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日常交往禮儀(1 / 3)

)第一節 多寒暄幾句,用“禮”增進感情

懂“禮”才能建立起友誼關係

現代社會節奏快,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往比較頻繁,如何能更好地與人交往,獲得友誼,增進彼此的感情,關鍵在於你是否懂得日常交往禮儀。俗話說“十裏不同風,八裏不同俗”,“進門見禮,出門問忌”,就是要求我們在具體使用日常交往禮儀時,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恰當對待。

寒暄是交談的潤滑劑,它能在陌生人之間架起友誼的橋梁。由於兩人初次見麵,對彼此都不太了解,往往會陷入無話可說的尷尬場麵。這時我們不妨以一些寒暄語為開頭,比如,“天氣似乎熱了點兒!”或者“最近忙些什麼呢?”等等。雖然這些寒暄語大部分並不重要,然而,正是這些話才使初次見麵者免於尷尬的沉默。以下幾種寒暄的方式可供參考。

1.從天氣談起

愉悅的態度會給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愉悅的聲調談天氣容易拉近兩人的距離。

2.詢問對方的工作進展、身體狀況等

例如,你可以說“這一陣工作忙嗎?”,“快畢業考試了吧?”,“你看起來神清氣爽,是不是有喜事呢?”等類似關心的問話。

3.從對方的行動談起

例如,看到對方下班,可以問一句“下班啦”。

不管采用哪種方式,寒暄都是打開對方話匣子的寶貴鑰匙。

20世紀80年代,意大利著名女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打算到中國對鄧小平同誌進行一次專門采訪。然而,當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在此之前中國與西方世界有著長達幾十年的冷戰,法拉奇非常擔心對鄧小平的專訪能否成功。於是,在采訪前,她翻閱了許多有關鄧小平的書籍,在看到一本傳記時,她注意到鄧小平的生日是1904年8月22日。於是,她腦海中有了些想法。

1980年8月22日,鄧小平同誌接受了法拉奇的專訪。

“鄧小平先生,首先我謹代表我們意大利人民祝福您,祝您生日快樂!”法拉奇十分謙遜有禮地說道。

“我的生日?我的生日不是明天嗎?”鄧小平分辯道。

“不錯,鄧小平先生,今天確實是您的生日,我是從您的傳記中知道的。”法拉奇信心十足地說。

“噢!既然你這樣說,就算是吧!我從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是我的生日。就算明天是我的生日,我也已經76歲了。76啊,早就是衰退的年齡了,這也值得祝賀?”

顯然,法拉奇的問候已經讓鄧小平對她有了好感,所以鄧小平不禁和她開了個小小的玩笑。

“鄧小平先生,我父親也是76歲了。如果我對他說那是一個衰退的年齡,他會給我一巴掌呢!”

法拉奇也和鄧小平開起了玩笑。

鄧小平聽後,哈哈大笑。

“他做的也許對。不過,我相信你肯定不會對你父親這樣說的,對吧?”

采訪氣氛就這樣十分融洽而輕鬆地形成了,接下來便是法拉奇此行的真正目的,她將談話引入正題。

“鄧小平先生,我想請教您幾個大家都十分關心的問題,不知您能否給我一個圓滿的解答。”

“我盡自己所能吧,盡量不讓你感到失望。我總不能讓遠道而來的客人空手而回吧!要知道我們中國可是個禮儀之邦。”

由於法拉奇在采訪開始前先來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寒暄——祝您生日快樂。這為她的采訪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氣氛,所以她的采訪都得到了滿意的答複。法拉奇能獲得成功,就是由於她明白初次見麵時的寒暄是聯絡感情的必要手段。一番寒暄之後,切入正題就會變得順利多了。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覺得和對方開始交談有一定的困難時,不妨先和對方來一些寒暄的話。這樣就能使你們的談話變得自然順暢了。

禮儀點睛

打招呼的一般規則:

男性先向女性致意,年輕的不論男女均應首先向年長者致意,下級應向上級致意。兩對夫婦見麵,女性先互相致意,然後男性分別向對方的妻子致意,最後男性互相致意。

在大街上打招呼,三四步遠是最好的距離,男子可欠身或點頭,如果戴著帽子須摘去。與人打招呼時,忌叼著煙卷或把手插在衣袋裏。

女性在各種生活場景中,均應主動微笑點頭致意,以示親和。

對熟人不打招呼或不應答向你打招呼的人都是失禮的行為。

與西方人打招呼時避免一些中式用語,如“你上哪兒去”、“你幹什麼去”等,在西方人看來,有涉人私事之嫌,是失禮的語言。更不要說“吃飯了嗎”,這樣會被誤認為你想邀請他一起吃飯。

)第二節 不要過度在乎“我”

一家公司招聘員工,最後要從三位應聘人員中選出兩位。於是這家公司出了這樣一個題目:

假如你們三個人一起去沙漠探險,在返回的途中,車子拋錨了。這時,你們隻能選擇四樣東西隨身帶著。你會選什麼?這些東西分別是:鏡子、刀、帳篷、水、火柴、繩子、指南針。其中帳篷隻能住兩個人,隻有一瓶礦泉水。

男士甲選的是:刀、帳篷、水、火柴。

麵試經理問他:“為什麼你第一個就要選刀?”

