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結果表明,居住距離越近的人,交往次數越多,關係越親密。在同一層樓中,和緊隔壁鄰居交往的幾率是41%,和隔一戶的鄰居交往的幾率是22%,和隔三戶的鄰居交往的幾率隻有10%。多隔幾戶,實際距離增加不了多少,但是親密程度卻有很大不同。
這項實驗表明,在社會心理領域中存在著一種“鄰裏效應”。這種效應啟示我們: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次數越多,聯係得比較頻繁,彼此之間的關係就會越親密,感情也會越來越深厚。為了維護好自己的人脈資源,我們應該積極努力地進行各種嚐試。
主動問候更得人心。主動問候他人,有可能讓你獲得意想不到的回報。問候雖然隻是一種形式,但它卻能讓人感到如沐春風、心情愉悅。實際上,人人都喜歡被人問候,品味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和重視,可往往隻是被動地等待,不習慣於主動地踏出這第一步。
有一個中年人和妻子先後下崗,所以心情十分煩悶。但他始終堅持晨跑,每天早晨都會去附近的運動場上鍛煉一會兒。
一天,中年人在運動場上碰到了一位穿著體麵的老人。老人手裏拿著一個小收音機,慢慢地踱著步子。出於好奇,他仔細地觀察起對方來,他發現老人總愛往人多的地方去,但卻沒人跟他打招呼,他的臉上很明顯地露出了失望的神態。
中年人在心裏斷言道:“這是一個孤獨的老人。”那天,他看到老人走到幾個打太極拳的人跟前,想搭幾句話,但最後還是欲言又止。他便心生同情,主動上前問候:“你好,散步啊。”老人的臉上立刻綻開了笑容,忙回答道:“是啊,小夥子,你也來鍛煉啊!”
接著,老人像害怕錯過了什麼似的,打開了話匣子,就像許久未見的朋友一樣跟他傾訴起來,他耐心地聽著,直到他要走了,老人才不好意思地說:“明天接著聊啊!”看著老人歡天喜地的樣子,他鬱悶的心中似乎也拂過一縷清爽的風。
第二天,中年人再去的時候,老人早已在那兒等他了,自然他又聽老人傾訴了一番。當他不經意地說出自己和妻子都已下崗,正為找工作發愁時,老人很輕鬆地說:“別著急,我幫你找份好工作。”
中年人道了聲謝謝,沒指望老人幫忙,因為到處都是下崗的人,找份工作不容易。沒想到,剛到家不一會兒,本市最有名的資產數億元的民營企業——光大集團的劉總裁便打來電話,說要給他安排一份工作。
中年人半信半疑地去了,那位總裁熱情地接見了他,讓他任選一項自己喜歡的工作,每月底薪5000元。他很納悶,這樣的好事怎麼會降臨自己的頭上,劉總裁笑著說:“我家老爺子說,一定要好好謝謝你,是你讓他這幾天心情特別舒暢……”
“哦,原來是他,可是我……”在恍然大悟以後,中年人想說自己其實並沒為老人做什麼,隻不過是主動跟他打了招呼,聽他傾訴了幾次而已,但他還是留在了劉總裁手下,不久因工作出色,提了薪,升了職。
當你希望被別人問候時,就應該先主動去問候別人。一個簡單的問候,能拉近你和周圍人的關係。一個平常的問候,也能讓你擁有成功的人緣,抓住難得的機遇。因為,你熱情開朗的精神麵貌,會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你誠懇待人的態度,也會贏得他人的信任。
5.登門檻效應:因勢利導,步步為“贏”
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
當你向別人提出請求時,如果剛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但如果你先提出較低的要求,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分量,會更容易達到目標。由此可見,先“得寸”再“進尺”,往往就能實現目標。
在社會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接受了他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後就有可能接受一個同類性質的更大要求的現象,稱為“登門檻效應”“得寸進尺效應”或者“先小後大效應”。
冬天來了,氣溫越來越低,苗苗姐在自己的衣物中仔細搜尋了一番,沒有找到合適的外套,就決定去街上采購。當走進一家女士品牌的專賣店時,我挑了半天卻還是拿不定主意。這時,熱情的導購小姐對我說:“小姐,您先試試吧,看看合不合身!如果不合適,也沒有關係。”
苗苗姐想了想,就將衣服穿在身上,然後站在穿衣鏡前看效果。導購小姐幫我把紐扣扣好,將衣領捋平整,笑著稱讚:“您穿上這件衣服真的很合適,正好襯托出了您的知性氣質和高檔品位。”苗苗姐被誇得有些不好意思。當導購小姐勸我買下時,由於我對這件外套還比較滿意,又見對方提供了這麼周到的服務,就很難再拒絕了。
在1966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裏得曼做了一個名為“無壓力的屈從:登門檻技術”的有趣實驗:他讓助手去訪問一些家庭主婦,請求她們將一個小招牌掛在自己家窗戶上,她們愉快地同意了。過了半個月,實驗者再次登門,要求將一個大招牌放在庭院內,這個牌子不僅大而且很不美觀。同時,實驗者也向以前沒有放過小招牌的家庭主婦提出同樣的要求。結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後者隻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是後者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