友”的名片設計特殊,讓他印象深刻,所以記住了他。這位“朋友”也沒什麼特別目的,隻是和他東聊西聊,好像兩人已經很熟了的樣子,小李不大高興,因為他和那個人沒有業務關係,而且也隻見了一次麵,他就這樣子打電話來聊天,讓他有種被侵犯的感覺,而且也不知和他聊什麼好。
在現代社會中,這種情形常會出現,以小李這位“朋友”來看,他有可能對小李的印象頗佳,有心和他交朋友,所以主動出擊,另外也有可能是為了業務利益而先行交往,但未免操之過急。
有人曾做了個有趣的實驗,打電話給他家附近的家庭主婦:
“我們是消費者協會的,為具體了解消費者的某些情況,想請教您幾個關於家庭用品的問題。”
“好吧,請問吧!”太太們無所謂地說。
據此可知,向人有所請求時,應由小到大,由淺及深,由輕到重。如果一開始就有“太大”的請求,說不定會被對方斷然拒絕。
同樣,拓展人際關係也是同樣的道理,有一些“法則”還是必須注意。
這個“法則”就是:“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而不是“一回生,二回熟”。“一回生,二回熟”還太快了些,“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則是漸進的,而且是長期的。
於是他們提出了幾個簡單問題,例如,“府上使用哪種肥皂”等。當然,這些問題,不僅僅隻打給了這位太太。
過了幾天,他們又打電話過去:“對不起,又打擾您了。現在為了擴大調查,這兩天將有五六位調查員到府上當麵請教,希望您多多支持這件事。”
這實在是件不太禮貌的事,但多數的太太竟也同意了,是什麼原因呢?隻因為有了第一個電話的“鋪路”。相反,當沒有打過第一個電話,而直接提出第二個電話中的要求時,卻遭到了拒絕。他們最後以百分比作為結論:前一種答應他們的占55%,後一種隻有25%。
禮儀點睛
拓展人脈要掌握“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的法則,是因為:
1.人都有戒心
這是很自然的反應,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對方對你采取的絕對是一種自衛姿態,甚至認為你居心不良,因而拒絕你的接近。
2.每個人都有“自我”
你若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必然會采取主動的態度以求盡快接近對方。也許對方會很快感受到你的熱情,也會給你熱情的回應,可是大多數人會有受到壓迫的感覺,因為他還沒準備好和你“熟”,他隻有痛苦地應付你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