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認為,人們通常很難接受超出能力範圍或違反真實意願的請求,可如果你逐步提出要求,不斷縮小差距,人們就會比較容易接受。因為每個人都有保持自己形象一致的願望,都希望給別人留下前後一致的好印象,不希望對方把自己看作喜怒無常的人。
於是,在接受了別人的第一個小要求之後,再麵對第二個要求時,就比較難以拒絕了。當這種要求不會帶來多大損失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認為“再幫一次又有什麼關係”。這時候,“登門檻效應”就發生作用了:既然一隻腳都踏進去了,又何必在乎整個身子都進去呢?
苗苗姐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家百貨公司的老板去檢查一個新售貨員的工作,問他:“你今天接待了多少位顧客?”小夥子說:“一個。”老板有些不滿,“隻有一個?你的營業額是多少呢?”對方回答:“58334美元!”老板大吃一驚,難以置信,讓他解釋一下。
小夥子認真地說:“首先我賣給他一個魚鉤,然後賣給他魚竿和魚線。接著,我問他準備在哪兒釣魚,他說會去海濱。我就建議他應該有隻小艇,於是,他買了一條20英尺長的快艇。當他說自己的轎車可能無法帶走快艇時,我又帶他到機動車部賣給他一輛福特小卡車。”
老板驚訝地問:“對於一位隻想買魚鉤的顧客,你竟然賣了這麼多東西給他?”售貨員回答:“不,他來百貨公司隻是為了治他妻子的頭痛而買一瓶阿司匹林。我告訴他,‘夫人的頭痛,除了服藥外,似乎更應該注意放鬆。周末快到了,你可以考慮去釣魚’。”
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卻樂於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人們才會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在這個故事中,售貨員首先讓顧客接受了一個較低層次的要求,然後再加以適當引導,讓他逐步地接受那些更高層次的要求。
簡單地說,因勢利導,才能步步為“贏”。留心觀察,你會發現在商場中,很多推銷員就常常使用這種技巧說服顧客購買他的商品。成功的推銷員都不會向顧客直接推銷自己的商品,而是提出一個通常人們都能夠或者樂意接受的小要求,從而一步步地最終達成推銷的目的。
通過這個效應,你學到了什麼嗎?下次請人幫忙時,知道耍點“小聰明”了嗎?
6.安慰劑效應:善意的謊言擁有神奇的魔力
在病房裏,一位生命垂危的年輕姑娘看見窗外的一棵樹,葉子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她望著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在寒風凜冽中,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隻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姑娘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和信念,它們是人類生命中的無價之寶。老畫家用一顆善心畫出了一片樹葉掛在枝頭,這種簡單的行為對病人卻有著神奇的魔力,讓她獲得了精神支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氣,樹立了戰勝病魔的信心,枯萎的生命終於又重新勃發了生機。有希望之處,生命就生生不息!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安慰劑效應”,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在醫學上,有報告紀錄到大約1/4服用安慰劑的病人,例如聲稱可以醫治背痛的安慰劑,表示有關痛症得到舒緩。而觸目驚心的是,這些痛症的舒緩,不單是靠病人報稱,而是可以利用客觀的方法檢測得到。這個痛症改善的現象,並沒有出現於從未接受安慰劑的病人身上。
醫務人員可以利用安慰劑以激發病人的安慰劑效應。當對某種藥堅信不疑時,就可增強該藥物的治療效果,提高醫療質量。醫生們常常給病人服用一些明知無用的粉末,而病人還以為有了希望。
這種似是而非的現象在醫學和心理學研究中都並不鮮見。在現實生活中安慰劑效應隨處可見,這就類似於善意的謊言所帶來的神奇力量。我們經常會聽某人說自己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其實,這個效應說的就是善意的謊言。善意的謊言是出於美好願望的謊言,是人生的滋養品,也是信念的源動力。
從前,一老一小兩個瞎子相依為命,每天就靠彈琴賣藝維持生活。一天,老瞎子終於支撐不住,病倒了。他自知不久將離開人世,就把小瞎子叫到床頭,緊緊拉著他的手,吃力地說:“孩子,我這裏有個秘方。這個秘方可以使你重見光明,我把它藏在琴裏麵了。但你千萬記住,你必須在彈斷第一千根琴弦的時候才能把它取出來,否則,你是不會看見光明的。”小瞎子流著眼淚答應了師父,老瞎子含笑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