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森林裏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個性、脾氣、習慣完全相同的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生活原則和生活習慣,有些習慣或興趣無所謂好和不好。如果我們不考慮個體差異,總是將自己的喜好胡亂投射到他人身上,自然就會出現錯誤。
愛迪生在7歲時被媽媽送到了學校。從此,每天他都要端坐在教室聽恩格爾老師講1加1等於2,或者說2等於1加1。愛迪生就開始在課堂上琢磨其他事。他會想:既然摩擦動物的毛可以生電,那麼,如果把電線接在貓身上,再用力摩擦貓的毛是不是可以發電?
恩格爾老師最討厭上課時精神不集中的學生,於是他經常嗬斥愛迪生,愛迪生的學習成績成了全班倒數第一。更讓他惱怒的是,愛迪生還愛冷不防地問些令人難以回答的稀奇古怪的問題。因此,他就跟家長說這個學生跟不上進度,讓家長將孩子領走。
愛迪生的媽媽說:“據我觀察,愛迪生還算聰明。”恩格爾反駁道:“不,他總考全班倒數第一!他還總提荒唐古怪的問題,例如他問‘老師,為什麼2加2等於4?’這還要問嗎?”
愛迪生的媽媽不以為然:“恩格爾老師,我覺得這個問題不算荒唐!當牛頓發現一個蘋果掉下來,提出了一個問題:蘋果為什麼往下掉而不往天上掉?就是這樣一個看似荒誕的問題,卻成為他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第一步。我們能說,牛頓不該提出這樣的疑問嗎?”恩格爾一時不好回答,可他還是堅持己見,邊敲桌子邊說:“牛頓是誰,您的孩子又是誰,能相提並論嗎?”
於是,愛迪生一生中唯一一段正規的教育就這樣結束了。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對媽媽說了一句心裏想了很久的話:“媽媽,長大後我要成為世界上第一流的發明家!”
任何人都應該懂得:人與人之間既有共性,又各有個性,不要以己度人或者拿自己的喜好來衡量他人。對你是最珍貴和最美好的事物,對別人來說也許沒有任何意義,甚至會讓他感覺不舒服、不喜歡;同樣,你厭惡、反感的人、事、物,可能會讓他人視若珍寶。所以,我們千萬不能隻顧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他人的想法、習慣和喜好,甚至“牛不喝水強按頭”。
當然,換位思考也是避免投射效應的一個好辦法。換位思考就是在處理事情或問題時,以他人的感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假如我們都能變換一下自己與別人的位置,嚐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就會真正了解對方的感受,讓自己受人歡迎。苗苗姐讀過這樣一則小笑話,會讓你有所啟發:
一頭豬、一隻綿羊和一頭奶牛被牧人關在同一個畜欄裏。有一天,牧人將豬從畜欄裏捉了出去。這時,豬開始拚命號叫,強烈地反抗。綿羊和奶牛討厭它的號叫,都抱怨:“我們經常被牧人捉去,可從沒像你這樣大呼小叫。”
豬聽了回應道:“捉你們和捉我,這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隻是取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啊!”
因為各自的立場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人們往往很難體會對方的真實感受。對於他人的悲傷、挫折和痛苦,我們必須進行換位思考,以一顆寬容的心去了解、關心他人。
4.鄰裏效應:交往越多就會越親密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確實如此,在生活中遇到急事難事的時候,遠方的親戚就不如身邊的鄰居那樣能及時幫上忙。而且,我們大部分的朋友,很多都是同學、同事,左右鄰居。
晴晴已經上小學五年級了,她是一個非常獨立的女孩。有一次,爸爸媽媽又出差了,囑咐她每天放學後就去附近的姨媽家吃飯,晴晴一口答應了。但沒過兩天,姨媽卻生病住院了,晴晴不想給姨夫增加負擔,就決定回家去。
一天中午放學後,晴晴買了兩個很大的牛角麵包準備作午餐。她正要進門時,碰見樓上的鄰居王阿姨下班回家。阿姨親切地說:“晴晴,爸爸媽媽都出差了,你怎麼吃飯呢?”晴晴回答:“我吃麵包啊!”王阿姨笑了,“你來我們家吧,我馬上就做午飯。人多吃得也香啊!”
於是,晴晴就成了王阿姨家的常客,放學後直接去她家吃飯,然後就看書、休息。當媽媽打電話過來問她的情況時,晴晴正在跟阿姨的女兒下跳棋,玩得不亦樂乎。她在電話裏說:“媽媽,您別著急回家!我每天吃得很好,睡得很好,還學會下跳棋啦!”
下麵的有關實驗也許更具體、更耐人尋味:1950年,美國有3位社會心理學家對麻省理工學院17棟已婚學生的住宅樓進行了調查。這是一些二層樓房,每層有5個單元。住戶住到哪一個單元,純屬偶然,哪個單元的老住戶搬走了,新住戶就搬進去,因此具有隨機性。調查時,所有住戶的主人都被問道:在這個居住區中,和你經常打交道的最親近的鄰居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