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拓展:
殉葬
殉葬又稱陪葬,是指以器物、牲畜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安撫死者亡魂的冥福。殉葬,是古代的喪葬習俗。有的是死者的妻妾、侍仆被隨同埋葬,也有用俑、財物、器具等隨葬。據考古發現,龍山文化時期(約五千年以前)就出現了人殉。用活人殉葬是中國古代一項殘忍野蠻的製度,秦漢以後逐漸減少,代之以木俑、陶俑。
伍子胥報恩
春秋時候,擁有賢能之臣伍子胥和“兵聖”孫武的吳國日漸強大。為了成就霸業,吳王命令伍子胥帶領士兵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在得知情況後對自己的臣民說:“誰能夠讓伍子胥把士兵帶回去,不來攻打我們,我一定重重地獎賞他。”
幾天之後的一個早上,有個年輕的打魚郎找到鄭定公說:“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鄭定公一聽,馬上問打魚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戰車?”打魚郎搖搖頭說:“我不用士兵和戰車,也不用帶食物,我隻要用我這根劃船的槳,就可以讓伍子胥撤兵。”
打魚郎來到吳軍陣前,一邊敲打著船槳,一邊唱道:“蘆中人,蘆中人;渡過江,誰的恩?寶劍上,七星文;還給你,帶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記得,漁丈人?”伍子胥看到打魚郎手上的船槳,馬上問他:“年輕人,你是什麼人?”打魚郎回答說:“你沒看到我手裏拿的船槳嗎?我父親就是靠這根船槳過日子的,他還用這根船槳救了你呀。”伍子胥聽罷,便知道了年輕漁郎的父親是誰!當年伍子胥從楚國逃出來的時候,就是這位年輕漁郎的父親渡他過的江。
伍子胥說道:“我一直想報答他呢!原來你是他的兒子,你怎麼會來這裏呢?”打魚郎回答說:“還不是因為你們吳國要來攻打我們鄭國,國家有難,我們做百姓的也理應站出來為國效力。希望伍將軍看在我死去的父親曾經救過您的分上,退兵吧,不要來攻打鄭國了。”伍子胥帶著感激的語氣說:“因為你父親救了我,我才能夠活著當上吳國的上大夫,我怎麼會忘記他的恩惠呢?”隨後伍子胥班師而回,不再攻打鄭國。打魚郎高興地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鄭定公,全鄭國的人都把打魚郎當成大救星,叫他“打魚的大夫”,鄭定公還送給他一百裏的土地作為獎賞。
先生點評:
學會感恩,是人生必修的一堂課。懂得知恩圖報的人,即使一貧如洗,也仍然是一個富有的人;不懂得感恩的人,即使家財萬貫,也不過是一個內心貧瘠的人。
知識拓展:
伍子胥一夜白頭
伍子胥是楚國人,楚平王因聽信讒言,殺了伍子胥的父親和兄長,伍子胥攜楚太子建逃奔他國,被楚兵一路追殺。
伍子胥二人輾轉到了離昭關六十裏路的一座小山下,隻要出了昭關,便能到達吳國了。然而,昭關在兩山之間,前麵便是大江,地勢險要,而且昭關被右司馬遠越領兵把守,過關真是難於上青天。
伍子胥心急如焚,輾轉反側,一夜之間,竟然頭發全白。由於容貌改變了,伍子胥在名醫扁鵲的弟子東皋公的巧妙安排下,更衣換裝,終於混過了昭關,進入吳國。
恩若救急,一芥千金
在戰國時期,中山國是一個小國,麵積不大,唯有在各諸侯國的夾縫中生存。一天,中山國國君設宴款待國內名士,大夫司馬子期也在被邀請之列。當時,中山國國君用羊肉羹款待賓客,沒想到來的人太多了,羊肉羹準備得不夠,而再做已經來不及了,因此當時就有一部分客人沒有吃到羊肉羹,而司馬子期恰恰就是其中之一。因為沒有分到一杯羹,司馬子期覺得中山國國君對自己不夠重視,於是懷恨在心,他當即離開中山國去了楚國。來到楚國後,他便勸說楚王攻打中山國。
楚王在司馬子期的勸說下,發兵攻打中山國。力量薄弱的中山國麵對強大的楚國,獨力難支,很快就被攻破,中山國國君逃亡他國。在中山國國君逃亡的時候,他發現有兩個手持武器的人跟隨自己,便問:“我都這樣了,你們為什麼還要跟隨我?”其中一人回答說:“我們的父親曾經蒙難,就在他快要餓死的時候,是您賜給他一些食物才讓他活了下來。父親臨死的時候對我們說:‘中山國出現危機,你們必當以死報國。’我們遵從父親的遺訓,特地來報答國君。”