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後,教育改革實行。一張告示張貼在全城二十五所書院的門口。改革的第一條是,學籍與戶籍不掛鉤,不論戶籍在何地,皆可以入學。改革第二條是,二十五所書院分別三種學製。其中,十所被分成貴學和義學兩類,各是五所。貴學製的書院,學費漲為兩倍,班級人數由五十人降為二十五人。義學製的書院,學費全部免除,班級人數由五十人漲為一百人。其他十五所書院不做改革,為普通製的書院,學費不變,班級人數仍為五十人。於是,建溪書院等五所書院算是建州城的貴族學校了。在這裏上學的基本上都是建州城有權有勢有錢的子弟。他們當然覺得高人一等,連普通的書院都瞧不起,更何況義學製的書院。他們不差錢,隻要能進貴族學校,花雙倍的錢算得了什麼。而像邊鎬和王建封這樣的學生,則可以不用偷偷旁聽,光明正大地坐在教室裏讀書。對於他們來說,貴學義學沒什麼分別,能學習到知識就很開心了。另一方麵,每天上課就是聽先生照本宣科,然後學生搖頭晃腦地記誦。上課的內容除了《四書》、《五經》,還是《四書》、《五經》。章仔鈞見學生學習興致不高,要求擴充教材,教材由《四書》、《五經》改為詩、書、禮、義、樂。
建州的州學製度讓建州的每一個孩子都有了學習的機會,建州城內的學風一時大振,遍地看去都可以見到學童和書生。這些天,徐歸範準備寫一份報告,把州學製度的成果上報給福建觀察使陳岩。然而,報告還沒有寫完,一個噩耗傳來了,福建觀察使陳岩病重,遽然去世。
陳岩生前已經奏請朝廷,福建觀察使之職由占據泉、漳二州的泉州刺史王潮接任。王潮之所以能得到陳岩的如此器重,是因為他在泉州的業績不僅深得陳岩的賞識與嘉許,而且百姓欣頌。在唐大順二年,陳岩病重時,他便派人召王潮赴福州,欲將福建的軍政大權授予王潮。但在王潮尚未到達福州時,陳岩便遽然去世。時任護軍都將的陳岩妻弟範暉早就覬覦觀察使之位,他見陳岩已卒,便縱恿其親信推己為“留後”,妄圖阻止王潮赴任。範暉平日驕奢暴戾,早已失去人心。許多舊將見狀歸奔王潮,建議王潮發兵捉拿範暉。景福元年二月,王潮從福建大局考慮,決計派從弟王彥複為都統,三弟王審知為都監,出兵攻打福州。此舉大得民心,民自請輸米餉軍,平湖洞及濱海諸蠻皆以兵船助之。但因福州城池堅固,曆年餘未克。範暉的姻親浙江威勝軍節度使董昌又調溫、台、婺三州將兵5000人前來相助,王彥複、王審知受到前後夾擊,飛報王潮請求暫時罷兵,王潮不許。王彥複、王審知再請王潮親臨指揮,王潮回書說:“兵盡添兵,將盡添將,兵將俱盡,我當自來。”於是,將士受到鼓舞,攻城益猛。王彥複、王審知再次身先士卒,親冒矢石,發起猛烈攻勢。是年五月,城內糧盡,軍心渙散。範暉見大勢已去,倉皇逃走,途中被士兵殺死。董昌見福州城失,也撤兵回師。
王潮入福州,自稱留後。未待安頓,便身著素服安葬了陳岩,厚待其眷屬,並將女兒嫁於陳岩之子陳延晦。從此,王潮仁義之名流風遠播。汀洲、建州的主官主動舉田畝戶籍歸順聽命,山嶺海隅的地方武裝亦紛紛來降,王潮在短期內便盡據福、泉、漳、汀、建五州之地,統一了福建全境。是年九月,唐昭宗授王潮為福建觀察使,王審知為副使。王審邽任泉州刺史。王潮治軍嚴明,不徇私情。他比三弟審知長16歲,既是長兄,又似嚴父。他對小弟疼愛有加,但卻從不慣縱。進駐福州後,三弟審知雖為觀察副史,如有過失,必當加以責罰,絲毫沒有包庇親屬的嫌疑。而王審知也不會因受到懲罰而有任何怨恨的表現。
徐歸範將州學製度的報告呈遞給了王潮,受到大加讚賞。於是將福州的四門學進行改革,創辦了四門義學。所謂義學,顧名思義,是一種免費的“義務教育”。“四門義學”,就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一種“義務教育”。當時的福州,文化比較落後,居民目不識丁者很多。“四門義學”規格高於府、州學,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質,是福建的最高學府,而且麵向平民開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