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成由勤儉敗由奢:勤儉的故事(3)(2 / 2)

有一次,一位與蘇軾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偶然見到他,十分高興,於是邀請蘇軾去吃飯。蘇軾告訴他,千萬不可太鋪張,大家都是老朋友,在一起邊吃些簡餐邊敘舊就夠了。

蘇軾去了那人家裏,卻發現滿桌子都是山珍海味,於是很不客氣地說:“看來老兄並不真正了解我,我一貫主張節約,你的酒席備得這樣豐盛,看來根本不是接待我的,我告辭了。”說完轉身就走。

老友急忙解釋說:“今天是個例外,一來你我偶然重逢,應該好好慶賀一番;二來如果我安排得太寒酸,也對你朝廷命官的身份不尊重啊。”

蘇軾回答說:“朋友相聚,就應該彼此隨便。再說我在朝為官,並不意味著可以鋪張,相反,官位越高越應該節儉自律!”

蘇軾不但自己儉樸,也經常勸誡自己的親人要節儉。他有個正在做高官的遠親,生活非常奢華,單是起居時的“小洗麵”,就要有兩個人專門伺候;若是“大洗麵”,要增到五人;如果是“大澡浴”,就要有九個人服侍,並且“澡浴”以後還要用名貴藥膏擦身,用異香熏烤衣服。

有一次,這位遠親寫信給蘇軾不厭其煩地誇耀自己的“養身之道”。蘇軾看後,回信時隻寫了一個字:“儉。”他希望這位遠親在“儉”字麵前能夠自省,改掉奢華的惡習。

先生點評:

諸葛亮在《誡子篇》中曾說過:“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一個人必須首先要懂得勤儉,學會控製自己的不當欲望,才能德行高貴,名聲優良。

知識拓展:

全才蘇軾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詞人。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曆史上被公認的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勤儉的內閣首輔張居正

明朝萬曆初年,張居正成為內閣首輔,開始了一番雷厲風行的大膽改革。

張居正通過加強對官吏的考核、裁減冗員,節省朝廷的俸祿開支。他還通過各種途徑削減朝廷的軍費開支:一方麵與韃靼人修好,通貢互市,保持邊境安定,減少戰爭費用;另一方麵大量削減撫賞開支。到萬曆二年(1574年),北邊三鎮兩年中隻花銷了萬餘兩銀子,省了一百多萬兩。

裁減冗員之後留下來的官員也得節省開支,皇帝也不例外。萬曆七年(1579年),宋神宗向戶部索要十萬兩銀子,以備光祿寺禦膳之用。張居正上疏說,戶部收支已經入不敷出,萬一邊疆有事,一時難以支付,希望皇帝能節省“一切無益之費”。後來,皇帝聽從了他的建議,不僅免除了這十萬兩銀子的開支,連宮中的上元節燈火、花燈費也全部列入非開支名單。在張居正的堅持下,皇帝還停止重修慈慶、慈寧二宮及武英殿,節省服禦費用。看到皇帝都如此節省,朝廷的官員也不敢懈怠。

張居正自己更不例外。纂修先皇實錄,照規矩得吃喝,張居正提出反對意見,畢竟一場宴會就得花掉不少銀兩。張居正對家屬也嚴格要求:兒子回江陵應試,他吩咐兒子自己雇車;父親生日,他讓仆人帶著壽禮,騎驢回鄉祝壽。萬曆八年(1580年),次弟張居敬病重,回鄉調治,保定巡撫張鹵例外發給“勘合”(使用驛站的證明書),張居正立即交還,並附信說要為朝廷執法,就得以身作則。

先生點評:

古人雲:“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這就是告誡我們要杜絕奢侈浪費,培養節約的美德。節儉不僅是積累財富的一塊基石,也是許多優秀品質的根本。節儉不僅適用於財富的積累,也適用於我們人生當中的每一件事。

知識拓展:

萬曆首輔張居正

張居正是明朝文臣,內閣首輔,因其輔佐皇帝治國有效,具有重大曆史功績。明王朝經過兩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到了嘉靖年間已是百病叢生,危機四伏。幻想長生不死的嘉靖皇帝將朝政托付給奸相嚴嵩,嚴嵩父子趁機為非作歹,貪贓枉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內閣首輔張居正被推上了曆史的舞台,他以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