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知恩圖報,善莫大焉:感恩的故事(2)(3 / 3)

尉遲恭聽李世民如此一說,立刻下拜道:“大王如此相待,恭非木石,豈不知感,誓為大王效死,厚贈實不敢受。”李世民忙扶起他說:“將軍果肯屈留,金不妨受。”尉遲恭繼續推辭,李世民便說:“先收下,作為以後有功時的賞賜吧。”

第二天,李世民帶了500騎兵巡視戰場,突然遭到王世充騎兵的包圍追殺。王軍人數超過萬人,帶隊大將單雄信緊緊地纏住李世民不放。眼看李世民就要被生擒,在這緊急關頭,突然一員猛將飛馳而至,衝開層層包圍,把李世民從刀槍叢林中救了出來。此人正是尉遲恭。

李世民回營後對尉遲恭說:“想不到你這麼快就報答我了。”再把昨夜那箱金子相賜,尉遲恭這才收下。

經此事件以後,尉遲恭幾乎成了李世民的貼身侍衛,每次征戰,都寸步不離。後來,李世民在尉遲恭等人的協助下,當上了皇帝。

先生點評:

俗話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受人恩惠,不是美德,報恩才是。當一個人積極報恩時,美德就產生了。

知識拓展:

尉遲恭

尉遲恭,字敬德,唐朝名將,封鄂國公,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更在玄武門之變中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後來尉遲恭被尊為民間驅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華門神。傳說其麵如黑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尉遲敬德與秦叔寶(秦瓊)是“門神”的原型。

嶽飛守墓

嶽飛出生在河南湯陰縣一個貧苦的農家,小時候家中貧寒,上不起學,但是他十分渴望讀書習武,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文武雙全的人才。

嶽飛家的隔壁是三戶富裕人家合辦的一個學館,老師是當地文武雙全、師德高尚的周侗。嶽飛十分仰慕他,於是經常趴在牆頭上聽周侗講課,看周侗舞刀弄槍。

有一次周侗外出,臨走時讓學生們每人寫一篇文章。嶽飛看到老師出去了,便乘機翻牆來到學館,三個孩子一見嶽飛來了,十分高興。他們經常跟嶽飛一起玩,知道嶽飛盡管沒上學,但學識比他們都好,於是懇求嶽飛為他們寫文章。嶽飛推辭不過,隻好代筆,他仿照三個人的語言風格寫下了三篇文章。

周侗回來後,批閱學生寫的文章,不禁大吃一驚:這三篇文章,文通字順,筆墨酣暢。雖出自一人之手,但每篇結構布局、語言、文字又各具風格,顯然不是自己的學生寫的。他馬上找來三個孩子,嚴厲盤問,三個孩子見抵賴不過,隻好招認。

周侗一聽,喜出望外,連忙叫人把嶽飛叫到學館。周侗一見到嶽飛,便十分喜歡他,於是決定將嶽飛收為自己的學生。

之後周侗讓嶽飛請來母親,對嶽母說:“嶽飛這孩子聰穎過人,將來必成大器,我想將他收為學生,盡我平生本領教他。”

嶽家母子二人一聽這話,真是喜從天降,趕忙跪拜在地,重謝師恩。

從此嶽飛就在學館跟周侗學文習武,白天讀書識字,學習刀棍槍劍,晚上則聽恩師講解孫吳兵法和做人的道理。不久之後,嶽飛的文采武功大有長進。19歲時,就成了一名智勇雙全、聞名遐邇的英雄。

不久,周侗因為年事已高,偶染風寒後便一病不起,不久就溘然長逝。嶽飛見恩師離去,心裏十分難過。將恩師安葬在瀝泉山後,他便在墳旁搭了個蘆棚,為恩師守靈,以報老師的知遇之恩。

先生點評:

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顆感恩之心,時時對自己的現狀心存感恩,也要對別人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懷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我們接受了別人的恩惠,不管是禮物、忠告還是幫忙,都應該向對方表達謝意。

知識拓展:

嶽家軍

嶽家軍是南宋初年嶽飛領導的抗金軍隊。嶽家軍以牛皋、董先各部義軍為骨幹,後陸續收編楊麼等農民軍部眾,吸收山東兩河忠義社梁興、李寶等,彙成大軍。嶽家軍紀律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金人流傳著“撼山易,撼嶽家軍難”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