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考試(1 / 3)

話說張暉來到建州城求學。幾天後,張暉便進入了建溪書院。因為是插班生,所以跟誰都不熟,很吃虧。加上章叔叔基本上在學宮教授秀才,偶爾才到建溪書院授課。所以,他隻能自力更生。

一天,章叔叔在講課,幾位衣衫破舊的孩子在偷偷摸摸地趴在教室的門窗上。章仔鈞停下講課,想問問他們是什麼人,哪知走出教室,那些孩子就慌慌張張地跑了。

黃仁諷眼疾手快,叫道:“先生,我幫你把他們捉回來。”黃仁諷,是浦城人,少有武幹,有勇無謀。

說著,飛奔追去,果真一手捉住一個,回來了。

“先生,逮著了兩個。”

章仔鈞:

“別傷著他們了。仁諷,你好動能幹,但行事萬萬不可魯莽。”

“知道了,先生。”

章仔鈞轉而問那兩個孩子:“我問你們,是什麼人,叫什麼名字?”

“我叫邊鎬,他叫王建封。”

“為何躲在門窗外麵?”

“我們隻是想聽先生講課。”

“既然如此,為何不報名入學,進到教室裏麵,坐著聽課。”

“我們沒有資格報名入學。”

“學習是你們的權利,談何資格?”

“我們家不是本地人,是因為戰亂,從北方逃難到這裏來的。”

“那又怎樣?”

“我們沒有本地的戶籍,就不能入學本地的書院。”

“誰說的?”

“書院的山長大人。”

“無妨,你們從今天開始,就可以進教室學習,戶籍的事情我去跟山長說。”

“那,那我們恐怕還是不行。”他們說著,低下了頭。

“難道除了戶籍,還有其他的原因?”

“我們家裏窮,交不起學費。”

這時,楊思恭小聲嘀咕到:“沒錢就好好呆在家裏種田,讀什麼書呀!”楊思恭,是建陽人,地主家庭出生。俊爽好學,但很有心計。

黃仁諷聽到了,狠狠地敲了下楊思恭的腦袋,那楊思恭沒來得及躲開,直喊疼。

“先生,楊思恭家裏有錢,他說願意幫這兩個孩子交學費,對吧?”

“啊,”楊思恭無奈,“沒,沒錯,我願意。”

章仔鈞沒有理會,隻是對那邊鎬和王建封說:“你們且回家,等候書院的張榜通知。”

章仔鈞回到教室,說道:

“學習是一件很單純的事情,不能被金錢所左右。你們這般年紀更不應該思考金錢的事情。不能夠因為沒錢而喪失學習的欲望,有錢也不會讓你的學習更有優越感。大家說對嗎?”

“對。”說著,黃仁諷又狠狠朝楊思恭的腦袋打去,這次楊思恭有了經驗,躲開了。

下課後,章仔鈞見到了山長,情況確實像兩個孩子所說。沒有本地戶籍就不能入學本地書院,而學費也明顯超出一般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

“戶籍問題並非我們學院要求的,是因為這兵荒馬亂的年代,城防那邊為了城裏的治安,不想讓遊民長期呆在建州城,要求我們這樣做的。至於學費,沒有辦法呀,當年黃巢掠城,建州城一貧如洗,朝廷沒有撥款,隻能靠稅收,這教育一塊的收支,完全靠書院自給自足。學生不交學費,老師們以何為生?”

“那戶籍問題,我就不和山長大人討論了,至於學費,我有一個建議,可否聽在下一言。”

“章博士請講。”

“我們可以一手辦貴學,一手辦義學。貴學,以昂貴學費招收富家子弟,提供優質的學習條件。義學,以免除學費招收一般子弟,提供一般的學習條件。這樣,有貴學支持著義學,我們同樣可以自給自足。”

“這個,好是好,隻是事關學製,我們要請示刺史大人才行啊。”

當晚,章仔鈞找了刺史徐歸範,說明了戶籍和義學製的事情。徐歸範當即同意,交由章仔鈞全權操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