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骨氣的故事(1)(1 / 3)

不食嗟來之食

戰國時期,諸侯征戰不斷,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一年,齊國又遇大旱,田地幹裂,莊稼旱死,窮人吃完了樹葉吃樹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最後連草根也吃完了,隻得到外麵去逃荒要飯。

有個富人名叫黔敖,家裏囤積了很多糧食。他看著窮人一個個餓得東倒西歪,始終無動於衷。這時,他的一個家奴向他建議:如果在這個時候施舍給那些饑民們一點吃的,他們必定會感恩戴德,便可以獲得一個好名聲。於是,黔敖把做好的窩窩頭擺在路邊,施舍給過往的饑民。每過來一個饑民,黔敖便丟過去一個窩窩頭,並且傲慢地叫著:“叫花子,給你吃吧!”有時候,過來一群人,黔敖便丟出去好幾個窩頭,讓饑民們互相爭搶。黔敖看著他們爭搶,十分開心,覺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薩。

一天,一個瘦骨嶙峋的饑民走了過來。他頭發亂蓬蓬的,衣衫襤褸,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用草繩綁在腳上,從他搖搖晃晃的步伐便看得出他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黔敖看見他,便特意拿了兩個窩窩頭,還盛了一碗湯,對他大聲吆喝道:“喂,過來吃吧!”語氣中充滿了得意。黔敖本以為這個饑民一定會感謝他的好意,誰知,那個饑民像沒聽見似的,沒有理他。黔敖又叫道:“喂,聽到沒有?給你吃的!”隻見那饑民慢慢地走到黔敖的麵前,仰起頭注視著黔敖說:“收起你的東西吧,我寧願餓死也不吃這樣的嗟來之食!”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

黔敖萬萬沒料到,餓得這樣搖搖晃晃的饑民還保持著自己的尊嚴,頓時滿麵羞愧,說不出話來。

先生點評:

中華民族曆來都崇尚有骨氣、有誌氣的人,一句“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曾為多少仁人誌士所賞識,也激勵了許多人為免受“嗟來之食”而奮發自強,這其中就包含了做人的氣節和為人的骨氣。

知識拓展:

戰國

春秋時期之後,進入了七雄爭霸的時代,西漢末年劉向編著的《戰國策》記載了這一時期的曆史,所以人們稱這一時期為戰國。戰國始於公元前475年,終於公元前221年(也有人認為戰國應該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為止,即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戰國是我國曆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之一,也是我國曆史上分裂對抗最嚴重而且最持久的時代之一。戰國時期最有實力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諸侯國,被稱為“戰國七雄”。

蘇武牧羊

漢武帝天漢元年(前100年),匈奴向漢朝求和,於是,漢武帝派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蘇武帶著使團及豐厚的禮物去匈奴,不料,反複無常的匈奴單於受壞人挑唆,把蘇武等人扣押起來,要蘇武投降匈奴。金錢、高官厚祿、凍餓折磨,都沒能使蘇武屈服,他堅決不投降。沒辦法,單於隻好下令將蘇武送到北海邊上(現在的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一帶)去牧羊,並對蘇武說:“等公羊何時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漢朝去!”公羊怎麼能生小羊呢?單於的用意十分明顯,他不想放蘇武回漢朝。

北海一帶,荒無人煙,終年白雪覆蓋,蘇武隻能以野鼠洞裏的草子充饑。每天,蘇武一邊牧羊,一邊撫弄著漢武帝交給他的使節,深深地懷念著自己的祖國。晚上睡覺時,他將使節緊緊抱在胸前。就這樣,日複一日,艱苦地度過了漫長的歲月。

漢武帝死後漢昭帝即位,匈奴又與漢朝議和,但單於對漢朝謊稱蘇武已經死了,仍不讓蘇武歸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千方百計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朝使者,還為使者想出了一個讓蘇武回漢朝的妙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