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
南陽是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的發跡之地,故有“南都”、“帝鄉”之稱。城西臥龍崗是諸葛亮輔佐劉備前的躬耕地,也是曆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典故的發生地。
清廉的胡質胡威父子
三國時期,魏國人胡質擔任州郡長官近三年,廉潔奉公,死後家無餘財,隻有朝廷賞賜的衣服和數箱書籍而已。對胡質的廉潔操守,百姓甚是稱道。陳壽在《三國誌》中評價胡質“素業貞粹,掌統方任,垂稱著績。可謂國之良臣,時之彥士矣”。
胡質正直清廉,素來為人敬重。張遼是魏國重臣,曾經與護軍武周有摩擦。張遼素聞胡質賢明,欲與之結交,但是胡質都以身體有病為由而拒絕。一次,張遼見到胡質,問:“我誠心想和你交好,為何先生態度如此冷淡?”胡質回答說:“古時候的人結交朋友,取多知其不貪,奔北知其不怯,聞流言而不信,所以才能長久相交。武周身為雅士,以前將軍交口稱讚,為什麼現在卻因為一點睚眥之怨而不能見容呢?況且我胡質才識淺薄,怎麼能保證友情常在呢?因此不敢與你交往。”張遼聽了胡質的話,很有感觸,於是主動和武周言好。
胡質在擔任荊州刺史期間,其家眷都在京城。一次,胡質的兒子胡威來荊州看望父親,同父親一樣,胡威清廉儉樸,因為家裏拮據,沒有車馬奴仆,所以自己趕驢前往荊州。在父親那裏小住幾日之後,胡威準備返回京城。在與父親分別時,胡質給他一匹絹,讓他在路上做盤纏用。胡威當即跪在父親麵前,問道:“父親為官一向清正,不知道這匹絹是從哪裏來的?”胡質說:“你不必懷疑,這匹絹是我從俸祿中省下的。”胡威這才謝過父親,趕著驢子上路。
一路上,胡威都是自己料理生活,沒有任何浪費的舉動。當時,胡質屬下的一位都督得知胡威要回家,於是請假回家,暗中準備了盤纏,在百餘裏外的路上等著胡威。兩人一路做伴,在胡威遇到問題的時候,這位都督總是主動提供幫助。兩人同行幾十裏路後,胡威便產生了懷疑,於是私下裏問他,這位都督方才以實情相告。胡威便拿出父親贈送的那匹絹送給他以做答謝,並打發他回去。
後來,胡威將此事告訴了父親胡質,胡質當即將那位都督杖責一百下,並罷免了他的官職。胡質胡威父子如此清廉,為世人敬重。一次,晉武帝召見胡威,感歎他父親的清廉儉樸,於是問道:“你與你父親哪個更清廉?”胡威回答說:“我不如我父親清廉。”晉武帝又問:“為什麼說你不如你的父親?”胡威回答說:“我的父親清廉而不願意讓別人知道,我清廉而唯恐別人不知道,就這點來說,我遠遠趕不上父親。”
先生點評:
《小窗幽記》中說道:“真廉無廉名,立名者,所以為貪。”真正的廉潔是揚棄廉潔的名聲,為了博得廉潔名聲而苦心經營的人並非真正的廉潔,因為他們還貪圖名聲。胡威厲行節儉清廉,雖為求清廉之名,但也不失為一種美德,然而較之其父胡質,仍然遜色不少。
知識拓展:
陳壽與《三國誌》
《三國誌》是西晉陳壽編寫的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共六十年的曆史。《三國誌》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繪製了大量的三國人物肖像圖,將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可讀性極高。
吳隱之酌貪泉而覺爽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其名作《滕王閣序》中有“酌貪泉而覺爽”一句,說的便是東晉清官吳隱之的故事。
在廣州北郊三十裏的石門鎮有一個名為“貪泉”的地方。傳說,若有人飲此泉水,便會變得貪得無厭,所以才有了這樣一個名稱。
西晉時,朝廷派往廣州的幾任官員,後來都被撤職,原因就是貪汙受賄,人們傳說是他們喝了泉水的緣故。
後來,東晉朝廷派廉潔的名吏吳隱之任廣州刺史。到任之日,他領隨從來到貪泉邊,對僚屬們說:“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越嶺喪清,吾知之矣。”說畢,拿起水瓢,酌而飲之,並賦詩一首:“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吳隱之用實際行動證實了自己的誓言,他在廣州任職多年,廉潔奉公,一塵不染。吳隱之離任返鄉時,隨身的物品仍然是當初來時的簡單行裝。唯有妻子買的一斤沉香,不是原來的物件,吳隱之認為來路不明,便奪過來丟到水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