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範仲淹正在吃飯,同窗好友來拜訪,發現他的飲食條件很差,就讓人送了些美味佳肴過來。過了幾天,這位朋友又來拜訪範仲淹,他非常吃驚地發現,上次送來的雞鴨魚肉都發黴了,範仲淹連筷子都沒動一下。朋友有些不高興地說:“希文兄(範仲淹的字,古人稱字,不稱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點吃的東西你都不肯接受,豈不讓朋友太傷心了!”範仲淹笑著解釋說:“你誤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擔心自己吃了魚肉之後,再也咽不下粥和鹹菜,不能安心讀書。你的好意我心領了,你可千萬別生氣。”朋友聽了範仲淹的話,對他肅然起敬。
範仲淹就是一個這樣勤儉的人,正是憑借著這樣的精神,他才能專注於自己的學術研究,從而取得輝煌的成就。
先生點評: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旦養成了奢侈的生活習慣再想返璞歸真,就是難上加難。範仲淹深深懂得其中的道理,因而拒絕了朋友的資助。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欲望,拒絕誘惑,努力養成節儉的習慣。
知識拓展:
宋代四大書院
書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起於唐,盛於宋。傳統書院主要以講學研修、藏書出版、接待訪學等為重要功能。宋代四大書院分別為: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和應天書院。
入地的“司馬”
司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他主持編纂的《資治通鑒》被認為是中國人必讀的曆史經典。司馬光其人也值得後人學習,他曾經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訓儉示康》告誡兒子厲行節儉。
宋仁宗臨終前曾留下遺詔,要賞賜司馬光等大臣一批金銀財寶。司馬光領銜上書,陳述國家窮困,不願受賞,但幾次都未被批準,最後他將賞賜自己的財寶交給諫院,充作公費。
司馬光在洛陽任職時,曾買地修築了一所集居住、讀書、遊覽為一體的“獨樂園”,那裏環境幽雅,他非常滿意。但當皇帝的使臣到這所宅院向他問政時,不禁為這低矮的瓦房、簡單的陳設驚訝不已,他不能相信名揚天下的“司馬相公”會這樣寒酸!
獨樂園的房間低矮,空間狹小,夏天悶熱難耐,影響著書;冬天又舍不得生火爐,拜訪的客人都冷得受不了。為解決這個問題,司馬光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在房間裏挖了一個大深坑,修成一間冬暖夏涼的地下室。那些比司馬光品級低、俸祿少的官員的府邸都是越蓋越高,以至於歐陽修做詩諷刺“主人起樓何太高,欲誇富力壓群豪”,而司馬光卻在挖地窖。民間因此有了“王家鑽天,司馬入地”的諺語。司馬光在給兒子的《訓儉示康》中這樣寫道:“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
司馬光的妻子死後,家裏沒有錢辦喪事。兒子司馬康主張借些錢,把喪事辦得排場一點,司馬光不同意,最後把自己的一塊地典當出去,才草草辦了喪事。司馬光一生清廉簡樸,他勤儉節約的美德就連政敵王安石也很欽佩。
先生點評:
勤儉不僅是一種美德。任何事物都是來之不易的,如果輕易浪費,則是在糟蹋他人的勞動成果,是一種對他人不尊重的行為;勤儉節約,則會讓他人對你生出崇敬之情。
知識拓展:
《訓儉示康》
《訓儉示康》是司馬光寫給兒子司馬康,訓誡他崇尚節儉的一篇家訓。在《訓儉示康》一文中,司馬光緊緊圍繞著“成由儉,敗由奢”這個古訓,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曆和切身體驗,旁征博引許多典型事例,對兒子進行了耐心細致、深入淺出的教誨。司馬光認為儉樸是一種美德,並大力提倡,反對奢侈腐化,這種思想在當時封建官僚階級造成的奢靡的流俗中,無疑是具有巨大進步意義的。即使在今天看來,司馬光的見解和主張,也是很有現實的積極意義的。
蘇軾“儉誡”
蘇軾是北宋時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畫家,號東坡居士。他的詩詞作品自問世後,就被一代代傳誦,比如“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等詩句。此外,他在書畫方麵也頗有建樹。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在生活上卻很節儉。
由於政治上的原因,蘇軾被貶官到偏遠地區。他給自己立下了一個規定:每頓飯隻能有一個菜,如有客人來,也隻能增加兩個菜,不能再多。如果朋友請客吃飯,他也要事先告訴對方不許鋪張,否則就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