男士甲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帳篷隻夠兩個人睡,水隻有一瓶,萬一有人為了爭奪生存機會想害我呢?所以,我把刀拿到手,也就等於把主動權抓到了自己手中。”

女士乙和男士丙選的四樣物品一樣:水、帳篷、火柴、指南針。

女士乙解釋說:“水是必需品,雖然隻夠兩個人喝,但可以省著點兒,也需會遇到綠洲,這時便可以用瓶子裝些水;帳篷雖然隻能容納兩個人睡,但是可以三個人輪換著來休息;火柴也是路上必不可少的,晚上可以用來點火取暖;而指南針可以用來辨別方向,這樣即使在風沙很大、看不見物體的時候,也能走出沙漠。”男士丙給出的解釋與女士乙相同。

最後,男士甲被淘汰出局。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總是強調“自我”的人,永遠不會是人群中最受歡迎的那一個。隻有心中有他人的人,才能被人們接納,人們才願意跟他成為朋友、知己。

很多時候,不用“我”做主語,並不是需要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為別人做事,總是要自我犧牲,而是多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多說“我們”,就能夠拉近與對方的距離了。

有位心理專家曾經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他讓同一個人分別扮演專製型、放任型與民主型三種不同類型的領導者,而後調查這三類領導者所在團隊的情況。

結果發現,采用民主型方式的領導者,他的團隊中團結意識最強。同時研究結果也指出,這些人當中使用“我們”這個詞的次數也最多。

事實上,我們在聽演講時,演講者說“我……”帶給我們的感受,遠不如他說“我們……”帶來的感受好,因為采用“我們”這種說法,可以讓人產生團結意識。

小孩在做遊戲時,常會說“我的”、“我要”等,這是自我意識強烈的表現。這在小孩子的世界裏或許無關緊要,但若長大成人以後仍然如此,就會給人一種自我意識太強的壞印象,那麼他們的人際關係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人的心理是很奇妙的,同樣的事往往會因說話者的態度不同,而給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覺。因此善用“我們”來製造彼此間的共同意識,對促進我們的人際關係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說“我”跟“我們”的差別,其實就在於聽者的感受。說“我們”,聽者心裏高興,對自己有好處;說“我”,聽者心裏不高興,對自己沒什麼好處。既然這樣,聰明的人就應該多說“我們”少說“我”。

那麼是不是不能說“我”呢?當然不是,隻是要把握好機會。平時積累了很多人情資本,在關鍵時刻勇敢地把“我”說出來,也會取得讓人滿意的結果。

禮儀點睛

人們在工作、生活中很容易產生矛盾,輕則導致雙方關係緊張,重則大打出手,甚至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所以掌握一些與人相處的技巧很重要。

1.與人為善,禮貌待人,尊重對方

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沒有誰喜歡整日挑爭端,惹是非。你敬別人一尺,別人會敬你一丈。遇到矛盾你首先高姿態主動給別人講明你那樣做的原因,是你的錯就主動給別人道歉,爭取取得對方的諒解。道歉時一定坦誠真心,盡最大努力把誤會消除。別忘了,結交一個真誠的朋友很不容易,需要數月甚至是幾年,但是失去一個朋友卻會在頃刻之間。所以對你認準的朋友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努力,要用真誠打動他,讓他知道你的確在乎他,隻不過是一念之差誤解了他。

2.換位思考

當與人發生衝突時,個人由於當時的情緒難以控製很難做到換位思考,所以一定要暗示自己冷靜下來,不要意氣用事。

3.與人方便就是方便自己

俗話說:“送人玫瑰手留餘香。”友誼是日積月累起來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主動關心幫助別人,你有困難時相信別人也會幫助你。

)第三節 立刻停止刻薄

尖酸刻薄型的人,是在任何交際圈裏都不受歡迎的人。這種人的特點是和別人爭執時往往挖人隱私不留餘地,同時冷嘲熱諷無所不至,令對方自尊心受損,顏麵盡失。

這種人平常以取笑、挖苦別人為樂。你被老板批評了,他會說:“這是老天有眼,罪有應得。”你和別人吵架了,他會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兩個都不是好東西。”

尖酸刻薄型的人,天生得理不饒人,尖牙利嘴。由於他的“言語犀利”,因此基本沒有什麼朋友。他之所以能夠生存,是因為別人懶得理他。但如果有一天別人忍無可忍之時,他的下場也好不到哪裏去。

老劉50多歲了,是公司裏一位人見人厭的人物。閑暇之時,他總愛向同事們找茬兒,一旦他纏上了誰,就極盡取笑、挖苦之能事,使人臉上無光,自尊心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