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淡泊名利,寵辱不驚:自律的故事(2)(1 / 3)

皇上因為於謙忠心報國,戰功卓著,派人送去一隻玉貓金座鍾,誰知管家根據於謙的叮囑把送禮的太監拒之門外。太監有點不高興,就寫了四句話:“勞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勞勁不鬆。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情不通。”讓管家給於謙送去。於謙見後,在下麵添了四句:“為國辦事心應忠,做官最怕常貪功。辛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太監見於謙這樣堅決,無話可說,便回去向皇上複命了。

不一會兒,於謙的同鄉好友、一起做官的鄭通也來送禮,於謙還是寫四句話贈送:“你我為官皆剛正,兩袖清風為黎民。壽日清茶促膝敘,勝於厚禮染俗塵。”鄭通十分敬佩,於是讓家人把禮物帶回去,自己進門與於謙敘談友情。

正統年間,宦官王振專權,他作威作福,以權謀私,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而時任地方官的於謙每次進京奏事,卻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否則,人家會對你有看法,還會找你麻煩的。”

於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隻袖子,風趣地說:“隻有清風!我當官是為國為民,不是為了某一個人。隻要我為官清廉,認真做事,又何須擔心他人?”

為此他曾做過一首《入京》詩以明誌:“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絹帕、蘑菇、線香都是他任職之地的特產。於謙在詩中說,這類東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隻因官吏征調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禍殃了。他在詩中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我進京什麼也不帶,隻有兩袖清風朝見天子。

先生點評: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無疑是對於謙最好的評價了。這是一種瀟灑,也是一種氣節。自古以來,官場都是個大染缸,能在裏麵潔身自好已經難能可貴。在保證自身的廉潔之外,還能夠以一人之力,澄清官場這缸渾水,更是難上加難。

知識拓展:

石灰吟·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楊震“四知”

東漢人楊震,少年時便聰明好學,後拜名儒桓鬱為師,學習儒家經典。幾年之後,楊震通曉經傳,博覽群書,成為一個大學問家。

弱冠(二十歲)之後,楊震拒絕了許多大官的征辟,一心秉承父親遺願,設館授徒。楊震堅持有教無類,且學問博大精深,因此遠近欽慕,四方求學之士絡繹不絕,學生多達三千餘人,被人尊稱為“關西夫子”。

在設館授徒的三十多年間,楊震一直以正直清白教誨學生。做官之後,楊震同樣以正直清白自守。他始終以“清白吏”為座右銘,嚴格要求自己恪盡職守,不私受賄賂,一切事情都秉公辦理。

一次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楊震得知昌邑縣縣令是王密。當初在荊州時,王密因為楊震的舉薦而得到重視。如今經過故人管轄之地,楊震決定前往拜訪。兩人見麵,自然是一番寒暄敘舊。等到了晚上,王密懷揣著黃金來到楊震住所,想要楊震幫他打通關係。楊震遺憾地說:“我了解你,你卻不了解我,這是為什麼呢?”

王密說:“您不必擔心,送金這件事在夜間是沒有人知道的。”楊震回答說:“這件事情,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後非常慚愧,便帶著金子回去了。

楊震為官,從不牟取私利。他的子孫們也與平民百姓一樣,蔬食步行,生活十分簡樸。曾有親友勸楊震為子孫後代置辦些產業,楊震堅決不肯,他說:“讓後世人都稱他們為‘清白吏’的子孫,這樣的遺產難道不豐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