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骨氣的故事(1)(2 / 3)

漢朝使者麵見匈奴單於,按照常惠的計策對單於說:“匈奴既然誠心跟漢朝結好,就不該再欺騙我們,蘇武明明沒有死。有一天,我們皇上在上林苑裏射獵,射下一隻大雁,大雁的腳上係著一條綢子,那是蘇武寫給皇上的一封信。信裏說他在寒冷的北海牧羊,你們怎麼說他死了呢?大雁能帶信,這是天意,你們怎麼可以欺騙天呢?”單於聽了,隻好承認自己說了謊話,而後又說:“蘇武的忠心都感動了飛鳥,難道我們還不如大雁嗎?”說完,他立即向漢朝使者道歉,並派人把蘇武從北海找回來。

蘇武出使的時候四十歲,在匈奴經受了十九年的非人折磨後,頭發、胡須都白了。蘇武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百姓都出來迎接他。人們看見白胡須、白頭發的蘇武手裏拿著光禿禿的使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

蘇武回到長安後,漢昭帝召見了他,還叫他到先帝廟裏去拜見漢武帝,蘇武將那根光禿禿的使節放在了漢武帝的靈前。

先生點評:

做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骨氣。所謂骨氣就是做人要堅持原則,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決不妥協,不拿原則做交易。一邊是高官厚祿,一邊是赤膽忠心,蘇武用不屈的錚錚傲骨作了最完美的詮釋。

知識拓展:

使節

使節最早指的是諸侯遣使外出所授予使者的憑證。派使者外出,為了讓其方便證明自己的身份,國君需要給使者配備相應的可以證明身份的東西,這種東西古代就叫“節”,使者所帶的“節”就稱為“使節”。使者所持的“節”對外來說類似於後代的“國書”,對內來說卻是“特別通行證”,是證明身份的一個標誌。

不為五鬥米折腰

陶淵明是東晉著名的詩人、辭賦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中,其曾祖父是東晉著名的大將軍陶侃,到了陶淵明這一代,陶家已經敗落,生活貧困。盡管如此,陶淵明還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博覽群書,養成不愛慕虛榮、不貪富貴的高潔品格。

陶淵明關心百姓疾苦,有著“猛誌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誌向。年輕的時候,陶淵明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出任江州祭酒。但是,由於看不慣官場上爾虞我詐、虛偽的作風,就辭職回家了,隨後州府來召他做主簿,他也辭謝了。

義熙元年(405年),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出任彭澤縣令。到任後第八十一天,潯陽郡派遣督郵來彭澤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雲以凶狠貪婪聞名,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縣吏說:“我們應當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歎道:“我豈能為五鬥米向鄉裏小兒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鬥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

於是,陶淵明在出任彭澤縣令八十多天後,就離開衙門,收拾行裝,返回家鄉,從此過起隱居生活。他每天飲酒寫詩,過著世外桃源一樣的清閑生活。

先生點評:

名利本為身外物,卻讓許多人樂此不疲地追逐,正所謂“名利本為浮世重,古今能有幾人拋”。但是,陶淵明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名利並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們不應為名利而活,被名利驅使。

知識拓展:

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陶淵明曾做過幾年小官,後來因看不慣官場的種種惡劣作風,遂辭官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