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點評:
處在人生最艱難的時刻,一點小小的幫助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因為我們所得到的,不隻是幫助,更多的是希望和奮鬥的力量。所以,別人的恩惠,一定要牢記在心,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別忘記了回報。
知識拓展:
韓信
韓信是西漢開國名將,漢初三傑之一,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曆任大將軍、左丞相、相國,封齊王、楚王、淮陰侯等。後因其軍事才能引來猜忌,在漢高祖劉邦戰勝主要對手項羽後,韓信的勢力被一再削弱。最後,韓信由於被控謀反,被呂雉(即呂後)及蕭何騙入宮內處死。
鞠躬盡瘁
自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輔助劉備轉戰南北,屢建奇功,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與魏、吳鼎足三分的局麵。
後來,蜀主劉備病死,劉禪繼位。劉禪隻知享樂,把國內的軍政大權全部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蜀國軍政大計,事必躬親。
為了統一中原,諸葛亮曾經多次出兵祁山。234年,諸葛亮做好充分準備後,約孫權同時對魏國發起進攻,兩麵夾擊魏國。他率領10萬大軍出斜穀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構築營壘,準備長期作戰:分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當地老百姓一起耕種,以為久計。司馬懿率領魏軍也渡過渭水,築起營壘準備和蜀軍長期對峙,魏明帝命令司馬懿隻許堅守,不準出戰。
與此同時,孫權應約派出三路大軍進攻魏國,配合蜀國的行動。魏明帝親自率領大軍南下,大敗吳軍,蜀軍隻好孤軍作戰。諸葛亮很想跟魏軍速戰速決,但司馬懿固守營壘,堅守不出,決心要打持久戰。
此時,諸葛亮的身體狀況已經很差了,但他依然兢兢業業、廢寢忘食、盡心操勞。最後終於心力衰竭,在五丈原軍中與世長辭。
諸葛亮死後,按照他生前的囑咐,蜀軍密不發喪,各路人馬按序撤退。
為了回報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諸葛亮不辭勞苦,以自己的行動表達著真摯的感恩之心,更以自己的生命,踐行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
先生點評:
對於助人者來說,可能並不要求對方給予回報;但對於被助者來說,卻要永遠記住對方的好,常懷一顆感恩之心,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加以回報。
知識拓展:
諸葛亮借東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已經做好了準備,隻要發動火攻便能一舉燒毀曹軍的戰船。但當時正是隆冬時節,長江中遊一帶刮的都是西北風,根本就沒有東南風。如果就著西北風放火,曹軍處於上風頭,不但根本燒不到曹軍,反倒會燒到自己。周瑜想不出辦法,病倒了。
諸葛亮知道周瑜病倒的原因,便告訴周瑜:“我可以借來東風。”他讓周瑜建了一座高九尺的七星壇,諸葛亮走上七星壇開始做法,他要“借東風”。到了作戰那天,果然東南風大起,周瑜乘機發動進攻,火燒曹軍,取得了勝利。
實際上,那東風並不是諸葛亮“借”來的。因為諸葛亮精通天文,他通過觀察天象,了解到那一天會刮東南風,於是告訴周瑜在那天發動進攻,這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尉遲恭知恩圖報
尉遲恭原為宋金剛的部下,620年4月,宋金剛兵敗逃命,尉遲恭等人被迫投降了李世民,一同投降的尋相將軍及宋金剛的部下在夜間偷偷地逃走了。
這樣一來,唐營裏都指著尉遲恭竊竊私語。屈突通、殷開山等人害怕尉遲恭逃跑,為唐留下後患,就把尉遲恭捆了起來,並對李世民說:“尉遲恭驍勇絕倫,萬人無敵,日後必為唐之大患,必須及早除掉他。”
李世民聞言大驚:“你們可知道,尉遲恭如果要叛變,他怎麼可能落後於尋相將軍?現在尋相叛而尉遲恭留,足見尉遲恭毫無叛誌呀!”
說完,趕忙走到尉遲恭麵前,親手為其解開了繩索,並把他引到了自己的臥室,拿出一箱金子相賜,說:“大丈夫隻以意氣相待,請不要為小事介懷。如果將軍不願意留在這裏,這箱金子可作為路費,略表我的心意。當然,我是不會因讒害正的,更不會強留不願與我交朋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