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國君聽後非常感慨地說:“施與不在於東西多少,而在於別人正處於急難的時候;怨恨不在於深淺,而在於傷心。我因為一杯羹而亡國,卻又因為一壺饗食而得到了兩個勇士。”
先生點評:
對於心存感恩的人來說,哪怕別人一丁點的幫助,他們也會銘記在心,並且會在適當的時候報答別人;而那些不懂得感恩的人,別人對他稍有怠慢,就會懷恨在心,甚至會千方百計地算計、報複別人。二者相比之下,高下立現。
知識拓展:
中山國介紹
戰國時期,有一個很小的諸侯國名叫中山國,其前身是北方少數民族狄族鮮虞部落,為姬姓白狄,最早是在陝北綏德一帶活動,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中山國包括今河北省石家莊地區,是嵌在燕趙之內的一個小蠻夷之國,經曆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在每個階段都被中原諸國視為華夏的心腹大患。中山國自春秋末期立國,經過350餘年時間,最終被趙國所滅。
豫讓報知遇之恩
戰國時期,晉人豫讓曾侍奉範氏和中行氏,但一直默默無聞。之後,豫讓做了智伯的座上賓,受到了智伯的禮遇和尊敬。
智伯攻打趙襄子時,趙襄子聯合韓、魏滅掉智伯並瓜分了他的領地。智伯死後,豫讓逃到山中,感歎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智伯對我禮遇有加,我一定要為智伯報仇,就算死也在所不辭。”於是豫讓更換姓名,混進宮中,伺機刺殺趙襄子。趙襄子有所察覺,抓住了豫讓。趙襄子的手下知道豫讓是來給智伯報仇的,都想殺死豫讓,趙襄子卻說:“他是一個忠義之人,我小心躲避他就可以了。”於是將豫讓放了。
但豫讓並不甘心,他傷身毀容,使人認不出他來。一次,趙襄子外出,經過一座橋時,突然有人從橋下竄出偷襲,幾乎讓他從馬背上倒翻下來。趙襄子斷定:“這一定又是豫讓。”派人一問,果然是豫讓。
於是趙襄子責備豫讓說:“你曾經也侍奉過範氏和中行氏,智伯將他們滅掉了,你不但不為他們報仇,反而委身稱臣去侍奉智伯。如今智伯死了,而你為什麼唯獨為他報仇,而且如此執著呢?”豫讓說:“我侍奉範氏和中行氏的時候,他們像對待一般人那樣對待我,所以我也像一般人那樣去報答他們。而智伯像對待國士那樣對待我,所以我也要像國士那樣對待他。”
趙襄子聽後喟然長歎:“你為智伯報仇的舉動,成就了你的忠義之名,而我赦免你也已經盡力了。你還做刺殺我的打算,我不會再放過你了。”於是命令手下將豫讓圍住。豫讓說:“我聽說,明智的君主不會遮掩別人的美德,而忠臣有為名節而死的道義。今天的事情,我固然會得到應有的懲罰,但是我想請求一件事情,希望能讓我擊穿你脫下來的衣服,以表達我為智伯報仇的心意,這樣我也就死而無憾了。”趙襄子被豫讓的忠義感動,脫下自己的衣服讓人交給豫讓。豫讓拔劍刺衣,說:“我可以到黃泉下報答智伯了!”然後拔劍自殺了。
先生點評: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隻有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會覺得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是充滿希望,充滿愛的。感恩應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是做人起碼的修養。
知識拓展:
春秋戰國最有名的六大刺客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即刺客湧現,這是一批生活在民間、不圖富貴、崇尚節義、身懷武藝的武士。他們與某些權貴傾心相交,為報知遇之恩而出生入死,雖殞身不恤。魯國的曹沫、晉國的豫讓、吳國的專諸、要離、韓國的聶政、燕國的荊軻,是春秋末期最為著名的六大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