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如果你想讓自己受人歡迎,就必須首先成為別人的自己人,令對方對你產生好感,進而喜歡你、認同你。這樣,他就會比較容易接受你的觀點,並按照你的意見行事。
俗話說:“是自己人,什麼都好說;不是自己人,一切按規矩來。”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會不知不覺地利用“自己人效應”,盡力尋找雙方的共同點,強調彼此一致的地方,就是為了套套近乎,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建立良好的關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做聖誕演說時曾這樣講道:“我今天雖然遠離家庭和祖國,在這裏過節,但我一點兒也沒有異鄉的感覺。我不知道,這是由於本人母親的血統和你們相同,還是由於本人多年來在此所得的友誼……在美國的中心和最高權力的所在地,我根本不覺得自己是個外來者,我們的人民講著共同的語言,有著同樣的宗教信仰,還在很大程度上追求著同樣的理想。我所能感覺到的是一種兄弟般親密無間的和諧氣氛……”
丘吉爾從友誼、情感等角度導出了“我們”“本人母親的血統和你們相同”,演講就產生了異乎尋常的“自己人效應”,激發了聽眾強烈的心靈共鳴,獲得極大的成功。
所以,我們要給他人留下好感,增強自己的影響力,就必須強化和發揮“同體效應”,讓對方確認你是他的“自己人”。為了在人際交往中製造同體效應,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保持平等的交流和對話。你想讓對方相信你,就必須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保持平等地位的交流和對話,這樣才能提高你的影響力和說服力。人際交往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任何人也不能自說自話、自行其是。有些人動不動就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目中無人的態度教訓別人,隻會惹人反感,讓人生厭。
因此,我們必須格外注意交往中的用語問題。比如,在正式的社交場合,如果你說“希望各位朋友獻計獻策”,這就是以領導者的身份來說話,顯示了高高在上的心理優越感;如果改成“集思廣益”或“一起探討”,這就承認了每個人都處於平等的地位。
具備良好的個性品質。社會心理學家指出,人的良好個性品質是產生持久吸引力的關鍵,也是增強人際影響力的重要因素。人們一般都喜歡真誠、熱情、友好的人,討厭自私、奸詐、冷酷的人。心理學研究證明,具備開朗、坦率、大度、謙讓、正直、實在等良好個性品質的人,人際影響力就強;反之,有傲慢、以自我為中心、言行不一、欺下媚上、嫉賢妒能、斤斤計較等不良個性品質的人,最不受歡迎,也就缺少人際影響力。所以,我們要加強良好個性品質修養,以增強自己的人際影響力。
真心地對別人感興趣。每個人都重視自己,同樣也希望別人重視自己。因此,為了讓自己受人歡迎,你應該真心地對別人感興趣。比方說,記住並叫出別人的名字,談論他人關心的話題,以對方作為談話的開端,留意對方身上的細微變化,牢記朋友說過的話等等。
任何人都希望擁有他人的關心,而對於關心自己的人,一般都會產生好感。當你積極地表現出自己的關心和重視時,對方會感到由衷的高興,對你產生良好的印象。每個人都應當牢記下麵這句平常卻又富有深意的話:想要別人對你感興趣嗎?首先,你要對別人感興趣。
擁有才幹和魅力。一個人越有才華,越有能力,人們就會越喜歡他。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如果你是一個有能力、有才華的人,對方就會感到你有利於他得到提高而不至於退步。因此,隻要你有出眾的才幹和個人魅力,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吸引力,讓他人欽佩你、欣賞你,願意把你作為“自己人”而與你接近。
3.投射效應:別拿自己的喜好衡量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會認為,自己喜歡的東西別人也會喜歡,因此就會按照自己的想法替別人拿主意或者用各種辦法迫使對方答應並接受,還常常自詡為犧牲、奉獻、關心或成全,卻忘記了去詢問對方的感受和要求,考慮他們是否真的有這樣的需求和喜好。
研究發現,人們常常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理(如個性、好惡、觀念等)“安放”到別人身上,認為對方也具有同樣的特征,這種心理現象就被稱為“投射效應”。
心理學家羅斯做過這樣的實驗來研究投射效應,在80名參加實驗的大學生中征求意見,問他們是否願意背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裏走動。結果,48名大學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園內走動,並且認為大部分學生都會樂意背,而拒絕背牌的學生則普遍認為,隻有少數學生願意背。可見,這些學生將自己的態度投射到其他學生身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種典型的投射效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錯誤地將自己的想法和意願投射到別人身上:自己不喜歡的人,以為別人也不喜歡;自己喜歡的東西,以為別人也喜歡。
由於一些人往往把自己的某種品質、性格、愛好投射到甚至可以說是強加到別人身上,以自己為標準去衡量對方,就會造成嚴重的認知心理偏差。因此,辯證地、一分為二地去對待別人和對待自己,這正是克服投射效應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